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博
“以國家力量強迫勞動”
救濟院,又稱濟貧院,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由英國設立的所謂“社會福利機構”。雖然救濟院的中文譯名聽起來像是慈善機構,但實際上它的英文名稱是Workhouse,直譯就是“工作院”。顧名思義,這根本就不是什么窮人可以得到施舍的地方,本質上是一種盡力剝削勞動力的管理制度的延伸??紤]到惡劣的勞動條件和微薄的報酬,以及其強制勞動的性質,或許稱之為勞動營更為合適。
救濟院制度的雛形出現于16世紀末17世紀初。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四處流浪,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當時執(zhí)政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于1601年頒布《救貧法》,建立“救貧院”,對于有勞動能力者,給予亞麻、羊毛、生絲等原料,強制他們在“救貧院”中工作。這項法令明確規(guī)定:在“救貧院”中工作的勞動者,獲得的報酬不得高于“救貧院”外的普通勞動者。這成為后世濟貧制度的核心思想。
伊麗莎白一世的《救貧法》頒布200年后,英國迎來工業(yè)革命。機器的大規(guī)模使用,使無數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失去工作,社會再一次面臨沖擊。為緩解矛盾,1795年英國政府頒布法令,以面包價格為基準,規(guī)定最低生活補助制度。但這一制度遭到資本家及其代言人的猛烈抨擊,認為是在“養(yǎng)懶漢”。
更重要的一點是,此時由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但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微的工資待遇,導致許多工人連35歲也活不過。失地的農民和失業(yè)的手工業(yè)者寧可流浪乞討,也不愿進入工廠工作。
在經濟、社會和勞動力“短缺”等多方面壓力下,維多利亞女王于1834年頒布“新濟貧法”,1795年的最低生活補助制度也隨之廢止。在“新濟貧法”中,救濟院正式成為濟貧制度的核心。按法令規(guī)定,救濟院之外的人員救濟全部終止,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進行勞動,違者將受到嚴厲懲罰。
“窮人的監(jiān)獄”什么樣
根據“新濟貧法”成立的救濟院,不久就被稱為“窮人的監(jiān)獄”。這不僅是因為它的管理制度極為嚴酷,而且建筑格局也與真正的監(jiān)獄相去不遠。這些新建立的救濟院被厚厚的高墻包圍,院內是長方形的廣場,廣場中央是交叉的四棟作為居所的三層樓房。這四棟樓房剛好把院子分割成四個互相隔斷的區(qū)域。人們根據自身的性別、年齡和勞動能力等7個標準被安排到不同的區(qū)域居住。進入救濟院后,私有財產將被沒收,個人的政治權利也被剝奪。如果一家人都進入救濟院,父母、子女、夫妻都要被分開,并且不能再見面,甚至連哺乳期的嬰兒也只有在哺乳時才能與母親相見。
住進院內的人們每天只能在自己居住區(qū)域所屬的廣場中工作和生活,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砸石子、剝線和制作繩子等。他們獲得的報酬與1601年《救貧法》一脈相承甚至更為惡劣。人們所得的食物幾乎無法糊口,而且完不成工作定額,就不能得到規(guī)定的食物,有時甚至會受到體罰。當然,英國官方的說法是,這正體現了救濟院的目的:既收容了流民,防止社會動蕩,又將流民逼入工廠。因為工廠待遇雖然惡劣,好歹比救濟院的生活好得多。從這個意義來講,將流民逼入工廠可以說是救濟院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救濟院的負責者們在實際操作中,把院內原本就低微的生活待遇一壓再壓。其中最著名的丑聞是發(fā)生于1845年的安多弗事件。安多弗鎮(zhèn)救濟院院長麥克道格不僅克扣院中貧民食物,還騷擾院中的女性貧民。當時將骨頭砸碎做成肥料也是許多救濟院的重要工作內容,安多弗救濟院也不例外。麥克道格強令院中貧民完成極大的工作量,完不成者就會被扣除本就不多的食物或是會被鞭打。貧民因此饑腸轆轆,啃食骨頭上的腐肉成為常見現象,甚至人們還為爭奪這些腐肉大打出手。這樁丑聞曝光后,雖然英國輿論大嘩,但最后的處理結果居然只是取消救濟院中砸骨頭這項勞作。
當時的文學作品也對救濟院的生活進行揭露,最著名的就是狄更斯的名著《霧都孤兒》。在很多讀者的印象中,《霧都孤兒》的主角奧利弗生活在孤兒院里,但確切地說,奧利弗成長的地方就是救濟院。著名的“奧利弗要添飯”場景正是救濟院中生活的真實反映。
由于救濟院制度引發(fā)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英國各地陸續(xù)掀起反“濟貧法”運動,抵制建立救濟院。英國政府雖然沒有停止這一制度的實施,也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救濟院中的生活條件。
20世紀初,隨著貧困救助機構逐漸細分化,籠統(tǒng)的救濟院開始解體。
(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