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疆哈密市拉甫卻克佛寺調(diào)查簡報

        2021-09-04 10:21:3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吐魯番學研究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佛殿佛寺洞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蘭州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

        哈密市文博院

        白楊河流域是哈密佛教遺存最為集中的地區(qū),相關(guān)調(diào)查與研究始于上世紀初格倫威德爾對白楊溝佛寺進行的發(fā)掘①[德]A.格倫威德爾著,趙崇民、巫新華譯:《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其后還有1988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對白楊溝佛寺、甲朗聚龍佛寺、托瑪佛寺等進行的調(diào)查和記錄②新疆文物普查辦公室、哈密地區(qū)文物普査隊:《哈密地區(qū)文物普查資料》,《新疆文物》1991年第4期。記錄佛教遺址9處,其中小泉子南佛教遺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定名為小泉子烽燧。,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確認卡孜瑪洞窟、托呼其佛寺及央打克佛寺3處遺存,以及2009~2010年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對白楊溝佛寺遺址等進行的詳細調(diào)查和測繪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與考古學研究中心、新疆哈密地區(qū)文物局:《白楊河上游佛寺遺址調(diào)查報告》,哈密東天山古伊州文化研究院編:《2009年東天山文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chǎn)與考古學研究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地區(qū)文物局:《新疆哈密白楊河下游佛寺遺址群調(diào)查報告》,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西部考古》第5輯,三秦出版社,2011年。。2019年,在對白楊河流域進行考古調(diào)查時,新發(fā)現(xiàn)一處規(guī)模較大且具有系統(tǒng)布局的佛教寺院遺址,因其東距拉甫卻克古城僅100米,遂命名為拉甫卻克佛寺(圖1)。

        圖1 拉甫卻克佛寺位置圖

        一、佛寺概況

        拉甫卻克佛寺位于哈密市五堡鄉(xiāng)博斯坦村,東距哈密市約65公里,北距甲朗聚龍佛寺700米。地處天山南麓白楊河中游西岸,地勢整體西高東低。佛寺建于一處雅丹臺地上,北、南兩部較為集中,劃分為Ⅰ、Ⅱ兩區(qū),中部較低矮,現(xiàn)代墓葬雜處其中。西為棗地,東側(cè)是便道和水渠。Ⅰ區(qū)雅丹臺地呈長條形,長約67米,寬24米,高約7米。Ⅱ區(qū)臺地形狀不規(guī)則,長約60米,寬約50米。佛寺建筑均依原生黃土臺地而建,現(xiàn)存7座佛殿、1座佛塔、1座講經(jīng)堂、8座洞窟、8座房址及4個灰坑。雅丹崖壁還密集分布217座嬰兒墓葬。因遭受風力侵蝕、人為取土等原因,佛寺破壞嚴重,保存較差(圖2)。

        圖2 拉甫卻克佛寺平面圖

        二、Ⅰ區(qū)遺跡

        Ⅰ區(qū)遺跡依臺地走勢南北向排列,現(xiàn)存建筑根據(jù)其形制、位置分布可分為佛殿及洞窟。佛殿均開鑿或營建于崖體的東面,開口朝向東南,共6座,包含3座大佛殿及3座小佛殿。洞窟2座,分別位于崖體西北、南近地面處(圖版叁,1)。

        (一)佛殿

        FD1 位于Ⅰ區(qū)東北端,距地表4.5米。朝向107°,整體坍塌嚴重,保存西壁、北壁大部分以及南壁小部分,壁面平直齊整,西壁長3.25米,北壁殘長3.1米,南壁殘長1.9米,洞窟西北角和西南角保存完整,殘高1.9米。南壁殘存草拌泥壁面(圖3)。

        圖3 FD1平剖圖

        FD2 位于Ⅰ區(qū)北端東面,采用減地留墻法直接在崖體掏挖筑成,朝向117°。整體坍塌嚴重,東、北、南三壁均毀,根據(jù)西南角、西北角處的拐角殘痕及其分布位置判斷該處可能為一佛殿,南北長約7.4米,東西寬約7米。正壁殘高6米,明顯可見3個柱孔(圖4)。

