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英
(廣東海洋大學 中歌藝術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歷史一再表明,向海而興,背海而衰。進入21世紀,世界的目光投向了海洋,海洋成為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空間。中國作為海洋大國,在建設海洋強國時代背景下,進入了向海圖強的新時代,國民的海洋意識逐漸被喚醒,民眾認識海洋、重視海洋、探索與開發(fā)海洋的熱情也逐漸高漲。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發(fā)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tǒng)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建設海洋強國的號角。回顧歷史,從《山海經》到《海國圖志》,從精衛(wèi)填海到大禹治水,從哪吒鬧海到八仙過海,從鑒真六渡扶桑到鄭和七下西洋,中國人的榮耀在歷史上來自海洋;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海戰(zhàn),從英軍進攻廣州城到八國聯(lián)軍占領紫禁城,從南京條約到庚子賠款,中國人的恥辱也同樣來自海洋;展望未來,中國人的尊嚴還得從海上找回來。因此,建設海洋強國必然成為中國人的戰(zhàn)略選擇。而建設海洋強國,就需要大力發(fā)展海洋教育。其中,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最具系統(tǒng)性和泛眾性的文化形式,彰顯著時代的主流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啟迪,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在傳播思想和弘揚文化方面更具有速度快、影響廣的天然優(yōu)勢。因此,筆者認為,借助學校教育平臺,發(fā)揮音樂教育優(yōu)勢,傳播海洋文化,提升國民海洋意識,這是建設海洋強國時代具有長遠戰(zhàn)略性、現(xiàn)實緊迫性和教育開拓性的要求。
海洋音樂作為音樂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向,是以“海洋”為明確表現(xiàn)主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具體“包括與海洋有關地方、人文的音樂,與海洋有關題材、形式的音樂等?!盵1]我國有著約300萬平方千米遼闊的海域和長達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擁有6 500多個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和1.4萬千米的海島岸線,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各地涉海人民在風土習俗、語言聲腔、文化信仰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性,造就了我國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的漁歌、漁民號子、媽祖音樂、文人音樂及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海洋音樂作品,為人們展現(xiàn)了瑰麗多姿的大海圖景,歌頌了勇立潮頭、百折不撓的海洋精神,是我國海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們認識海洋、情系海洋的重要途徑。
作為我國海洋文化重要載體的海洋音樂,理應在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大潮中,充分發(fā)揮其“口耳相傳”“一呼百應”“遍地開花”“鋪天蓋地”式的社會傳播效應,在推動全民海洋文化的傳播、海洋意識的培育、海洋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
但是,當前我國義務教育中海洋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為進一步厘清海洋音樂教育的基本情況,筆者對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教版)一至九年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涉及海洋音樂的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教版)教學內容
如表1所示,我國義務教育中海洋音樂教育基本情況是:一至九年級音樂教材中雖然設立了“大海的歌”“海濱音詩”“夏日泛舟”“華夏古韻 ”等海洋音樂作品專題學習模塊,但從總體上看,平均所占比例只有5.6 %,數(shù)量極其有限。如“唱歌”模塊總曲目174首,涉海音樂只有12首,占6.9 %;“音樂欣賞”模塊總曲目302首,涉海音樂只有13首,占4.3 %;在其他模塊共計104項教學內容中,涉海音樂只有5首,占5.3 %。由此可見,海洋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只是“蜻蜓點水”,“海味”不足,未能體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我國大、中、小學校教育中反映海洋的內容歷來就偏少,以九年制義務教育為例:此階段教材中涉及海洋文化、海洋政治、海洋社會等方面的內容都極其有限,只是在地理、歷史、生物、政治課程中有些許涉及,音樂教育中關于海洋音樂的內容更是缺乏(見表1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數(shù)千年積淀下的“黃土地情結”的影響。我國自古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傳承的是五千年的農耕文化,國民重陸輕海、守業(yè)敬土,偏于內向發(fā)展。民眾海洋觀念極其淡薄,海洋意識嚴重缺乏,對于海洋的認知還限于“興漁鹽之利”與“通舟楫之便”。即使在今天,國人都知道我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黃色陸地國土”,卻對我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海洋國土”置若罔聞,國民“近陸而遠海”的觀念依然存在。這一局面的形成與我們所受的學校教育也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體現(xiàn)在音樂教育中表現(xiàn)為“陸上”音樂資源充沛豐富,而海洋音樂則付諸闕如。正是由于學校教育中海洋內容的缺乏,進而使得政府在文化、教育、藝術等領域的公共政策制定中大多缺少關于海洋的考量。如此,青少年缺乏對海洋觀念、海洋知識、海洋文化的基本了解,國民對海洋的關注和了解程度較低,必然在心理上遠離海洋,海洋觀念和意識淡薄,海洋文化軟實力滯后,這與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要求極為不符。
