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從黨的創(chuàng)立到新中國誕生,六安保持28年紅旗不倒,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建黨基地、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fā)源地。六安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中共組織建立較早的地區(qū)。在大革命時期,今六安市境內的金寨縣、六安城區(qū)、裕安區(qū)、霍邱縣等地紛紛建立了黨的組織。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立夏節(jié)起義和六霍起義震動全國,蘇家埠戰(zhàn)役光耀軍史,一首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從這里傳唱天下。六安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全民族抗戰(zhàn)開始后,新四軍第四支隊從這里發(fā)展壯大,六安成為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指揮中心、活動中心。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六安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重要戰(zhàn)場,在這里進行的張家店戰(zhàn)斗開辟了大別山革命斗爭的新局面。革命戰(zhàn)爭年代,30萬六安兒女英勇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鑄就了彪炳史冊的大別山精神。
馬克思主義在六安的傳播
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1919年春,由六安籍進步人士朱蘊山、桂月峰創(chuàng)辦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yè)學校(即六安三農)開學后,迅速成為六安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心。三農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學習校訓“質、實、勇、毅”,倡導青年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1920年初,朱蘊山、桂月峰和學生會會長翟其善等人組建了“中國革命小組”,開始學習、研究進步書刊,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1921年,錢杏邨(筆名阿英)來三農教授國文,在課堂上介紹十月革命及其意義,講解列寧、高爾基和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作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三農學生還積極走出課堂,在響應五四運動、聲援六二學潮、支持反賄選、驅逐反動縣知事等斗爭中逐步覺醒,翟其善、黃人祥、桂伯炎、劉淠西、吳干才、吳岱新等學生成為皖西新文化運動的骨干。
與此同時,在六安的大別山深處也開始有了馬克思主義的蹤影。1920年10月,霍山縣燕子河(今屬金寨縣)燕溪小學校長徐狩西和教員劉長青倡導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組織學生一面學習革命理論,一面討論如何推翻封建軍閥統(tǒng)治和打倒帝國主義的問題。此后,安徽省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舒?zhèn)髻t回鄉(xiāng)宣傳馬克思主義,霍山縣勸學所所長趙輔仁、第一高小校長黃楚三及第四高小教職員張景昆、秦維綱等“把馬克思學說列寧小史編入正課”,并在霍山縣第一高小和女子高小成立“新文化學社”。
六安的進步知識分子還把辦學校、辦報刊、開書店作為開展新文化運動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手段。1919年冬,但西平籌辦六安縣第一女子高等小學,在學校發(fā)起“天足會”,倡導婦女解放運動;1920年,朱蘊山和宋竹蓀主辦《平議報》,評議安徽政局,宣傳革命思想;1921年,霍山第二高小教師鄭普燕創(chuàng)辦了新衡書店;1922年,徐狩西在霍山縣黃栗杪第二高小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醒獅》,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罪惡;1923年,胡蘇明、施亞春、朱瑾懷在六安城關鼓樓開辦進化書局,從蕪湖的科學圖書社購買各種進步書刊,公開或秘密地進行發(fā)行。
