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黎相照
1.深圳市龍崗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廣東 深圳 518112;2.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病理科,廣東 廣州 510515
結直腸癌為消化系統的常見惡性腫瘤[1],近年來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且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嚴重危及患者生命與健康。最新研究報道,早期結直腸癌的生存率顯著高于晚期患者[2]。因此早發(fā)現、早治療對結直腸癌患者預后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熱休克因子1 (heat shock factor 1,HSF1)是機體重要的轉錄因子,可調節(jié)腫瘤間質細胞生成,參與惡性腫瘤發(fā)生[3]。臨床研究已證實HSF1在多種腫瘤中呈高表達,是評價腫瘤發(fā)展和惡化的重要指標[4]。氨基末端激酶(amino terminal kinase,c-Jun)屬原癌基因,其可參與細胞增殖及分化,從而參與腫瘤的發(fā)生及發(fā)展。二氫嘧啶脫氫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為嘧啶分解代謝酶,其在結直腸癌的中表達能夠影響化療效果[5]。本研究主要探討結直腸癌中HSF1、c-Jun、p-c-Jun及DPD的表達水平及其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收集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 收治的114 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6]:經病理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手術前未經放化療等治療;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其他惡性腫瘤病史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卡氏評分低于70分,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者;嚴重惡液質者;結直腸癌復發(fā)者。114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男性77 例,女性37 例;年齡38~71 歲,平均(55.71±4.43)歲;腫瘤部位:直腸54例,左半結腸33例,右半結腸27例;腫瘤大?。毫鲶w直徑<5 cm 45例,≥5 cm 69例;腫瘤區(qū)域淋巴結遠處轉移(TNM):Ⅰ+Ⅱ期56 例,Ⅲ+Ⅳ期58 例;分化程度:低分化41 例,中、高分化73 例;淋巴結轉移:陰性56 例,陽性58 例。均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記錄期間死亡例數。
1.2 方法
1.2.1 主要試劑 鼠抗人HSF1 單克隆抗體,批號:20170512,廠家:亞諾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鼠抗人c-jun 單克隆抗體,批號:20170903,廠家:京中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鼠抗人p-c-jun 單克隆抗體,批號:20170718,廠家:京中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鼠抗人DPD 單克隆抗體,批號:20171006,廠家: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通用免疫組織化學SP 試劑盒,批號:20170419,廠家:北京中世普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AB 免疫組織化學顯色試劑盒,批號:20171105,廠家:北京酷來搏科技有限公司。
1.2.2 檢測方法 收集結直腸癌患者癌組織(腫瘤組織均取自無壞死區(qū)域、腫瘤生長良好區(qū)域)和癌旁組織(采集距離腫瘤≥5 cm 區(qū)域),選用免疫組化染色依據SP 試劑盒,采用免疫組織化學-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染色法,檢測HSF1、c-Jun、p-c-Jun 及DPD 表達情況。標本經10%中性福爾馬林液固定,常規(guī)自動病理組織脫水機脫水透明浸蠟。組織經石蠟包埋后,按3 μm 層厚連續(xù)切片,取硅化玻片撈片并70℃高溫烤片,常規(guī)脫蠟水洗,用高壓鍋高壓修復抗原,免疫組化染色依據SP 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結果判讀 HSF1、c-Jun、p-c-Jun陽性判定于細胞核內出現棕褐色或者棕黃色顆粒,DPD陽性判定于細胞質內棕褐色或者棕黃色顆粒。染色強度評分:棕褐色、棕黃色、淺黃色、無色分別統計為3、2、1、0分。隨機抽取每張切片組織的5個高倍鏡視野(×400),各計數500個細胞,陽性細胞百分比為其平均值,>76%、51%~75%、26%~50%、6%~25%、<5%分別統計為4、3、2、1、0分。最后評分取染色強度評分與陽性細胞百分比乘積,≥4分表示陽性,0分表示陰性[7]。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rank 檢驗分析并比較生存情況,采用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圖,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 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結直腸癌組織與癌旁組織中HSF1、c-Jun、p-c-Jun及DPD的表達水平比較 HSF1、c-Jun、p-c-Jun及DPD 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癌旁組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組織與癌旁組織中HSF1、c-Jun、p-c-Jun及DPD的表達水平比較[例(%)]
2.2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結直腸癌患者的HSF1、c-Jun、p-c-Jun 及DPD 表達水平比較 HSF1、c-Jun、p-c-Jun及DPD陽性表達率與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大小無明顯相關(P>0.05);Ⅲ+Ⅳ期、低分化、淋巴結轉移陽性者HSF1、c-Jun、p-c-Jun 及DPD 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淋巴結轉移陰性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結直腸癌患者的HSF1、c-Jun表達水平比較[例(%)]