        圖4 FD2平剖圖

        FD3 位于Ⅰ區(qū)中部偏北,依崖壁修建,朝向117°。整體坍塌嚴重,東、北側(cè)墻壁不存,南側(cè)墻殘存部分,西側(cè)墻面坍塌暴露崖體生土,根據(jù)西南角、西北角的弧度及建筑大小判斷其可能為一個佛殿。西壁長6.6米,南壁殘長7.9米,殘高5.6米。室內(nèi)殘存較多塌落的大土塊,堆積西高東低(圖5)。

        圖5 FD3平剖圖

        FD4 位于Ⅰ區(qū)東面中部、FD3南側(cè),朝向118°。根據(jù)洞窟南壁中部殘存的一小段呈西南-東北走勢的墻體判斷該處為前后室建筑。窟頂、后室北墻及前室坍塌,后室的西南角和西北角明顯可辨。西墻長3.7米,南墻長1.24米,西北角殘高2.8米。前后室隔墻厚0.95米;前室僅剩南墻部分,殘長0.8米。洞窟為直接在崖體掏挖筑成,不見草拌泥墻面(圖6)。

        圖6 FD4平剖圖

        FD5 位于雅丹臺地東面中部偏南,依崖壁修建,佛殿朝向123°。佛殿整體坍塌嚴重,正壁相對而言保存較好,西北角明顯可辨,其余墻體毀損。正壁長7.3米,殘高6米,北壁殘長4.4米。正壁中部有土坯砌筑的殘跡。北半部分保存較完整,南半部分有少量塌落,暴露兩個柱孔,似為佛像殘留,頂距現(xiàn)地面4米,厚0.5米。下部殘留方形臺座,高0.78米,厚約1米。推測佛像原為土坯砌筑而成。佛殿的西北角處有一個墩臺,高約3米,下部為生土,上部為土坯砌筑,用途不明(圖7)。

        圖7 FD5平剖圖

        FD6 位于Ⅰ區(qū)南端,朝向128°。該洞窟為前后室建筑。后室保存相對完好,明顯可辨該洞窟為減地留墻建筑,并在四壁堆砌土坯,土坯堆砌方式為一丁一順。后室平面呈方形,寬4.2米,進深5.3米,殘高2.5米,西南角頂部內(nèi)收。土坯墻厚0.55~0.6米,殘高1.8米。后室西南角的墻面明顯可見草拌泥,草泥層厚0.04米。前后室間的墻體毀損,北段殘長1.1米,南段殘長1.48米,墻厚0.55米。前室坍塌嚴重,殘留部分南、北壁,南壁殘長3.45米,南北寬3.05米。室內(nèi)堆積西高東低(圖8)。

        圖8 FD6平剖圖

        調(diào)查時在FD6后室南壁處開寬1米探溝一條。堆積共有兩層:①層為后期的風積層;②層為房屋倒塌堆積,包含壁畫殘塊、草枝、石頭和土坯。壁畫圖案施白、鐵銹紅和黑彩,推測為佛殿頂部小千佛像。

        (二)洞窟

        K1 位于Ⅰ區(qū)北端西面,崖面下部掏挖筑成,朝向293°。洞窟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梯形,北壁與東壁基本垂直,南壁與東壁形成鈍角,斜平頂,頂部與四壁接壤處呈弧形。洞窟前半部分坍塌,現(xiàn)洞口大敞,東南角有一豁口。洞窟寬2.53(東)~2.73(西)米,高1.8(東)~2.02(西)米,北壁殘長2.6米,南壁殘長3.1米。洞窟正壁與窟頂接壤居中處開一小龕,底寬0.15米,高0.12米,進深0.09米。洞窟頂部工具鑿痕明顯,四壁殘留草拌泥墻面,厚約0.01米。頂部和北壁接壤處有后期修補的草拌泥,壁面均見火燒痕跡,呈灰黑色,推測為后期有人重復利用,在此生活居?。▓D9)。