此外,在阜陽省立第三師范讀書的袁新民、李何林等10多人參加了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并于1923年回到霍邱城關建立學習組織。陳紹禹聯(lián)絡外地回鄉(xiāng)的學生,于1924年秋在金家寨(今屬金寨縣)成立了豫皖青年學會,到1925年參加學會的有100多人。1924年冬,黨員王紹虞和團員周范文等人回到六安,以城關進化書局為據點,聯(lián)絡地方知識界60多人,成立了以“研究學術,促進民治”為宗旨的六安青年協(xié)進會。黨員羅亨信于1926年春從安慶回到六安縣蘇家埠(今屬裕安區(qū)),在第三高小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后又成立了青年研究社,參加的有學生、工人70多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六安地方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六安各地黨組織的建立
大革命時期,許多在外地入黨的六安籍共產黨員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從蘇聯(lián)、上海、廣州、北京、武漢、南昌、蕪湖、安慶等地回鄉(xiāng),與家鄉(xiāng)的共產黨員、進步人士取得聯(lián)系,開始在六安建立黨的組織。
在皖豫邊區(qū),1924年秋,從蘇聯(lián)學習回國的蔣光慈介紹志成小學教員詹谷堂入黨。此后,詹谷堂到筆架山(今屬金寨縣)商城甲種蠶科學堂講學,同在此校任教的共產黨員羅志剛一起,組建學生會,發(fā)展學生李梯云、周維炯、漆德瑋、漆禹原、漆海峰、漆叔甫、李聲伍等入黨,并成立了中共商城甲種蠶科學堂小組,由李梯云任小組長。1925年3月,詹谷堂到南溪任明強小學校長,與袁漢銘組織學生會和農會,發(fā)展進步教師王鳳池、曾澤民入黨,同年夏成立中共南溪支部,詹谷堂任書記。1925年秋,南溪和筆架山兩地黨組織合并成立中共商城南溪特別支部,由詹谷堂任書記,時屬中共湖北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的商羅麻特別支部領導。在今金寨縣斑竹園和吳家店一帶,黨的組織也開始建立。1926年秋,中共簡家坳支部成立,由李聲伍任書記;8月至9月,中共禪堂和太平山支部相繼成立,分別由汪少襄、汪品清任書記;1927年3月,中共漆家店支部成立,由羅銀青任書記。
在六安縣境內(今金安區(qū)、裕安區(qū)),1925年秋,薛卓漢動員在浙江杭州甲種農業(yè)學校讀書的黨員王亦良和在蕪湖團地委的劉大蒙、田崇厚等人回鄉(xiāng)建團。同年冬,上海大學黨組織派黨員王紹虞回六安建黨。這些同志會合后,在六安城關成立了中共六安特別支部,直屬中共中央領導,王紹虞任書記。特支有黨、團員10余人,以吳曙光、田崇厚等人在城關西門橫街謝杏點家開辦的青年實業(yè)社為活動中心,發(fā)揮劉大蒙、田崇厚等在蕪湖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所學木工專長,以經營家具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后來,青年實業(yè)社的活動引起了駐六安軍閥部隊的注意,1927年春該社被強行封閉,六安特支負責人及大多數成員轉移外地。
1923年12月,許繼慎在中共安慶特支成立時入黨,后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1926年3月,他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在家鄉(xiāng)六安縣土門店(今屬裕安區(qū))介紹其弟許希孟和王子久、李童3人入黨,建立了中共土門店小組,由許希孟任組長,直屬中共中央領導。小組成立后,許希孟、王子久和李童分別到郝家集、蘇家埠、西河口一帶做群眾工作,發(fā)展黨員,擴大組織。1927年1月,黨員周狷之利用大寺庵(位于裕安區(qū)蘇埠鎮(zhèn))創(chuàng)辦農民夜校,介紹農協(xié)骨干霍紹卿、陳啟清、黃乃驥、張之魯等入黨,建立了中共大寺庵小組。
在霍邱縣,1926年2月,上海東吳大學畢業(yè)的黨員樊逸仙受黨組織派遣回鄉(xiāng)建黨。樊逸仙在烏龍廟、河口集、陡崗一帶組織窮人會和煙業(yè)工會,介紹任懷俊、周繼禹、陳德生等入黨。6月,樊逸仙在烏龍廟黃大莊東崗上召開黨、團員會議,成立中共烏龍廟特支,直屬中共中央領導,樊逸仙任書記。特支隨后建立了烏龍廟、堯塘、聞院墻、易粉坊、戈店5個支部,分別由王少九、任懷俊、胡澤夫、陳少山、劉仁甫擔任書記,每個支部有5至7人,共有黨員30人左右。特支還在烏龍廟街上開設一家煙店,作為交通聯(lián)絡點。
