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稀銀
這個端午節(jié)回來,感到兒子更加“靠”父母了?;丶业母哞F車票,沒能提前購得,他只好在放假當天,坐長途汽車往家趕。用他的話說,他的室友和同事有的家就在附近,過節(jié)回家的卻不多,往家跑他是最勤快的。兒子總趕回來與我們團聚,雖有點累,但他說是為了不讓我們更累。我和愛人提出“你不便回來我們就去”,被他果斷駁回:“還是我回家省事!”盡管這個假期他用一天陪同學玩,余下的時間還是履行了他的承諾——“回來就是要陪陪爸媽”。他和我們一起度過了將近兩天的美好假日。以往每次回家,兒子都會網(wǎng)購好電影票,陪我們看場電影,或拉著我們逛逛超市、轉(zhuǎn)轉(zhuǎn)公園,閑庭信步,竊竊私語。其實,兒子與我們沒有代溝,與“共進共退”是分不開的。
兒子讀高中時我們還總覺得他是個孩子,因為當時他還常??磩赢嬈袝r在家偷偷解密上網(wǎng)打游戲,考試前一天放學后還和同學逗留在外不回家……但就在去外地上大學后,我覺得他忽然長大了,大到“反客為主”了。自大一入學陪他去學校報到后,我們又去看望了他幾次,每次都有“三步走”:第一步,他到火車站接我們,然后帶著我們坐地鐵乘的士到達他的宿舍,說是怕我們找不到“北”;第二步,他放棄與同學外出玩的機會,陪著我們逛逛不同的景點,或者就在校園里走走看看,說是帶我們“開眼”;第三步,我們離開時他必然要一直送我們到車站,稱怕我們路上耽擱乘車誤點。也正因為兒子的執(zhí)著,使得我們有意識地減少了去探望的次數(shù),有幾次愛人東西都收拾好了,也被我“取消”了行程。尤其在兒子參加工作后,我更加擔心我們的探望反而會增加他的負擔。兒子似乎也意識到隨著我們年齡增大,要注意乘車逛街的安全了。
而從兒子上大學開始,我即與愛人約定:無論多忙,只要兒子回家,我們兩人必須同時到車站接、同時去車站送,迎來送往,一次不落,讓他去去回回都有一種儀式感,實際也是增加我們在一起的時間。盡管我家還“落后”得沒有汽車,但小小的“電驢”同樣可以承載一路滿滿的愛。兒子也從未埋怨,還表示若我們買車開車,反而有點擔心出行安全。
父子母子之間,并非不需要客氣,同樣需要迎來送往,這樣的親情維系才更持久更濃郁。最重要的是,父母通過言傳身教,會讓孩子學會這個基本“技能”,從而惠及父母,以及孩子將來的孩子。
兒子上高一的時候,有一次陪他去書店買資料,一進書店兒子突然回頭朝還在后面的我喊了一聲:“稀銀兄快點!”我開始一驚,哪有這樣沒大沒小的?稍后不禁啞然失笑。哈哈,兒子這樣跟我“稱兄道弟”何嘗不是好事?尤其后來我們成了QQ好友、微信好友,兒子仍會時不時地稱呼我“稀銀兄”。我呢,也是完全受用,不但毫不反感,反而覺得兒子跟我近了。
從小到大,兒子成長的每一步我都沒有缺席:幼時他每一次去浴室洗澡、每天上下學,我都雷打不動陪在他身邊;那時,愛人上班地點離得較遠,我便自覺擔起每天中午做飯的“任務”……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隨著他漸漸長大,不能總把他當孩子,適時的放手必不可少。于是,做飯時我有意識地讓僅有八九歲的兒子去買包鹽、買瓶醬油,兒子的文具和資料大多也是我給錢讓他自行購買,這讓兒子一二年級時就知道算賬,懂得跟店家討價還價。這就是家長適時放手的意外收獲吧。
做父母的不但要與孩子平等相處,甚至還要適時示弱,別總是大包大攬,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無堅不摧”“無所不能”。孩子把父母當成“兄弟”,就會明白父母也有不如孩子的地方……不僅會增進親情互動、減少排斥感和對抗情緒,而且會讓孩子產(chǎn)生成長的成就感與責任心。
你會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嗎?《光明日報》記者就這一話題曾在微博上進行了一個小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63%的人會在朋友圈屏蔽父母。
針對這一問題,有專家曾深度解讀為三種沖突,包括對邊界感的認識不一樣等。其實,以我所了解類似問題的化解之策,包括我在家教實踐中的體驗,再多的沖突與深度解讀,也頂不上一個實用的對策。而事實上進入高校乃至走上社會的子女們,已然找到了朋友圈不再屏蔽父母的化解之策;一些相對成熟開明的父母,也學會了不再過多干預孩子的朋友圈,因為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持續(xù)關注孩子的其他出口。
子女教會父母使用微信,卻沒有意識到漸漸學會使用微信的父母,會成為癡癡盯著自己朋友圈的“監(jiān)督員”,這種來自父母的關注焦慮其實是可以化解的。許多家庭建立了微信家庭群,這個群就相當于家里的客廳,父母有事就在群里說,子女看到了就及時回應,或者子女有事要與父母說,也會主動將內(nèi)容發(fā)在群里。只要父母子女保持在這個微信群里及時互動,父母過多干預子女朋友圈的問題幾乎可以完美解決。因為雙方有事都得到了回應,該講的話講了、該回的信息回了,至于子女在朋友圈里說了什么,做父母的因為得到了情感的宣泄與引流,也就不會過度去關注了。
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家庭群,作為父母,從孩子上大學直至工作兩年多,我們從未過度關注孩子朋友圈發(fā)了些什么,孩子也沒有屏蔽我們。即便有時看到他發(fā)些無厘頭不著邊際的內(nèi)容,我和愛人也只是會心一笑,因為家庭微信群里的互動是暢通的,至于孩子發(fā)些什么內(nèi)容,是他自己的事情。
這里面還有一個核心問題,不管是通過建立家庭群來實現(xiàn)日?;?,還是家庭成員面對面在一起暢聊,彼此都需要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關系。子女越是離家遠,越要學會在情感上往父母這邊靠,盡可能滿足他們的知情權;而作為父母則是相反,要學會拉開與孩子的距離,從而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千萬不要逼著他們在朋友圈屏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