        圖9 K1平剖圖

        K2 位于Ⅰ區(qū)南端,朝向212°。洞窟平面呈梯形,內(nèi)窄外寬,平頂微弧,洞室前半部分坍塌。洞窟正壁寬2.5米,高1.3(北壁)~1.6(殘窟口)米,殘進深1.95米。洞室頂部及殘留三壁土質(zhì)堅硬,呈紅色,火燒痕跡和鑿痕明顯(圖10)。

        圖10 K2平剖圖

        三、Ⅱ區(qū)遺跡

        Ⅱ區(qū)位于Ⅰ區(qū)南側(cè),相距70米。整體以佛塔為中心,朝向東南。佛塔西側(cè)有基本貫通南北、溝通佛寺各個單元的便道,以及沿崖體開鑿的4座房址;北有講經(jīng)堂、佛殿、洞窟各1座,開鑿于崖體東面,南北向排列;南側(cè)為燒毀坍塌的4座房址,4座灰坑及1座洞窟(圖版叁,2)。

        (一)1號講經(jīng)堂

        JT1 位于Ⅱ區(qū)北部東面,朝向120°。使用減地留墻法建造,頂部完全坍塌,推測為穹窿頂。頂部西南角處有一道后期修的小路,東壁僅存南小部,四壁平直齊整,草拌泥全部剝離,明顯可見鑿痕,根據(jù)鑿痕可判斷工具寬約8厘米。正壁不見柱孔,南北兩壁各有一個柱孔。經(jīng)堂東西進深7.9米,南北寬8.23米,東壁殘長2米,殘高4.4米,起券高度為2.8米。室內(nèi)堆積較平整,窟門附近有分布較多大土塊。根據(jù)室內(nèi)地面較平整,且正壁無柱孔等現(xiàn)狀,初步判斷該處為講經(jīng)堂。該建筑上部為青灰色堆積,推測該殿毀于火災(zāi)(圖11)。

        圖11 JT1平剖圖

        (二)1號佛塔

        FT1 位于Ⅱ區(qū)中部偏北,朝向124°。該建筑現(xiàn)存一個較大的長方形臺基及向東延伸的長斜坡踏步,土坯砌筑,踏步東端因修便道及水渠被毀。臺基東西長15.1米,南北寬11.4米,殘高4.1米,表面坑洼不平。臺基四周有回廊,東回廊略殘,其余部分保存較好,寬3米。斜坡踏步殘長6.8米,高3米(圖12)。

        圖12 FT1平剖圖

        (三)佛殿

        FD7 位于Ⅱ區(qū)北部東面、JT1南側(cè),朝向128°。前后室建筑,整體坍塌嚴重,壁面墻皮已全部剝落。后室南北寬4(西)~5.3(東)米,進深約6.2米。前室南北寬5米,殘進深2.6米。前后室隔墻殘,南段殘長0.6米,殘高0.7米,北段殘長1.06米,殘高1.75米,厚1.56米(圖13)。

        圖13 FD7平剖圖

        (四)洞窟

        K3 位于Ⅱ區(qū)南端,依崖壁掏挖而成,開口朝向267°。平面呈方圓形,平頂略弧,前半部分坍。四壁有火燒痕跡,呈青灰色。洞窟東西寬及進深均為2.8米,高1.75米,門道寬1.3米。洞窟西側(cè)有一長方形坑,南北長1.4米,東西寬0.8米,暴露深度為0.5米(圖14)。

        圖14 K3平剖圖

        K4 位于Ⅱ區(qū)東北部、JT1北側(cè),開口朝向121°。平面呈梯形,平弧頂,前半室坍塌,北壁塌損,西北拐角依稀可辨,室內(nèi)堆積較多塌落的土塊。南、北、西及頂部火燒痕跡明顯。正壁寬1.96米,高1米,進深1.45(南)~2.8(北)米(圖15)。

        圖15 K4平剖圖

        (五)房址

        F1 位于Ⅱ區(qū)西北側(cè),開口朝向168°。房址西北角為后期修的小道破壞,墻表剝蝕嚴重,僅存大致房屋形狀。東墻基本全毀,東南拐角處略有弧度,室內(nèi)堆積西高東低。寬3.6米,進深4.4米,南壁殘高1.9米(圖16)。