六安各地黨組織一經成立,就把發(fā)展革命力量、推動國共合作和工農運動作為主要任務。一是組建工會和農民協(xié)會。六安特支積極調查工人的勞動、工資和生活狀況,舉辦工人夜校,組織工會。烏龍廟特支在烏龍廟、河口集組建起煙業(yè)工會和碼頭工會,黨員黃照林、周亞廷還在霍邱城關建立了理發(fā)、店員工會。從事農民運動的黨員深入農村,聯(lián)絡貧苦農民中的積極分子,建立農民協(xié)會組織。到1927年初,霍邱縣南部農協(xié)會員發(fā)展到1000多人,六安縣蘇家埠、獨山和金家寨一帶的農協(xié)會員發(fā)展到3000多人。1927年3月,中共南溪特支成立南溪區(qū)農民協(xié)會,轄18個鄉(xiāng),有會員2320名。4月9日,商城縣農民協(xié)會籌備處在今金寨斑竹園成立,轄8個區(qū)、97個鄉(xiāng)農會,有會員10955人。二是推動國共合作。六安的黨組織遵照國共兩黨合作方針,幫助國民黨建立基層組織,共產黨員則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并保持共產黨在組織上和政治上的獨立性。1926年,霍山縣、霍邱縣、六安縣、舒城縣的國民黨縣黨部(或籌備委員會)陸續(xù)成立,共產黨員在其中擔任一些重要職務。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9月下旬,沈子修擔任國民革命軍皖西中路司令,同朱蘊山等回六安、霍山聯(lián)絡地方民軍起義。由于消息泄露,霍山縣警備營營長沈子成及戴汝成遭敵捕殺。但霍山縣警備營和六安縣麻埠等地民軍仍按計劃毅然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駐皖軍閥的陣腳,配合了北伐戰(zhàn)爭。三是推動工農運動迅猛發(fā)展。六安黨組織領導各地農民協(xié)會大力開展抗租抗債或減租減息斗爭,并提出了“耕地農有”的要求。此外,煙業(yè)、紡織、杠抬工會也積極開展斗爭。隨著北伐軍在六安境內作戰(zhàn)的勝利,大革命風暴席卷六安城鄉(xiāng),革命人民揚眉吐氣,反動勢力威風掃地。誕生不久的六安黨組織,經過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鍛煉,革命性、斗爭性得到很大提高。
點燃大別山的革命烽火
大革命失敗后,大批在外地的六安籍黨員按照中共中央和安徽省臨委的部署返回家鄉(xiāng),同堅持本地斗爭的黨員一起形成新的領導力量。此后,六安黨組織以八七會議精神為指引,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大旗,燃起了大別山革命的熊熊烈火。
1927年8月,胡蘇明、儲克圣等20多名黨員回到六安,與周狷之、羅亨信等人取得聯(lián)系,在六安城西門外紫竹林小廟召開黨員會議,成立中共六安特別區(qū)委員會,胡蘇明任書記。六安特區(qū)委直屬安徽省臨委,指導六安、霍山、霍邱等縣的工作。與此同時,舒?zhèn)髻t、劉淠西、徐育三等20多名黨員也返回霍山,在舒?zhèn)髻t的組織下分頭開展革命活動,在霍山縣舒家廟、漫水河、燕子河建立黨的支部。戴鑄九、袁新民、劉介華在霍邱縣葉家集成立黨小組,以明強小學為基地開展活動。這時,六安特區(qū)委利用與駐六安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的統(tǒng)戰(zhàn)關系,派出黨員進入國民黨地方政府和黨部開展工作,同時派出部分黨員深入農村發(fā)動群眾,為實行土地革命、舉行武裝起義做準備。至1927年10月,六安縣黨員發(fā)展到44名;10月,中共霍山支部成立,由舒?zhèn)髻t任書記,有黨員38名;10月,中共霍邱特別支部成立,由袁新民任書記,有黨員47人。此后,隨著國民黨右派開始在六安“清黨”,革命形勢日益惡化,六安黨組織及時將在國民黨內部工作的同志有秩序地撤出,轉入反革命統(tǒng)治比較薄弱的農村隱蔽。在革命形勢發(fā)生逆轉之時,六安沒有犧牲一名黨員,也沒有一個組織遭到破壞,這充分說明了六安黨組織的出色工作能力。
1927年10月25日,安徽省臨委決定以六安為中心,劃六安、英山(今屬湖北)、霍邱、霍山、壽縣5縣為第一暴動區(qū)域,要求在這5縣秘密組織工農武裝、發(fā)動武裝暴動、發(fā)展黨的組織。同時,決定在六安成立中共皖中特別委員會,由周范文任書記。11月,周范文在六安白滸圩召開黨、團員會議,改組六安特區(qū)委為六安縣臨委,周范文兼任書記。1928年1月29日,中央巡視員尹寬在六安縣南岳廟周范文家召開六安、霍山、霍邱3縣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成立中共六霍縣委(亦稱六安縣委),由王逸常任書記。9月,王步文代理六霍縣委書記。1928年3月,中共霍邱縣委成立,到7月建立了9個支部、15個黨小組,有黨員120多人。1929年1月,六安、霍山兩縣分別建立縣委,霍山縣委由舒?zhèn)髻t任書記,有黨員107人;六安縣委由鄒同礽任書記,有黨員240多人。
1927年8月,漆德琮、李梯云、周維炯、漆德瑋、漆海峰等人回到今金寨縣南溪、湯家匯、斑竹園一帶,以教書和經商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1月,中共商羅麻特別支部在斑竹園簡家坳小學重新建立,隸屬鄂東的中共黃麻特委領導,書記李梯云。1928年2月14日,商羅麻特支被撤銷,在商城縣委指導下成立中共商城南邑區(qū)委會(又稱商南區(qū)委),由漆德琮任書記。商南區(qū)委下轄簡家坳、禪堂、南溪、太平山、漆家店、鄢家園、牛食畈7個黨支部。3月21日,商城縣委決定在商南一帶發(fā)動武裝起義。5月上旬,商南區(qū)委在太平山潘家灣召開了區(qū)委擴大會議,討論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決定一面深入發(fā)動群眾,發(fā)展農民秘密武裝,一面抓緊士兵工作,掌握敵人武裝,擇機起義。