在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背景下,講好海洋故事,傳播海洋文化,推進海洋教育是我國向海圖強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將贊美海洋、謳歌海洋的海洋音樂引入學校教育,有助于傳播海洋文化,培育青少年的海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
海洋文化是涉海人民世世代代在認識海洋、利用海洋、開發(fā)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因海洋而生成和創(chuàng)造的一種文化,是人類文明重要的構成部分,是實現(xiàn)海洋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載體。為此,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悠久的海洋歷史和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海洋教育資源,因為“我國利用海洋的歷史源遠流長,優(yōu)秀傳統(tǒng)海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加強我國海洋歷史和傳統(tǒng)海洋文化研究、宣傳,并轉化為教育內容和海洋文化資源,培養(yǎng)國民熱愛海洋的感情,讓全民感受到我國不僅是一個有悠久農耕文明的陸地國家,也是一個有悠久海洋文明的海洋國家。”[2]尤曉敏等[3]認為,沒有海洋文化的認同,海洋強國的建設將缺乏內在精神動力。對海洋文化認同的研究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途徑。
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音響和情感融會貫通的結合體,“樂由情起,情由樂生,行由情發(fā)”,這種“以聲表情”是人與人之間最具情感共鳴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我國海域遼闊、海島眾多,海洋歷史悠久,海洋文化豐富,各地涉海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異彩紛呈、種類繁多的漁歌、漁民號子、媽祖音樂等海洋音樂,這既是涉海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更是傳播海洋文化的活水源泉?!昂Q笠魳肥墙ㄔO未來的海洋強國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是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題中之義?!盵4]耳熟能詳?shù)摹洞蠛0」枢l(xiāng)》《請到天涯海角來》《鼓浪嶼之波》《大海》《水手》《外婆的澎湖灣》《東海漁歌》《水草舞》《海霞組曲》《海濱音詩》《豐收漁歌》《祖國南?!贰逗V琛返群Q笠魳纷髌罚休d著海洋文化豐富的真、善、美內涵,可以讓學生領略吐星出日、海天溟蒙的海洋美景,感受旖旎多姿的漁家風情,在帶給學生審美享受的同時,能夠催生他們對海洋的情感,激發(fā)他們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動力;古琴曲《漁歌》 《醉漁唱晚》 《泛滄浪》《漁家傲》《漁樵問答》等,傳達了古人“志在駕舟于五湖四?!钡娜宋木瘢N含著“天下之水,莫大于?!币约啊凹男斡谔斓囟f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的樸素的海洋觀;而《眾人劃槳開大船》《跨世紀的遠航》《我愛沙灘,我愛大?!贰蹲鎳暮Q蟆贰段魃?,我可愛的家鄉(xiāng)》《歸航》《出海歌》等歌曲中所蘊含的變革圖強的思想、探索冒險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格以及全面開放的理念等,都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學生的心靈,開闊著學生的視野,喚起青年人對大海的向往和追求。
在海洋文化中,海洋意識是其精髓之所在。海洋意識是人們對于海洋的心理感知和價值認知,包括人類與海洋的關系、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以及海洋環(huán)境的保護等方面。豐富的海洋文化需要強烈的海洋意識來支撐,而濃厚的海洋意識也有助于海洋文化的發(fā)展。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喚醒沉睡在中華民族血液里的藍色基因,這就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普遍的文化認同,這種精神動力和文化認同需要在海洋文化發(fā)展、海洋教育普及中慢慢培育?!昂Q笠庾R既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向海洋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構成國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戰(zhàn)略的內在支撐。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首先從確立正確的海洋意識開始?!盵5]2015年12月,國家海洋局印發(fā)了《全國海洋文化發(fā)展綱要》,提出要普及海洋知識,提升全民海洋意識,初步形成全社會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良好社會氛圍的發(fā)展目標;2016年2月,國家海洋局等單位聯(lián)合印發(fā)了《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guī)劃》:到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體系,公眾廣泛參與的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工作格局。
“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啟于歷史悠久的耕海牧漁和揚帆遠航,成于近代艱苦卓絕的海洋開發(fā)實踐,也必然興于中國特色海洋強國建設進程中?!盵2]海洋音樂以樂輔德、以樂益智、以樂促體、以樂怡情。我國早期的海洋藝術歌曲《海韻》,飽含“五四”時期有志青年對自由思想的向往和探索;《漁光曲》用質樸惆悵的歌詞和宮調式旋律描繪出漁民艱苦凄涼的生活場景,是當時著名的進步歌曲;《白云故鄉(xiāng)》彰顯了國民抵御侵略、向往和平的精神主旨;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大?!贰端帧贰缎÷萏枴贰短だ恕贰锻馄诺呐旌场贰逗佟返?,以清新雋永、沁人心脾的旋律,承載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洋文化與海洋意識;《軍港之夜》《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我們是光榮的海軍戰(zhàn)士》《強大的艦隊在海上行進》《人民海軍向前進》《萬里海疆》等鏗鏘有力的海洋軍旅歌曲,展現(xiàn)了我們英勇的人民海軍巡防海疆、保家衛(wèi)國的威武氣概,啟迪國民熱愛海洋、軍民一心保衛(wèi)祖國的海洋國土意識。這些歷久彌新、百聽不厭的海洋音樂,以其“日學而不察,日用而不覺”的內在力量,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直達人心,將宣揚“愛我海洋、守我海防”的海洋權益觀“唱”進心里,弘揚中國海洋精神,樹立“以海明德”的育人觀,潛移默化地培育著學生知海、親海、愛海的海洋意識,真正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革命思想外化于形,內化于心。