        圖16 F1(東南-西北)

        F2 位于Ⅱ區(qū)西側(cè)、F1南側(cè),開口朝向99°。坍塌嚴重,僅存西墻和南、北墻的西半部分,墻表剝蝕嚴重,室內(nèi)堆積西高東低。寬2.9米,殘進深2.1米,殘高0.9米(圖17)。

        圖17 F2(東南-西北)

        F3 位于Ⅱ區(qū)西側(cè)、F2西南側(cè),開口朝向166°。房頂坍塌,僅存墻體,房址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方形,西墻與北墻形成規(guī)整的直角結(jié)構(gòu),西南角被破壞,留有小道,南墻略呈弧度。西墻殘長3.85米,北墻長3.1米,南墻殘長2.7米,現(xiàn)南墻東端與北墻東端相距2.6米,殘高1.3米(圖18)。

        圖18 F3(南-北)

        F4 位于Ⅱ區(qū)西側(cè)、F3南側(cè),開口朝向為102°。整體坍塌嚴重,僅存西墻及北墻西半部分,西北拐角明顯,西南拐角在墻根處隱約可見,墻表剝蝕嚴重,室內(nèi)堆積西高東低。西墻長3.35米,北墻殘長1.8米,殘高1.7米(圖19)。

        圖19 F4(東南-西北)

        F5 位于Ⅱ區(qū)中部偏南,遭嚴重破壞。該房屋可能為若干房屋組成,表面為較厚的青黑色堆積,為大火焚燒痕跡,推測該片房屋經(jīng)大火焚燒后塌毀。由于墻體不明顯,不確定該處房址具體布局及方向。F5西側(cè)和南側(cè)有4個灰坑,其中兩個灰坑存在打破關(guān)系。F5東西長13.5米,南北寬10.7米,其北墻距地面約1米(圖版叁,3)。

        F6 位于Ⅱ區(qū)南部,開口朝南,可見四壁墻體痕跡,西壁南端開口與F7相連。東西寬5.4米,南北進深4.45米,墻體殘高35厘米。西北角處有一圓形帶狀小坑,口徑0.97米,深0.75米,壁面呈弧形(圖20)。

        圖20 F6(西南-東北)

        F7 位于Ⅱ區(qū)南部,開口朝南,可見四壁墻體痕跡,西壁南端開口與F6相連。根據(jù)殘存現(xiàn)況,判斷該建筑為前后室,后室東西寬3.8米,南北進深4.6米,北墻殘高1.2米。F6、F7兩房隔墻厚1.1米。前室殘存部分東壁,長2.6米,其余部分塌毀(圖版叁,4)。

        F8 位于Ⅱ區(qū)南部,判斷開口朝南,根據(jù)殘留的部分北墻和東墻判斷該處為房屋。北墻殘長1.6米,東墻殘長3.9米,殘高2米(圖版叁,5)。

        (六)灰坑

        H1 位于F5西墻處,口徑1.1米,暴露深度0.5米(圖21)。

        圖21 H1(西北-東南)

        H2:位于F5南墻偏西,口徑1.4米,暴露深度0.45米(圖22)。

        圖22 H2(北-南)

        H3 位于F5南側(cè)中部,被H4打破,口徑1.25米,暴露深度0.6米(圖23)。

        圖23 H3(西南-東北)

        H4:位于F5南側(cè)中部,打破H3,口徑1.6米,暴露深度0.75米(圖24)。

        圖24 H4(西北-東南)

        四、僧房窟

        Ⅰ區(qū)和Ⅱ區(qū)之間的臺地東側(cè)崖面分布有僧房窟,現(xiàn)存4個,均依崖壁開鑿而成。因流水沖蝕,破壞嚴重。

        K5 殘留西壁及南壁小部分,僅西南拐角明顯可見。西壁豎直平整,西南拐角的壁面走勢由下往上略帶弧形。壁面不見草泥層。西壁正中有一處嬰兒墓。西壁殘長3.2米,殘高2.6米,K5、K6間的墻厚0.45米。嬰兒墓長0.5米,寬0.2米,進深0.15米。嬰兒墓南0.25米處有一柱孔,鑿痕明顯,口徑0.14米,進深0.07米(圖25)。

