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青
(黑龍江省航務勘察設計院,哈爾濱 150001)
大頂子山航電樞紐位于松花江干流哈爾濱市下游46 km處,北岸為呼蘭區(qū),南岸為賓縣,是一座以航運和改善哈爾濱市水環(huán)境為主,兼具發(fā)電、灌溉、交通、水產(chǎn)養(yǎng)殖和旅游等功能的綜合性工程。2008年樞紐建成蓄水后,大幅度改善上游庫區(qū)河段通航條件,并通過補水調節(jié)下游航道流量,維持下游航道的通航。但因發(fā)電、防洪及為下游河道補水需要,壩前水位由正常蓄水位116 m降至最低通航水位115 m,回水末端位置相應變化,形成水庫變動回水區(qū),并將產(chǎn)生泥沙累計性淤積,使航深變淺,航槽不穩(wěn)定,航行條件較建樞紐前惡化。樞紐變動回水區(qū)處于松花江上游,規(guī)劃航道等級為Ⅲ級,航道尺度1.7 m×70 m×500 m(航深×航寬×彎曲半徑),通航保證率為95%。目前,該段按1.5 m×50 m×500 m進行維護,枯水期該段仍是松花江上游“卡脖子”河段之一,制約了松花江這條黃金水道的通過能力,亟待實施航道整治。
大頂子山航電樞紐是我國季節(jié)性封凍河流上建設的首座航電樞紐,而變動回水區(qū)河段具有水庫和天然河流的雙重屬性,水沙、邊界條件和淺灘成因均有異于天然河流,需對樞紐變動回水影響范圍、航道整治原則、措施和工程技術參數(shù)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才能保證成功治理。
研究表明,正常蓄水位116 m條件下,當上游來水量為550 m3/s時,水庫回水末端位于雙城市雙青鄉(xiāng)附近(圖1,濱洲鐵路橋上約100 km);當上游來水量為常年洪水流量4 930 m3/s時,水庫回水末端位于澇洲鎮(zhèn)附近(濱洲鐵路橋上約50 km)。因發(fā)電或為下游河道補水,或為防洪提前預泄,當壩前水位降至死水位115 m且上游來水量為550 m3/s時,回水末端位于宋家子灣附近(橋上約70 km)。當上游來水量大于4 956 m3/s時,樞紐上游河道已不具水庫的屬性。因此,考慮水庫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確定變動回水區(qū)范圍為濱洲鐵路橋上50~100 km。
圖1 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回水曲線
變動回水區(qū)河段兩岸地勢平坦,多為沼澤、牛軛湖、草地、灌木叢,兩岸堤防按50~100年一遇洪水標準建設,堤頂高程約為125 m,堤距達10 km以上。按松遼委松花江干流規(guī)劃水面線,該河段在20~100年一遇洪水時,兩岸灘地漫水過流,水面比降約為0.666。中枯水河槽平面呈多分汊,兩岸陡塄高118~122 m,主河槽呈蜿蜒“藕節(jié)”狀,寬窄相間,放寬處水淺航道條件較差,河道縮窄處水深條件良好,枯水期平均水面坡降0.6,流速0.8~1.5 m/s。該河段歷史上只進行過少量的維護性挖泥,大部分淺灘仍處于自然狀態(tài)。1995年時澇洲右汊作為通航汊道,1998年大洪水后右汊萎縮淤積、左汊發(fā)展,左汊發(fā)展為現(xiàn)行通航汊道。
研究表明,變動回水區(qū)河段現(xiàn)狀條件下年際、年內來水及來沙不均,就多年平均而言,水庫維持正常蓄水位的時間達97.8%,徑流量占多年平均的89.6%,輸沙量占多年平均的90.3%。因此,其具有水大沙大、水小沙少的特征,而調水后年際、年內來水量更不均勻,枯水期延長,通航保證率降低,中水來水量減少,對航槽的塑造不利。變動回水區(qū)上段中枯水河槽寬淺,局部河床產(chǎn)生倒坡,不利于泥沙輸移;下段為多分汊河段,左汊窄深,河床相對穩(wěn)定,航行條件良好。洪水期受地形、地貌的影響,本河段具有洪淤枯沖的演變規(guī)律,而落水期由于來水來沙不同,通航汊道興衰交替或撇彎切灘,航槽處于緩慢變化之中。水庫蓄水后,壩前水位升高,自變動回水區(qū)上端水深沿程增加、水面比降及流速沿程減小、水流挾沙能力沿程減弱,泥沙沿程落淤。通航汊道分流比減小,使通航汊道中枯水來水量更加不連續(xù)。
樞紐投入運行以來,變動回水區(qū)來水來沙條件、邊界條件發(fā)生較大改變,導致河道沖淤變化較大,深泓出現(xiàn)不同程度擺幅,航線隨之調整。如變動回水區(qū)進口通航左汊在汛期水流作用下橫、縱向發(fā)展,99#導線所在彎道愈加彎曲;96#導線所在彎道凸岸邊灘不斷淤長,主流逐漸南移過程中,造成江心島受沖消失,右側凹岸受沖嚴重,分汊河道變成單一河道,造成航槽改道、灘槽易位;86#導線所處江心島,左汊淤積,右汊發(fā)展,但2012年曾發(fā)生航線改走左汊情況,表明受特殊或系列豐水年份洪水作用,汊道興衰交替存在可能;因島尾邊灘逐漸綿長下移,加之左岸邊灘淤長,在84#-85#導線之間形成過渡段淺灘,阻隔上下深槽,迫使航道切灘艱難前行。澇洲汊道段,右汊進口淤高、進流受阻,相應通航左汊進流條件有利,除71#、55#-56#導線上航槽淤積外,航槽大多處于沖刷狀態(tài)。
