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劉 琦
(甘肅省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莊浪 744600)
試驗設在莊浪縣岳堡鎮(zhèn)大灣村,位于東經(jīng)106°2′21″、北緯35°25′32″,海拔1 855 m,年均降水量499.8 mm,年平均氣溫7.5℃,無霜期148 d,≥10℃的活動積溫2 600℃。試驗地為黃綿土,土層深厚,質(zhì)地均勻,0~20 cm土層中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13.0 g/kg、容重1.3 g/cm3、堿解氮75.8 mg/kg、有效磷7.7 mg/kg、速效鉀114.5 mg/kg、pH 8.07、土壤水溶性鹽總量0.52。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法設計,3次重復,設3個處理,處理1:測土施肥;處理2:實施新型肥料;處理3:水肥一體化。小區(qū)面積30.8 m2(4.4 m×7 m),試驗設走道、保護行。施農(nóng)家肥37 500 kg/hm2,配方施肥施純N195 kg/hm2、P2O5105 kg/hm2、K2O75 kg/hm2,新型肥料一次性底施,指示品種為先玉335。
試驗地選擇平坦、整齊、肥力均勻、具有代表性的地塊,試驗前按“S”形取樣法取20個樣點混合成一個土樣化驗,代表基礎肥力值,采收完同樣方法取土樣化驗肥力(見表1)。于播前進行覆膜,4月20日統(tǒng)一播種,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大壟70 cm,小壟40 cm,株距27 cm,行距55 cm,密度67 500株/hm2,其他管理措施同當?shù)卮筇铩?/p>
表1 土壤化驗結(jié)果
2020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量499.8 mm,降水較歷年值393.1 mm多106.7 mm,降水偏多27.14%;平均氣溫15.4℃,較歷年平均值16.1℃低0.7℃。降水與歷年同期值相比,4月份降雨較少,氣溫比歷年同期較高,不利于玉米出苗;5月份氣溫偏高降雨偏多,有利于苗期生長發(fā)育,6—7月份降水偏多,氣溫較歷年同期偏低,對玉米拔節(jié)、喇叭口期生長有一定的影響,進入8月份正是玉米灌漿期,連續(xù)的低溫加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玉米花粉的授粉和籽粒的形成,對玉米產(chǎn)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減產(chǎn)。
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出苗到喇叭口期時間一致,抽雄至灌漿時間處理3(CK)較處理1、處理2早2 d,處理1、處理2的生育天數(shù)均為160 d,處理3(CK)生育天數(shù)較處理1、處理2遲1 d成熟。
表2 生育期記載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2的株高最高,為317.9 cm,處理1的次之,為312.8 cm,處理3(CK)最低,為304.7 cm;穗位以處理1的最高,為98.2 cm,處理3(CK)次之,為95.2 cm,處理2最低,為94.7 cm;莖粗以處理2最粗,為2.7 cm,處理1次之,為2.5 cm,處理3(CK)最細,為2.4 cm;穗長以處理2最長,為22.4 cm,處理1次之,為21.2 cm,處理3(CK)最短,為20.8 cm;穗粗以處理1最粗,為5.2 cm,處理3(CK)次之,為5.1 cm,處理2最細,為5 cm;禿頂以處理3(CK)最長,為3.3 cm,處理2次之,為3 cm,處理1最短,為2.8 cm;穗行數(shù)以處理1最多,為17.2行,處理2次之,為16.6行,處理3(CK)最少,為16.2行;行粒數(shù)以處理1最多,為32.2粒,處理2次之,為31.7粒,處理3(CK)最少,為31.4粒;穗粒數(shù)以處理1最多,為553.8粒,處理2次之,為526.2粒,處理3(CK)最少,為508.7粒;百粒重以處理2最重,為31.5 g,處理1次之,為31.3 g,處理3(CK)最輕,為29.8 g。綜上所述,處理1的經(jīng)濟性狀總體要優(yōu)于處理2、處理3(CK)。
表3 考種
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1測土施肥的產(chǎn)量最高,為9 945.3 kg/hm2,較對照水肥一體增產(chǎn)1 247.7 kg/hm2,增產(chǎn)率為14.35%,居第一位;處理2新型肥料產(chǎn)量為9 510.15 kg/hm2,較對照水肥一體增產(chǎn)812.55 kg/hm2,增產(chǎn)量為9.34%,居第二位;處理3(CK)水肥一體化產(chǎn)量為8 697.6 kg/hm2,居第三位。經(jīng)方差分析,處理間F值29.732>F(0.01)18.000,說明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重復間F值0.327<F(0.05)6.944,說明重復間差異不顯著。
表4 產(chǎn)量結(jié)果
試驗結(jié)果表明: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氮肥利用率為31.1%,磷肥利用率為24.5%,鉀肥利用率為65.5%,肥料利用率平均為40.4%。3種施肥方式中測土配方施肥效果最佳,提高了玉米產(chǎn)量,減少了肥料用量,減輕了環(huán)境污染,提高了耕地質(zhì)量,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