        圖25 K5(東南-西北)

        K6 僅殘留西壁,西南、西北拐角隱約可見。西壁較為平整,現(xiàn)有若干小孔,推測為流水沖蝕。西壁殘高2.5米,長2.23米。壁面不見草泥層(圖26)。

        圖26 K6(東南-西北)

        K7 依稀可見西壁,殘高2.7米。壁面上多為流水或其它原因侵蝕的小洞,其北偏上有一尖拱形小龕,壁面不見草泥層。小龕距地面1.95米,長0.4米,高0.4米,進深0.26米。該小龕左下方為一片后期涂抹的草泥。南墻與西墻接壤處有一小龕,應(yīng)為后期陶挖,長0.3米,高0.3米,進深0.18米(圖27)。

        圖27 K7(東南-西北)

        K8 根據(jù)其西南、西北處存在的弧度初步判斷為洞窟。西壁長約3.15米,殘高2.7米(圖28)。

        圖28 K8(東南-西北)

        五、嬰兒墓

        佛寺崖壁及其西側(cè)臺地崖面共發(fā)現(xiàn)217座嬰兒墓葬,Ⅰ區(qū)41座,Ⅱ區(qū)56座,佛寺西側(cè)臺地110座,大多距現(xiàn)地表1.8米以上。其建筑方式為在崖面開鑿一個長方形龕,鋪墊草枝等,安置嬰兒尸體后用土坯及草拌泥封閉。有71座保存完整,3座暴露少量骨骼,15座暴露草枝或包裹的衣物,129座完全暴露,不見人骨等遺物(圖29)。

        圖29 嬰兒墓(西南-東北)

        六、結(jié)語

        (一)佛寺布局和建筑特征

        佛寺Ⅰ區(qū)和Ⅱ區(qū)依地勢建筑,形成兩個相對獨立而又聯(lián)通的建筑格局。

        Ⅰ區(qū)以兩個大型佛殿(FD2、FD3)為崇拜的核心,并與兩側(cè)的FD1、FD4構(gòu)成組合,體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設(shè)計。FD2和FD3似為“雙佛殿”,其背后是否有特殊的題材及信仰尚無法確定。FD5規(guī)模相對偏小,位于崖體中部偏南處,為后期增建的佛殿。K1、K2的朝向與佛殿及其它洞窟不一致,均有明顯的火燒痕跡,為生活區(qū)或佛寺廢棄后,被后人延用。

        Ⅱ區(qū)以佛塔(FT1)為禮敬中心,周邊講經(jīng)堂、小佛殿及僧房,禮拜區(qū)、講經(jīng)區(qū)和生活區(qū)俱全,功能完備。佛塔地勢最高,符合佛律關(guān)于“塔應(yīng)在高顯處作”的規(guī)定①《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大正藏》第22冊,第498頁上。。佛塔殘留部分斜坡踏步和方形塔基及周邊的回廊,作為佛寺Ⅱ區(qū)的布局中心及禮拜中心彰顯莊嚴。

        Ⅰ區(qū)和Ⅱ區(qū)之間的臺地崖壁上殘存僧房窟。兩區(qū)間相距70米,推測原為生活區(qū),地勢低于主要用以禮拜、布道的Ⅰ區(qū)和Ⅱ區(qū)。佛教戒律將僧地、佛地做了區(qū)分。如《摩訶僧祇律》載:“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坏檬股厮魅敕鸬亍⒎鸬厮昧魅肷??!雹凇赌υX僧祇律》卷三十三,《大正藏》第22冊,第498頁上。

