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怡心第三幼兒園 徐圖艷
陳鶴琴先生講到:“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是知識的主要源泉”,《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索欲,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在課程建設中,我園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開展“戶外自然課程”的設想。在此大框架下,讓幼兒在大自然中自如地開展戶外自然活動和游戲活動,在大自然中體會和感悟,并獲得直接經驗。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得到自然的發(fā)展,老師的職責在于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因此,我們需要從創(chuàng)設自然環(huán)境入手,但是怎樣的環(huán)境才是適宜的才是幼兒喜歡的呢?
幼兒園是孩子踏入社會的第一站,也是幼兒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第一站,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及奇妙的變化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并賜予了豐富的天然游戲材料——春的花草、夏的飛鳥、秋的果實、冬的白雪、開放的空間、變化的環(huán)境,讓幼兒的探究更具有挑戰(zhàn)性和發(fā)展性,但是很多時候大自然的游戲性、趣味性、操作性和科學性時常被忽視。為了給幼兒提供廣闊的自然的空間和認識空間,我們在幼兒園開園初就從規(guī)劃入手,將幼兒園的戶外環(huán)境劃分成不同的區(qū)域:有種滿各種果樹的果園;有造型不同的風景區(qū);山坡、小水溝等等都在合適的位置做好規(guī)劃。同時為各個班級設置了戶外種植和戶外觀察區(qū),給孩子們提供了觀察自然之美、體驗自然之妙的學習和感知空間。一年四季孩子們都可以在幼兒園里感知到四季變化和春種秋收等等樂趣——在溫暖的春天里,孩子們拿上畫筆描繪五彩斑斕的春色;夏季在蟬鳴聲中探索自然;秋季在碩果累累的幼兒園里采摘各種果子,孩子們在豐收中體會勞動的收獲和喜悅……孩子們在探索中、在期待中悄然成長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
孩子們探索自然的故事從幼兒園的小花園開始了,這天早上入園的時候,我在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小五班的嘉宥小朋友走到小花園處就不走了,蹲下身子在看什么?我輕輕地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只春季里最常見的千足蟲,可他不認識就稱之為“毛毛蟲”。為了弄清楚這究竟是什么蟲,小五班的老師以此為源起,帶著孩子們開啟了“蟲子之旅”的探索,孩子們帶著好奇心開始了探索活動。一周的時間很快過去了,這次的“蟲子之旅”的探索讓孩子們收獲不少,他們認識了很多種蟲子,能用簡單的方法對蟲子進行分類——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了解面對不同的蟲子是應該保護他們還是消滅他們;小一班的孩子們則在老師的帶領下,以桃樹為主要觀察對象開始了探究活動——孩子們從桃樹發(fā)芽結出花骨朵兒到桃花盛開、花謝后變成小果子,都親眼所見,并且用心的記錄,感知了桃樹從開花到結果的完整過程。
游戲是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什么樣的游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呢?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滿了魔力,像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吸引著孩子們,老師們只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就能在多元化的自然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出豐富的戶外游戲。
我們以“游戲”為契機,和孩子們開啟了春天的游戲之旅。“花瓣玻璃瓶”游戲是孩子們通過尋找掉落在大地上的花瓣,按不同的類別和屬性進行分類裝入玻璃瓶,變成花瓣玻璃瓶,并把美麗的花瓣瓶懸掛在教室里最顯眼的地方,以此保存大自然的美麗;再如,“花坊站”游戲是孩子們把在小花園里找到的不同種類的花,放在花坊站里用來制作書簽、花花香囊包、花花印記拓印、花茶、花花美食、花兒裝飾品等,以此感受花的魅力。
游戲“打水仗”是孩子們夏日里最喜歡的一項活動,他們與水親密接觸,在水里抓泥鰍、運水、坐船等,感受水的奇妙;夏日里的動物也是孩子們的最愛,他們喜歡在雨后尋找蝸牛的足跡,喜歡在泥土深處探尋蚯蚓,喜歡在草叢中拜訪青蛙,讓幼兒園多了一份熱鬧。游戲“尋找聲音”,讓孩子們通過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說、用心感受,去尋找大自然里的聲音,并把找到的聲音給記錄下來,帶回教室與小朋友一起分享;游戲“與動物共跳一支舞”,孩子們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去尋找蝸牛、蚯蚓和蟬等動物,并觀察和模仿它們的身體和聲音,表現(xiàn)這些小動物的動作,感受動物身體的靈活。
冬天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季節(jié),純潔而寧靜,柳樹上掛滿了銀條,草坪上披上了銀裝,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季節(jié)。他們喜歡在冬天里奔跑,喜歡在戶外接雪,喜歡在戶外嘗雪,喜歡在戶外踩雪,還喜歡在戶外打雪仗。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和熱愛,老師們帶著孩子打雪仗,進行拋雪、扔雪、撒雪、堆雪和滾雪球的游戲,感受冬天里不一樣的快樂,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釋放天性,在游戲中快樂成長,在游戲中感受自然,與自然對話,在陽光和新鮮空氣的陪伴下,開心快樂地茁壯成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家長對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要求我們要不斷挖掘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親近自然、感知生命的天性。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小“科學家”,好奇、好動、好探究是幼兒的特點,他們總是在不斷地制造、探究,解決問題。在大自然中,引導幼兒自發(fā)地探索感興趣的事物并由此生成課程。在我園的花園入口有一棵大樹處在最顯眼、最空曠的位置,陽光撒滿大地的時候,老師和孩子們帶著各種測量工具來觀察樹的影子——早上、中午、下午,樹的影子分別在什么方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從而引導幼兒在真實的大自然環(huán)境中去感知、去學習。
觀察力是幼兒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能力,幼兒的一切認知過程都是通過直觀的對人、對物體、自然現(xiàn)象的具體觀察開始的。觀察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對幼兒自主探究和學習具有重大意義。我們以種植區(qū)為載體,引導幼兒開展觀察活動,培養(yǎng)幼兒怎樣觀察大自然中花鳥魚蟲顏色的變化、大小的變化、形態(tài)的變化、季節(jié)的變化。如:種植田里的秧苗,孩子們春末觀察播種,夏日觀察秧苗的變化——葉子的大小變化、枝干的粗細變化、秧苗的高矮變化、環(huán)境變化、顏色變化等,在觀察后發(fā)現(xiàn)、了解植物的生命過程,感受生命的可貴,糧食的來之不易。再如:種植地里的果樹,有蘋果、李子、梨子、桃子和葡萄,孩子們通過認領果樹,對其長期照顧,發(fā)現(xiàn)果樹開花結果的過程、學會葉子被蟲子咬壞了怎么驅蟲、斗智斗勇參與保護果實的行動中。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它具有一種自發(fā)的啟智功能伴隨幼兒成長。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游戲環(huán)境,通過在大自然中的游戲發(fā)現(xiàn)未知的世界,獲得新知,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探究欲,我們也在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童心世界的美好和進步,這才是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