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念,費良軍,馮纏利,同海麗,介飛龍,郝 琨
(1.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2.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1)
我國西北地區(qū)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敏感地帶之一,也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脆弱的地區(qū)[1]。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以保護無定河流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兼顧了保護水源地及動植物資源的生態(tài)功能。由于濕地保護區(qū)內的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及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導致天然河流濕地面積大幅萎縮。因此,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內氣候變化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很大。近年來,西北地區(qū)的氣候變化問題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以往研究側重于整個西北地區(qū)的氣候變化特征[2-3],或是流域整體的氣候變化與徑流響應[4]。張強等[5]分析了西北地區(qū)氣候的時空變化特征,發(fā)現西北地區(qū)氣溫呈顯著的上升趨勢,而降水具有顯著的區(qū)域差異并表現出整體暖干化局部暖濕化現象。劉曉瓊等[6]指出,2006年來榆林市出現弱度的減溫增濕,氣溫、降水量變化分別存在冷暖與干濕交替的多時間尺度變化特征,降水量序列突變不明顯。本文利用1981-2019年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橫山站的逐日氣象資料,研究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氣候變化特征,以期揭示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氣象因子變化規(guī)律,為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水資源管理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陜西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陜西北部鄂爾多斯高原南部毛烏素沙地南緣,地理坐標北緯37°58′00″~38° 07′00″,東經109°15′00″~109° 50′00″。保護區(qū)長度為55.2 km,總面積11 480 hm2,以保護區(qū)域內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兼顧保護水源地環(huán)境、濕地珍稀水禽以及陜北黃土高原風沙區(qū)濕地景觀。研究區(qū)氣候屬于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冬季寒冷,夏季高溫炎熱。年降水量為379.7 mm,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60%~70%。保護區(qū)較大支流有蘆河、海流兔河、黑木頭河,主要以降水補給為主,年徑流量約為6.11億 m3。
本研究選取1981-2019年無定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橫山站的逐日氣象觀測數據,包括降水量、平均氣溫、相對濕度、日照時數、平均風速,對個別月份缺測數據進行了插補延長。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SPSS軟件進行顯著性檢驗。
1.3.1 Mann-Kendall趨勢檢驗
在M-K檢驗中,原假設H0為樣本數為n的序列X(x1,x2,…,xn),備擇H1為雙邊檢驗,通過對統(tǒng)計量S和M-K統(tǒng)計量建立關系式計算Zc值[7-8],β為傾斜度。在雙邊趨勢檢驗中,當-Z1-α/2≤Zc≤Z1-α/2時,表示研究對象沒有顯著趨勢;相反,表示時間序列有顯著變化趨勢。Zc>0表示序列呈增加趨勢,Zc<0表示減少趨勢。本文取α=0.05,±Z1-α/2=1.64。|Zc|> 1.64表示通過了0.05顯著性檢驗。
1.3.2 非參數Mann-Kendall法突變檢驗
設時間序列X(x1,x2,…,xn),Sk表示第i個樣本Xi>Xj(1≤j≤i)的累計數,計算統(tǒng)計量如下:
(1)
(2)
(3)
分別按序列X順序與逆序計算出統(tǒng)計量序列UFk和UBk。對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繪制UFk、UBk、臨界值曲線,得到突變性檢驗圖[9]。本文選定顯著性水平為α=0.05,對應的臨界值為±1.96。
1.3.3 滑動t檢驗法
年降水量的檢驗統(tǒng)計值|Zc|=1.44<1.64(見表1),表明降水量在近40 a內有緩慢上升趨勢。平均每10 a降水增加23.86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79.73 mm。研究區(qū)降水量在1998年之前波動較小,1998年之后波動幅度增大。2015年為年降水量增多的突變起始年。UFk曲線在1993、1995、1997、1999、2000、2001年超過臨界值曲線,降水量在這一年下降趨勢明顯。由圖1(c)可知,當n=5時,未檢測出降水量突變年份,當n=7時,在2010年統(tǒng)計值為-2.61,其絕對值大于臨界值2.18,故將2010年作為研究區(qū)降水量突變開始年。