        白楊溝佛寺和廟爾溝佛寺是東天山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較大、功能布局較完善的佛寺遺址,拉甫卻克佛寺的營建、布局與這兩座佛寺有相似之處。拉甫卻克佛寺Ⅰ區(qū)的三個佛殿開鑿于崖壁中,原設(shè)三尊大型佛像。其建造方式類似哈密的廟爾溝石窟Ⅰ區(qū)各窟(圖版叁,6)和白楊溝佛寺Ⅱ區(qū)大佛殿(圖版叁,8)。拉甫卻克佛寺FD5頂部坍塌,但仍殘留上收的弧面,結(jié)合廟爾溝及白楊溝佛寺的大像窟,推測FD2、FD3及FD5原也為穹窿頂。根據(jù)三座佛寺大佛殿正壁土坯遺存,可知大佛像均為土坯砌筑。拉甫卻克佛寺Ⅱ區(qū)的佛塔由高大的方形塔基、四周回廊及長斜坡踏步組成,類似建筑布局在另兩座佛寺亦可見,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的中心建筑為佛塔,而后兩者的中心建筑為佛殿。位于白楊溝佛寺Ⅲ區(qū)臺地頂部、《白楊河上游佛寺遺址調(diào)查報告》所命名的F14①《白楊河上游佛寺遺址調(diào)查報告》,第56頁。,應(yīng)為佛殿,與其四周的回廊及西南的斜坡踏步為整體(圖版叁,7)。廟爾溝佛寺此類建筑分布在Ⅱ區(qū)高地中心,長斜坡踏步朝向西南,保存完整,下以圓石為基底,上砌筑土坯。佛殿位于踏步東北端,佛殿外有回廊。佛殿東側(cè)為兩座小佛塔,Ⅱ區(qū)整體布局上而言,呈塔、殿結(jié)合(圖版叁,9)。

        帶長斜坡踏步及回廊的大型佛塔、佛殿建筑無獨有偶,頻見于東天山地區(qū)大型佛寺遺址內(nèi),通過斜坡由低至高的延展性更加凸顯其莊嚴神圣的氣派。其建筑之大、位置之高、布局之重,無疑使之成為事佛禮拜的焦點所在。此外,營建土坯大佛所體現(xiàn)的大像崇拜,也是拉甫卻克佛寺、白楊溝佛寺及廟爾溝佛寺的共同特點。上述,可能是該時期佛寺營造之風尚,或許可以作為一類具有年代性及地域性的判斷依據(jù)。

        拉甫卻克佛寺東距拉甫卻克古城約100米,后者當為唐代伊州下轄的納職城故址,考古資料顯示,古城在南北朝至宋元都在使用②孟凡人:《北庭史地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5頁。。佛寺距城較近,為信徒參拜、供養(yǎng)僧團提供了便利。在城外建寺可溯于釋迦牟尼的時代,伽藍應(yīng)建在離城有一定距離的地方。若建在城中,則不免沾染世俗的喧嘩,但若離城太遠,又不利于僧人化緣乞食。如在“布施祇園精舍”的故事中,舍利弗言“今此園中,宜起精舍,若遠作之,乞食則難,近處憒鬧,妨廢行道?!雹邸顿t愚經(jīng)》卷十,《大正藏》第4冊,第419頁中。

        (二)佛寺年代

        拉甫卻克佛寺與白楊溝佛寺遺址群距離較近(圖30)。斯坦因認為白楊溝佛寺屬回鶻時期④[英]奧雷爾·斯坦因著,巫新華等譯:《西域考古圖記》卷三,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659頁。。格倫威德爾在佛寺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了回鶻文、婆羅謎文題記以及回鶻文、藏文文書⑤《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第397、400頁。。2009年,西北大學和哈密地區(qū)文物局對白楊溝佛寺遺址群進行了調(diào)查,推測白楊溝佛寺主區(qū)的年代為8~10世紀⑥《白楊河上游佛寺遺址調(diào)查報告》,第66頁。。林立在《西域古佛寺》中認為佛寺遺址的年代是高昌回鶻時期⑦林立:《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面佛寺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155頁。。白楊河下游的托瑪佛寺2號遺址、恰普禪室頂部殘存千佛圖案,接近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回鶻風千佛,證明此區(qū)域確實有回鶻佛教徒的活動,斯坦因由殘存壁畫風格推測后者幾座洞窟屬于回鶻時期⑧《西域考古圖記》卷三,第657頁。。