表3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結直腸癌患者的p-c-Jun及DPD表達水平比較[例(%)]
2.3 不同預后結直腸癌患者的HSF1、c-Jun、p-c-Jun 及DPD 表達水平比較 HSF1 陽性者1 年生存率低于HSF1 陰性者,c-Jun 陽性者1 年生存率低于c-Jun 陰性者,p-c-Jun 陽性者1 年生存率低于p-c-Jun 陰性者,DPD 陽性者1 年生存率低于DPD 陰性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生存曲線見圖1。
表4 不同預后結直腸癌患者的HSF1、c-Jun、p-c-Jun 及DPD 表達水平比較(%)
圖1 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曲線分析
2.4 結直腸癌患者HSF1、c-Jun、p-c-Jun 及DPD表達的相關性 結直腸癌患者HSF1 與c-Jun、p-c-Jun及DPD 均呈正相關(r=0.391、0.415、0.376,P<0.05);c-Jun 與p-c-Jun 及DPD 呈正相關(r=0.427、0.402,P<0.05);p-c-Jun與DPD呈正相關(r=0.428,P<0.05)。
結直腸癌為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盡管目前結直腸癌的治療方式不斷改善,但患者5年生存率仍較低。目前有關結直腸癌的預后評價缺乏靈敏指標,主要從病理組織類型、腫瘤臨床分期等方面進行判定,有一定局限性[8]。
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為多因素的復雜過程。近年來研究報道,HSF 能夠參與及穩(wěn)定腫瘤的異常增殖反應,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9]。胡娟等[10]研究發(fā)現,HSF 一方面可誘導抑癌基因及癌基因產物的表達,另一方面HSF的高表達能夠提高腫瘤細胞抵抗凋亡的作用,促進其無限增殖。臨床研究報道,HSF1在多種腫瘤疾病中呈陽性表達,且和腫瘤預后及分期有一定關系[11]。另有研究發(fā)現,HSF1 和腫瘤耐藥有一定關系,HSF1 在多種耐藥腫瘤和細胞株中出現過表達[12]。本研究中,結直腸癌患者癌組織中HSF1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癌旁組織,提示HSF1 能夠參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浸潤轉移為惡性腫瘤的主要生物學特征,也是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發(fā)現,臨床分期較晚、有淋巴結轉移及低分化型結直腸癌中的HSF1陽性表達率分別高于無淋巴結轉移及中、高分化型者,提示隨著結直腸癌淋巴結的轉移和分化程度的降低,HSF1的表達相應增加,進一步提示HSF1 能夠參與結直腸癌的進展。另外本研究中,HSF1 陽性表達者的生存率低于HSF1 陰性表達者,表明HSF1 表達能夠評估結直腸癌患者預后情況。宋旭等[13]研究也認為,HSF1高表達和前列腺癌發(fā)生、發(fā)展有明顯相關性,且陽性表達者的預后較差。
抑癌基因及癌基因表達失衡為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基礎,原癌基因是參與細胞增殖及凋亡的基因,機體正常狀態(tài)下呈低表達,其過度表達能夠導致細胞發(fā)生惡性轉化,引起腫瘤發(fā)生。c-Jun 為機體常見原癌基因,c-Jun 受到刺激后可立即表達并生成轉錄因子,調節(jié)其他基因轉錄和表達,影響正常細胞生長、發(fā)育及分化,導致細胞發(fā)生惡性轉化[14]。本研究中,c-Jun、p-c-Jun可在結直腸癌及癌旁組織中表達,且結直腸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更高,提示c-Jun、p-c-Jun 在結直腸癌組織組織中高表達,其異常表達能夠導致細胞周期異常,引起腫瘤發(fā)生。隨著結直腸癌臨床分期及組織分化程度的加重,c-Jun、p-c-Jun陽性率隨之上升,且與淋巴結轉移有明顯相關性,提示c-Jun、p-c-Jun 異常表達可能和腫瘤的轉移、侵襲性有關??紤]與c-Jun能夠避免腫瘤細胞發(fā)生凋亡及生長監(jiān)控,抑制異常增殖,刺激結直腸癌組織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時本研究顯示,c-Jun、p-c-Jun 在結直腸癌組織中陽性表達者的預后相對較差。
有研究發(fā)現,DPD高表達的惡性腫瘤患者的腫瘤分期越晚,更容易發(fā)生轉移[15]。又有研究報道,DPD活性缺乏能夠影響5-FU在體內的清除,延長半衰期,增加細胞毒性反應[16]。本研究結果顯示,DPD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顯著上調,且隨著腫瘤惡性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和腫瘤的惡性生物學行為有明顯相關性,表明DPD 能夠促進細胞惡性增殖,參與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且DPD 陰性表達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優(yōu)于DPD 陽性表達者,考慮與DPD 活性較高能夠加快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5-FU)在機體的代謝,降低5-FU的抗癌效應,影響腫瘤組織對相關藥物的吸收效果,從而影響預后。有關研究發(fā)現,HSF1能夠和c-Jun 中HSE 結合,促進c-Jun 的轉錄翻譯[17]。另有研究表明,HSF1能夠和p-c-Jun結合,產生新型的異源二聚體,并可刺激DPD 轉錄,增加機體DPD 活性,導致5-FU 耐藥[18]。本研究發(fā)現,結直腸癌組織中HSF1、c-Jun、p-c-Jun 及DPD 的表達均有一定相關性,提示此類指標能夠共同參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組織中HSF1、c-Jun、p-c-Jun及DPD的表達明顯上調,能夠反映腫瘤的臨床生物學行為及預后情況。但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HSF1、c-Jun、p-c-Jun及DPD對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有待更多大規(guī)模的長期研究進一步論證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