在準備武裝起義的過程中,六安各地黨組織廣泛發(fā)動群眾,繼續(xù)發(fā)展農民協(xié)會組織,引導群眾從經濟斗爭逐步走向政治斗爭和武裝斗爭。在革命武裝力量發(fā)展方面,各地黨組織紛紛將原來秘密組建的武裝小組、鋼槍隊、赤衛(wèi)隊、別動隊等改建為黨領導下的游擊隊,將其作為武裝起義的骨干。從1928年下半年開始,各地黨組織還趁國民黨地方當局發(fā)展民團之機,選派共產黨員利用社會關系打入民團,開展士兵運動。到1929年初,在六安縣南岳廟、郝家集、徐家集、江家店和霍山縣諸佛庵、戴家河,今金寨縣金家寨、丁家埠、吳家店、白沙河、斑竹園等地,有很大部分的民團武裝被我黨掌握,這為發(fā)動民團兵變創(chuàng)造了條件。
1929年3月13日,豫東南特委與鄂東特委舉行聯(lián)席會議,決定由鄂東特委負責領導在商南發(fā)動起義。鄂東特委將“商南、羅田北部和麻城東部劃為特別區(qū)”,并派出徐子清、徐其虛、肖方等人來開展工作。4月,中共商羅麻特別區(qū)委員會在太平山穿石廟成立,由徐子清任書記,徐其虛、李梯云、肖方、周維炯、詹谷堂為委員。5月初,紅十一軍軍長兼紅三十一師師長吳光浩率10余人前往商南指揮起義,途中不幸遭到民團包圍,全部犧牲。這樣,指揮起義的責任便由商羅麻特區(qū)委獨立承擔起來。5月2日,商羅麻特區(qū)委在太平山穿石廟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把原定于中秋節(jié)的起義提前到5月6日立夏節(jié)舉行,并成立了以徐子清、肖方為總指揮的起義指揮部。5月6日當晚,以周維炯指揮發(fā)動的丁家埠民團起義為起點,牛食畈、湯家匯、李家集、南溪、吳家店、包畈、斑竹園、沙堰、沙河、西河橋等10多處民團和農民武裝同時舉行起義,取得成功。5月9日,各支起義隊伍會師斑竹園,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師長周維炯,黨代表徐子清,副師長漆德瑋,師黨委書記兼參謀長徐其虛,政治部主任李梯云。全師共200余人,有長短槍100余支。這是鄂豫皖邊區(qū)創(chuàng)建的第二支主力紅軍(第一支為1928年黃麻起義后整編成立的紅十一軍第三十一師)。至1929年8月,在今金寨境內初步形成了一塊以南溪、斑竹園、吳家店為中心,南北50多公里、東西30多公里的豫東南革命根據地。
在立夏節(jié)起義影響下,皖西地區(qū)革命形勢高漲。1929年5月,霍山縣諸佛庵、六安縣武陟山(今屬裕安區(qū))和南莊畈(今屬金寨縣)、流波[童](今屬金寨縣)等地相繼發(fā)生民團或農民起義,揭開了六霍起義的序幕。中共中央十分關注皖西革命形勢的發(fā)展,指示在六安成立中心縣委,領導六安、霍山、霍邱、壽縣、英山、合肥6個縣的工作,準備發(fā)動更大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11月8日,在六安中心縣委的領導下,以六安縣獨山(今屬裕安區(qū))農民起義為起點的六霍起義全面爆發(fā)。隨后,霍山縣燕子河(今屬金寨縣)、漫水河、桃源河,六安縣金家寨(今屬金寨縣)和徐家集(今屬裕安區(qū))、江家店(今屬裕安區(qū)),霍邱白塔畈(今屬金寨縣)、堯沖(今屬葉集區(qū))等地紛紛爆發(fā)起義。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縣委將各路起義武裝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師長徐百川,黨代表鮑益三,師黨委書記姜鏡堂,政治部主任張建民。全師200多人,有長短槍145支,這是鄂豫皖邊區(qū)創(chuàng)建的第三支主力紅軍。3月21日至25日,六安中心縣委在七鄰灣(今屬金寨縣)召開所轄6縣和紅三十三師黨委聯(lián)席會議,決定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皖西革命斗爭進一步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隨后,風起云涌的武裝起義席卷了霍山全境,在六安縣南部毛坦廠、南官亭、嵩寮巖、東河口、鳳凰臺(均屬金安區(qū)),霍邱縣河口,舒城縣曉天、張母橋,以及英山縣金家鋪等地,紛紛爆發(fā)農民武裝起義。到1930年4月,初步創(chuàng)建了東起淠河、西接商南,東西50多公里、南北100多公里,人口40多萬的皖西革命根據地。
豫東南和皖西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自此,在六安黨組織的領導下,大別山的點點星火形成燎原之勢,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壯麗輝煌的篇章。六安人民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建立了不朽的革命業(yè)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中華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執(zhí)筆人:蘇明波)
(責任編輯: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