        圖30 白楊河流域佛寺遺址群分布圖

        拉甫卻克佛寺FD6出土壁畫從風格上判斷應(yīng)為漢風壁畫。但回鶻佛教美術(shù)受漢人的濡染頗深,難以從壁畫殘片中發(fā)現(xiàn)更多信息。FD6西壁采集的植物樣品,測年顯示其絕對年代在距今1100±30年,樹輪校正后的年代為公元887-1013年(95.4%)。FT1底部采集的植物樣品,所測年代數(shù)據(jù)為距今1070±30年,校正年代為940-1021年(74.6%)。從測年數(shù)據(jù)結(jié)果分析,拉甫卻克佛寺建筑年代在9至11世紀。

        綜合上述線索,拉甫卻克佛寺I區(qū)遺址大約建于高昌回鶻時期。與白楊溝佛寺的大佛殿、廟爾溝石窟一樣,I區(qū)的三個佛殿反映出回鶻人塑造大佛的熱情。乾符三年(876),仆固俊取伊州,伊州歸高昌回鶻管轄①張廣達、榮新江:《有關(guān)西州回鶻的一篇敦煌漢文文獻——S.6551講經(jīng)文的歷史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第26頁。。但此時伊州政權(quán)破敗,似無力承擔龐大的佛寺營造工程。而且佛教在回鶻中的傳播浸染及傳承沿用也需一個過程,佛寺的建筑年代應(yīng)晚于高昌回鶻的建立年代。在14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哈密,佛教趨于衰?、诶钸M新:《新疆宗教演變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9頁。。在宗教變遷的大背景下,拉甫卻克佛寺漸被廢棄。明永樂十二年(1414),陳誠出使西域途徑拉甫卻克古城時言,“有古城名臘竺,多人煙樹木,敗寺頹垣”③(明)陳誠:《西域行程記》。,“臘竺”即納職之誤,“敗寺頹垣”即已明確此地佛教衰落,佛寺已廢的景象。因此,初步將佛寺的沿用年代推定為9-13世紀。

        至于分布在崖面上的嬰幼兒墓不是佛寺相關(guān)遺存,是在佛寺廢棄后修筑,測年顯示其在清代。

        致謝:拉甫卻克佛寺調(diào)查是哈密市白楊河流域綜合調(diào)查的子項目,得到了哈密市文物局(文博院)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附記:參與調(diào)查人員有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尚玉平、王永強、張奮強、蔡浩強、陳意;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楊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魏文斌;哈密市文物局(文博院)艾合買提·牙合甫、玉素甫·哈力克、祖力卡爾·祖農(nóng)等。插圖由蔣經(jīng)國、陳意繪制。照片由張奮強、王永強拍攝。資料整理由陳意、楊波、艾合買提·牙合甫完成。

        猜你喜歡
        佛殿佛寺洞窟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紅巖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王冕長明燈下苦讀
        科學導報(2019年2期)2019-06-11 08:41:34
        洞窟驚魂
        古交千佛寺戲曲碑刻淺論
        中華戲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48
        明清瓷器上的《西廂記·佛殿奇逢》圖像研究
        中華戲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44
        洞窟驚魂
        南寺
        草原(2017年11期)2017-11-27 21:24:00
        《麥積山石窟初期洞窟調(diào)查與研究》介評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41
        意靜不隨流水轉(zhuǎn),心閑還笑白云飛——佛寺山水楹聯(lián)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中國佛寺布局中心由“佛塔”向“佛殿”轉(zhuǎn)化原因淺析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人妻| 风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1日韩东京热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无毒不卡| 免費一级欧美精品|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激情综合五月天开心久久| 高清在线有码日韩中文字幕| 好吊妞无缓冲视频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最大免费福利视频网|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美国黄色av一区二区|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护士奶头又白又大又好摸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亚洲三区| 少妇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婷婷|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xxxx|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又黄又大又爽毛片| 青青草在线免费视频播放|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视频| 99久久亚洲国产高清观看| 开心五月骚婷婷综合网|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亚洲色大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