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莊子說,在天地之間,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作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呢?
真正的善養(yǎng)生者,若牧羊人,就好像是放羊的人。牧羊人雖然揮著鞭子,但他對整個羊群都很和善。他的鞭子會落在誰的身上?“視其后者而鞭之”,一定要落在最后的那只羊身上。前面的羊你都不用打,讓最后一只羊加快腳步,整個羊群就前進了。
這恰好映照了現(xiàn)代管理學中一個家喻戶曉的理論,叫作木桶理論。一個桶是用很多塊木板箍起來的,木板有的長,有的短。這個木桶能夠盛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長的一塊板子,而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板子。
羊群也好,木桶也罷,總有最后一只羊,總有最短一塊板。只有我們自己可以看清,你的羊群里最后一只羊是哪一只,你的木桶上最短的一塊板是哪一塊。
什么樣的人生是沒有效率的呢?是那種損不足以益有余的人生。有些人的眼睛永遠只看著自己最長的一塊板,永遠只看見領頭的只羊。他總有資本去炫耀,他總可以說:“我人生的最高分在那里?!?/p>
當頭羊依然威風凜凜,但是后面的羊群已經(jīng)在山坡上散落,丟失了不知多少的時候,他還在看著頭羊沾沾自喜。當他看著最長的一塊板超過常人,卻不知道木桶中的水因為那塊最短的板子流失了。
所以,我們要經(jīng)常問一問:我人生的最后那只羊是什么?我最短的那塊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