在漫長的歷史衍變中,聰明智慧的涉海人民創(chuàng)造了風格迥異、題材廣泛的漁歌,吆唱出了一領眾和、鏗鏘有力的漁民號子,奏出了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的媽祖音樂,古代文人騷客們也為氣勢磅礴、涵容萬族的大海譜寫出了意境悠遠、意蘊深刻的文人音樂,近現(xiàn)代的音樂家們更是以飽滿的創(chuàng)作激情為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海洋歌(樂)曲。這些不可多得的海洋音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勞動,滋養(yǎng)著涉海民眾的精神與情感,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集中地歌唱海洋、贊頌海洋事業(yè),深化公眾對海洋在人類生存中所起的舉足輕重作用的理解,促使人們進一步強化海洋意識,激發(fā)人們更加認識海洋、熱愛海洋、管好和用好海洋的自覺性。在這個過程中,海洋人敢于直面困難的精神、開放的觀念以及兼容、開拓的品格,也將由于優(yōu)秀海洋歌曲的承載而廣為傳播、深入人心?!盵6]為此,我國大中小學要搶占海洋音樂教育的制高點,以海洋音樂教育為突破口和切入點,積極探索弘揚中華優(yōu)秀海洋音樂藝術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堅持藍色引領?!皼]有優(yōu)秀的教育,就沒有優(yōu)秀的民眾。我們要想有優(yōu)秀的海洋國人,必須有優(yōu)秀的海洋教育。”[4]新時期的海洋音樂教育,要立足于豐富多彩、優(yōu)美動聽的海洋音樂作品,讓廣大學生在吹拉彈唱、愉悅身心的音樂活動中,既可感受到祖國疆域之遼闊、山河之嬌媚、邊關之多情,又可發(fā)揮海洋音樂導向性、傳播性、感染性的特點和優(yōu)勢,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認識和了解涉海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風土人情,從而了解涉海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生活、精神追求和審美旨趣,感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感悟祖輩勇敢闖浪斗海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頑強意志,培養(yǎng)認識海洋、親近海洋、情系海洋的海洋意識,增強鄉(xiāng)土情懷和愛國主義情操。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需要廣大青少年具有強烈的海洋意識和強大的海洋精神,而這就要求我們明確音樂審美教育與海洋意識教育的耦合,在中小學教材中適當增加海洋音樂作品的占比。
首先,要有序推進海洋音樂“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活動。海洋音樂是我國各個時代涉海群體生產生活的藝術寫照,是海洋文化中最具顯示度、傳播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咸水歌”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市、東莞市一些學校被重新唱響;“汕尾漁歌”在廣東潮汕地區(qū)被編入中小學鄉(xiāng)土教材;惠東縣全面推進“惠東漁歌進校園”項目;浙江省沿海許多中小學已將“舟山漁歌”“嵊泗漁歌”“東岙漁民號子”引進課堂,并且編寫了《漁歌進課堂》校本教材。這些豐富多彩的海洋音樂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充實、深化了學校音樂課堂教學,對于擴大學生藝術視野,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民族、熱愛海洋的道德情操,構建文化自信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在中小學教學中適當增加海洋音樂作品的占比。我們要明確音樂審美教育與海洋意識教育的耦合,發(fā)揮海洋音樂文化“感國運之變化、發(fā)時代之先聲、興民族之偉業(yè)”[7]的時代價值。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成長周期,明確層級化的海洋音樂教學內容和方法:在小學階段,通過對海洋歌曲的演唱、唱游、欣賞等教學手段,培養(yǎng)小學生對海洋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在中學階段,通過學習、演唱、賞析中外經典海洋音樂作品,以及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內涵及人文精神的研究,讓學生們在感性的愉悅中獲得理性的認知,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海洋、謳歌海洋的人文情懷;在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學專業(yè)中補充和擴大海洋音樂相關專業(yè)設置,及時為國家培養(yǎng)和輸送海洋文化藝術專門人才;在普通高校選修課及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海洋音樂賞析、海洋歌曲演唱、合唱等活動,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海洋意識如“春風化雨”般植入人心。
再次,要通過海洋音樂強化中小學生的海洋意識。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要努力將“建設海洋強國”目標和音樂教學活動相結合,把增強海洋意識作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方面,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海洋的感情,形成親海、愛海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海洋音樂教育,對于傳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傳統(tǒng)智慧,了解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內涵和前景,領會我國倡導“和諧之?!?、“和平之?!焙汀昂献髦!钡臍v史淵源、思想精髓和人文情懷,培育學生“陸海并重、以海興邦”的海陸一體化的國土觀,弘揚海洋精神,助力國家“一帶一路”“文化強國”建設,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