基于建庫前后水沙特性、河床演變變化規(guī)律和特點,大頂子山樞紐變動回水區(qū)河段應遵循:中低水治理、整治和防護為主、疏浚為輔的整治原則,即在穩(wěn)定河道的同時,通過工程控制,使整治流量級下通航汊道內水流連續(xù)、水位消落期適當加大水流輸沙能力,減少累計性泥沙淤積,再輔以疏浚工程,維持變動回水區(qū)河段航道暢通。
利用鎖壩或潛鎖壩塞支強干,減少支汊分流,增加主槽水深;利用丁壩適當束窄河槽,增加水流挾沙能力;修筑護岸,穩(wěn)定主導岸線,控制枯水河槽平面擺動;布設基建性挖槽,提高航深。
根據(jù)《松花江干流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初步設計》,哈爾濱站設計最低通航水位112.67 m(1956年黃海高程,下同)和下岱吉站設計最低通航水位120.46 m,通航保證率95%。
為保證設計科學、合理,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校核設計水位。本次研究將松花江全線梯級建成以前哈爾濱斷面通航流量550 m3/s作為設計流量,設計水位采用天然河道的設計水位。由于三家子水文站位于松花江上游航道里程88 km,恰好處于變動回水區(qū)內,利用大頂子山航電樞紐蓄水后的三家子站2009-2019年水文資料,進行設計最低通航水位的推求。經(jīng)計算,該站對應于設計最低通航流量550 m3/s的水位為117.82 m,通航保證率95%,即三家子站設計最低通航水位為117.82 m。
本次提出的三家子站設計水位與哈爾濱站設計水位相關性較好,因樞紐運行后三家子站實測水位、流量成果更能反映變動回水區(qū)的實際情況,故本次基本站設計最低通航水位采用三家子站設計最低通航水位117.82 m,再根據(jù)2020年實測水面線成果推算變動回水區(qū)各淺灘和工程位置的設計最低通航水位。
整治水位是與整治建筑物頭部齊平的水位。整治水位的確定不僅關系到整治工程作用和造價高低,甚至可能關系到工程成敗。初設階段,利用哈爾濱水文站的水文資料,用造床流量法推求第二造床流量值為1 100 m3/s,相應水位113.87 m,高于設計水位1.2 m。變動回水區(qū)內,淺灘有沿程逐漸淤積抬高的趨勢,流速也有所減緩,確定整治水位從上游到下游為設計水位上0.5~1.2 m。
由于變動回水區(qū)河段天然條件下年際、年內來水及來沙不均,蓄水后年際、年內來水量更不均勻,枯水期延長,通航保證率降低,中水來水量大幅減少,對航槽的塑造不利。壩前水位升高,自變動回水區(qū)上端水深沿程增加、水面比降及流速沿程減小、水流挾沙能力沿程減弱,泥沙沿程累積性落淤成灘。通航汊道分流比減小,使通航汊道中枯水來水量更加不連續(xù)。因此,本次整治遵循中枯水治理的原則,布設整治建筑物主要集中在變動回水區(qū)中上段,且數(shù)量較少,若整治水位偏低,則淺灘沖刷強度和沖刷歷時不足,達不到預期整治效果。結合松花江干流多年的整治經(jīng)驗,整治水位一般高于設計水位0.5 m~1.5 m,經(jīng)綜合考慮,本次確定變動回水區(qū)整治水位為設計水位上1.2 m。
初步設計采用優(yōu)良河段模擬法、理論計算方法及經(jīng)驗法等多種方法對比分析,同時充分考慮變動回水區(qū)的水流特點,確定變動回水區(qū)整治線寬度沿程從上游450 m到下游沿程逐漸束窄至400 m。
研究過程中,利用2020年實測水深圖,根據(jù)蓄水后河道多年變化,采用實測河寬與水深關系法,確定整治線寬度。即在淺灘段及上下游水沙條件相似的河段選取若干橫斷面,量取相應于整治水位時的水面寬度和設計航寬范圍內的最小水深,點繪河寬與水深關系圖,參考點群的下包線選取滿足航深條件的水面寬度作為整治線寬度。經(jīng)計算,澇洲汊道段至變水末端(松上100~79 km),整治線寬度330 m;澇洲汊道段(松上79~50 km),整治線寬度減少至200 m(圖2、圖3)。本次研究提出的整治線寬度更為合理、符合河道實際,與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2004年所做的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變動回水區(qū)河段航道整治模型試驗得出的研究成果一致。
圖2 100~79 km河道B-t曲線圖
圖3 79~50 km河道B-t曲線圖
1) 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變動回水區(qū)范圍為濱洲鐵路橋上50~100 km。
2) 樞紐變動回水區(qū)河段應遵循:中低水治理、整治和防護為主、疏浚為輔的整治原則,采取利用鎖壩或潛鎖壩塞支強干,減少支汊分流,增加主槽水深;利用丁壩適當束窄河槽,增加水流挾沙能力;修筑護岸,穩(wěn)定主導岸線,控制枯水河槽平面擺動;布設基建性挖槽,提高航深的整治工程措施。
3) 樞紐變動回水區(qū)航道整治技術參數(shù):①基本站設計水位:三家子水文站設計最低通航水位117.82 m;②整治水位:設計水位上1.2 m;③整治線寬度:澇洲汊道段至變水末端(松上100~79 km),整治線寬度330 m,而澇洲汊道段(松上79~50 km),整治線寬度2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