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才剛
(貴州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地質災害,就是指巖石層出現(xiàn)異常而導致的突發(fā)性災害,進而對邊坡的內部結構產生影響,破壞其穩(wěn)定性。在建設市政道路工程的時候,如果不做好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相關施工人員不夠重視邊坡穩(wěn)定問題以及滑坡的治理,容易導致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xiàn)巨大的安全。邊坡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一般是因為其自身的防滑能力弱、穩(wěn)定性差導致的。
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幾點是:
(1)坡體的巖土結構物的物理特性:在工程施工的時候,巖土的物理性能將對邊坡穩(wěn)定性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如果其性能比較好,承受的強度就會越高,那么受到外部的影響也會變小,反之,則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地質問題[1]。
(2)巖土的完好性:巖土是否完好,會影響巖體的整體強度,如果在巖土的內部出現(xiàn)裂縫或者斷層現(xiàn)象,則容易破壞巖體的完好性,如此一來,就會降低巖體的強度,進而影響到邊坡的穩(wěn)定性。
(3)巖體的構造:一般情況下,巖體所在的地質情況會直接影響到邊坡的穩(wěn)定性,意思就是說,如果巖體的形狀出現(xiàn)內側現(xiàn)象,由于重力失衡會導致邊坡失去平衡。
氣候、水文等自然情況下的因素都屬于外界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的原因,地震的發(fā)生,正是由于板塊運動引發(fā)的,從而導致地質災害的發(fā)展。簡單來說,四級以上的地震情況,除了導致山體和土壤發(fā)生斷裂現(xiàn)象外,還會導致其中的作用力發(fā)生改變,此時,由于巖體層處于上時間穩(wěn)定狀態(tài),一旦承受的地震頻率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巖體層與土壤之間的作用力就會瞬間發(fā)生震動,此刻,如果由于地震現(xiàn)象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性,則容易導致滑坡事件,甚至是地面坍塌面積越來越大。
在開挖邊坡工作結束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對邊坡進行支護工作,確保支護都達到施工要求,從而降低邊坡不穩(wěn)的概率[2]。然而實際施工中,大多數施工企業(yè)并不能及時對邊坡進行支護工作。再者,在開挖的過程中,大部分施工企業(yè)會使用放炮轟炸式的方式進行,該種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轟炸中產生的振動力會給邊坡的完整性帶來一定的影響。最后是邊坡的深度,邊坡的穩(wěn)定性和邊坡的開挖有直接關系。如果開挖后的邊坡又深又陡,則容易出現(xiàn)邊坡坍塌現(xiàn)象。因此,如果在開挖的時候有一定的放坡,就能夠提高邊坡的穩(wěn)定性。
巖土的物理性質主要由其強度和抵抗外力的能力決定。一般來說,如果巖土中含有大量的親水物和黏土性礦物質,導致其軟化程度比較大,黏土、泥巖、滑石片等都會導致出現(xiàn)滑坡現(xiàn)象。換句話說,巖體屬于層狀礦物結構,內部會含有各種泥質充填物等,導致其作用力強度不夠,進而滑坡。
巖體的結構面會對整個巖體的完整性產生破壞,進而出現(xiàn)滑坡現(xiàn)象,就像我國西北的秦嶺和祁連山。如果結構面在巖體表面進行切割,導致邊坡分離,而且滑動的滑坡體應力大于抗剪能力,就算結構面不在松散的巖石上,也會導致滑坡的出現(xiàn)。
出現(xiàn)水浸情況,一般都是在下雨的季節(jié),也就是說,工程中的蓄水庫中剛開始蓄水,或者是水庫的水在留出,則會導致滑坡。所以,水體能夠直接導致滑坡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原因有三:
(1)滑坡過程中,土壤和石塊的強度變小。
(2)水能夠沖刷萬物,一旦邊坡遭遇水的沖刷,就會滑坡。
(3)蓄水庫的水不斷增加,就會導致邊坡失衡,從而滑坡。
上文提到,水體浸泡會導致滑坡,也是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地表滲水也會加深下滑力,從而導致滑動面被軟化,同時,還能導致滑坡的浮力變大,從而降低滑坡的抗剪強度[3]。而在地表排水系統(tǒng),能夠在滑坡外修建排水溝,地下排水的話,一般是在滑坡內部設置排水洞,或者開挖滲溝。
連接梁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承受上部分擋土墻帶來的壓力,一般情況下,連接梁的寬度是1.2m,厚度在0.8m,所使用的混凝土是C30。按照施工要求,冠梁的頂部和擋土墻之間要相互連通,從而能夠插入鋼筋結構中。
按照施工要求以及實際施工現(xiàn)場情況,根據設計圖紙上的尺寸跟高程等,技術人員在放出基腳尺寸的時候要精準,然后開挖。對建筑擋土墻的時候,需要分層砌筑,也就是每一次的厚度要保持一致,砂漿的比例科學配比,還要完全將墻體內部填充滿。如果砌體還沒有完全凝固,不能用于震動等工作。對于石塊和擋土墻的材料選擇必須平整,厚度保持在200mm以內,對于外露部分要合理使用M10的砂漿進行后續(xù)處理,如圖1所示。
圖1 擋土墻施工
錨桿在施工的過程中,具體步驟如下:
(1)掛網噴漿:首先要修整邊坡的表面,然后噴射砂漿,接著將錨桿成孔的同時清理孔洞,去除雜質,接著安裝錨桿注漿掛網,最后在噴射混凝土。針對錨孔,我們要嚴格按照施工要求進行設置和按照,要確保誤差在20mm以內,偏斜角度在5%以內,如果鉆孔的長度比錨桿的長度長,說明不符合施工要求,此時要控制突出部分在0.5m以上。
(2)鉆孔:在錨桿鉆孔上,技術人員會使用采風動桿的鉆孔技術,不用旋轉和切割,只是借助風動的沖擊力,這樣的好處是能讓孔壁不那么光滑。技術人員要將鉆孔的直徑保持在130mm,留出0.5~1m的距離在鉆孔的底部。然后再錨孔施工,確保孔洞內部沒有雜質,孔壁也沒有泥漿等污染物,進而確保水泥砂漿和巖土之間的粘合強度。
抗滑樁的施工技術主要是依賴大型的旋轉開挖鉆進行開挖,對于比較嚴重的風化巖體,工作效率特別明顯,但是在中度風化的巖體上效果打折,此時需要使用鉆小空,然后再筒鉆的方式逐漸擴大[4]。對于個別位置的中風化巖體,相關企業(yè)會考慮到成本問題,從而會同時使用沖擊鉆和旋轉開挖鉆進行施工。但是每個施工現(xiàn)場的施工情況不一樣,有些地方的施工較為困難,因此,要合理計劃施工場地,科學安排每一個施工工藝的順序,確保工程無誤,如圖2所示。
圖2 抗滑樁布置剖面
在治理滑坡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人工作業(yè)的方式提高邊坡的穩(wěn)定性。相關施工人員可以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清除邊坡表面多余的土塊,適度降低滑坡的角度,進而在滑坡的表面增加摩擦力以及支撐力。
綜上所述,在施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時候,相關施工人員要高度重視邊坡的穩(wěn)定性以及滑坡問題,從中分析影響因素,準確判斷,最后制定合理科學的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