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瀟涵
傍晚,我和妻子去市民廣場散步。廣場上,女性們在跳舞,孩子們則溜著旱冰鞋或滑板車到處玩。
我看到有個不算太熟的女性朋友站在第一排跳舞,便和她微笑打招呼,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一邊喊著“媽媽”,一邊蹬著滑板車向她滑去,就在快要靠近我這個朋友身邊的時候,有個小男孩也蹬著滑板車從別的方向過來,結(jié)果兩個小孩撞在了一起,都摔在了地上。
我想要過去扶小女孩,但她的媽媽則對我擺擺手,示意我不要去扶,而她也自顧自地跳著舞。兩個孩子很快自己站了起來,小女孩對小男孩說:“對不起,你疼嗎?”小男孩說:“沒關(guān)系,我不疼。”小女孩又說:“可是我疼了,你也對我說‘對不起’好不好?”小男孩說了“對不起”后,小女孩也說了一句“沒關(guān)系”,就這樣,兩人又各玩各的去了……
這一幕,我不僅為兩個孩子的溝通而感動,更為他們的家長而動容。我不確定那個小男孩的家長有沒有看到這一幕,但至少我這個朋友是在場的,她并沒有去多管孩子的事,而是讓孩子自己解決。
很多小事情,家長一摻和就很容易變味,最重要的是,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培養(yǎng)。同樣是“不管”,有些家長的“不管”就比較讓人側(cè)目了。
最近幾天,我在“某音”就刷到過一些這樣的視頻:在一家飯店,小孩子用牙簽不斷扔向隔壁桌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女孩,家長視而不見,那女孩向家長反映,家長卻根本不予理會;一個小男孩走出電梯后,轉(zhuǎn)身胡亂摁了一通按鈕,把所有樓層都按了個遍,家長陪在一邊可就是不管……
同樣是“不管”,有的是教育和培養(yǎng),有的卻是放任和縱容。
前兩天,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段監(jiān)控視頻:兩個孩子在排隊離開幼兒園的時候,其中一個男孩率先打了身邊的伙伴一拳,他的媽媽看到后不僅不管,還沾沾自喜地竊笑,可等到對方孩子也用拳頭還擊的時候,這個媽媽立刻臉色大變,沖過去往對方孩子的臉上扇了兩個耳光。對方孩子的父親也在場,那父親長得五大三粗,他揪住那女士說:“我是不會打你的,我一拳頭打過來你就要住院了,我報警!”警察來到后,那女士還在大聲地嚷嚷著說:“是他的兒子先打我兒子的,我是自衛(wèi)!”
先不說她有沒有歪曲事實,單是對著一個6歲的孩子說“自衛(wèi)”,就已經(jīng)足夠荒唐了。
愛孩子的情感可以理解,但孩子和幼兒園的同齡孩子打架,而且老師也在場,家長實在沒有必要當場沖上去幫忙,更何況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有多少殺傷力?
一個母親看見孩子和別人撞上,選擇“不管”,讓孩子自己處理;一個家長看著孩子用牙簽扔別人,選擇“不管”;一個家長看著孩子亂按電梯,選擇“不管”;一個母親看見孩子打別人,選擇“不管”,等到別人還擊的時候,又幫著自家孩子去打人家的耳光……
家長的“管”和“不管”,真的是一門學問。有素養(yǎng)的家長,適當?shù)摹肮堋笔菫榱私逃m當?shù)摹安还堋笔菫榱伺囵B(yǎng),但還有很多家長,卻把這些“管”和“不管”給完全弄反了——讓“不管”成了沒有底線的放任,讓“管”成了沒有原則的偏幫和縱容,真是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