表1 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氣象要素趨勢變化的M-K統(tǒng)計參數表
圖1 1981-2019年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降水量變化特征
研究區(qū)年均氣溫的檢驗統(tǒng)計值|Zc|=3.34>1.64,表明氣溫在近40 a內呈顯著上升趨勢。由圖2(a)可知,1996年以前年均氣溫高于多年平均氣溫的年份僅有4年,滑動曲線在多年平均氣溫曲線下方,往后氣溫僅有4年低于平均氣溫,滑動曲線基本在多年平均氣溫曲線上方。利用Mann-Kendall法檢驗出氣溫開始突變的年份為1994年,UFk曲線在1999年之后超過臨界值曲線,表明平均氣溫在該時間段內上升趨勢顯著。采用滑動t檢驗法進行平均氣溫突變點確認,在n=5時,1996、2012年統(tǒng)計值的絕對值均大于臨界值2.31,表明平均氣溫可能發(fā)生突變的年份為1996、2012年。改變子序列長度,得出平均氣溫在1996年出現上升突變。
圖2 1981-2019年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平均氣溫變化特征
相對濕度的檢驗統(tǒng)計值|Zc|=2.64>1.64,表明相對濕度在近40 a呈顯著的增大趨勢,由圖3a可知,相對濕度的變化波動較大,平均每10 a濕度增大1.12%。UFk值在2006年之后均大于0,且呈上升趨勢變化直至超過臨界值曲線,表明相對濕度在該時間段內上升趨勢顯著,根據交點位置判斷突變時間為2006年。由圖3(c)可知,當n=5時,1987、1988、2008年統(tǒng)計值向下超出臨界線,表明出現增加突變。1994年統(tǒng)計值為2.78>2.31,表明出現減少突變。當n=7時,相對濕度發(fā)生突變減小在1994年,發(fā)生突變增加在2010年。
圖3 1981-2019年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相對濕度變化特征
平均風速在近40 a內呈現顯著的減小趨勢。平均每10 a風速下降0.16 m/s,多年平均風速為2.37 m/s。由圖4(b)可知,平均風速繼1981-1985年緩慢上升,之后的一段時間直至1990年呈顯著上升趨勢,而在1990-1997年經歷了一段緩慢上升之后,至2019年平均風速呈下降趨勢。因為風是氣團之間存在溫差、出現氣壓梯度而造成的氣體流動,平均氣溫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風速減弱,平均風速減弱也可能與城鎮(zhèn)化的影響有關。
圖4 1981-2019年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平均風速變化特征
由圖5可以看出,近40 a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降水量、氣溫、風速在年內呈單峰型分布,夏季7、8月是降水最集中時期;由表2可看出,9月降水量增大趨勢顯著(P<0.05),平均每10 a增加10.46 mm;月平均氣溫峰值在7月,各月平均氣溫均逐年升高,平均每10 a升高0.07℃~0.73℃。3月和6月氣溫升高幅度明顯(P<0.01),對形成年均氣溫以較高的速率升高有很大貢獻。相對濕度1-4、9-12月呈逐漸降低趨勢,4-9月逐漸增大,相對濕度的增大主要發(fā)生在9月和10月(P<0.01),氣候傾向率分別為3.17%/10a、3.2%/10a。年內日照時數呈先降低再增大,而后又呈降低的變化趨勢,其中5月日照時數最大,7月和9月逐年減幅明顯(P<0.01)。研究區(qū)3-10月的平均風速逐年減小趨勢顯著(P<0.01),8月風速減小幅度最大,平均每10 a減小0.28 m/s。
表2 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氣象要素逐月變化傾向率表
研究區(qū)降水量集中時段氣溫較高,雨熱同期現象明顯,加上冬春連旱,使得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氣候環(huán)境進一步破壞,同時夏季7、8月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在黃土高原等土質疏松的地區(qū)易引起山洪,造成水土流失,使得城市內澇災害的風險也加大。由圖5可知,日照時數越大,相對濕度越小,由于日照時間增大導致空氣中水分散失增大,從而導致濕度降低。
圖5 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氣象要素年內變化圖
1981-2019年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氣候呈現“暖濕化”趨勢。氣溫、降水和濕度總體呈現出氣溫上升、降水增加、濕度增大的趨勢,降水量增幅明顯小于年均氣溫的增幅。平均風速具有顯著下降趨勢;平均氣溫發(fā)生突變上升的年份為1996年和2012年,降水量發(fā)生突變的年份為2010年,相對濕度突變減小發(fā)生的年份為1994年;無定河濕地保護區(qū)平均氣溫、降水量與風速在年內呈單峰型分布,雨熱同期現象明顯,夏季7、8月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現。日照時數與相對濕度的年內變化趨勢相反,日照時數越大,相對濕度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