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羊
三思而后行,行而后能得
俞敏洪說:“思考完了以后,我們應(yīng)該作出選擇,決定往哪個方向走。你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就不可能同時在其他公司打工。選擇實際上是放棄和得到的同步進行,是縱身一躍。不選擇是人生最糟糕的選擇。這是對人生往前走,追尋自我和生命的啟示?!彼裕鋈魏问虑槎家人伎荚龠x擇。
很多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成功的一面和錯誤的一面,思考的果實就是通過選擇完成的。巴基斯坦青年薩利姆,從大學美術(shù)專業(yè)畢業(yè)后找工作,可是投出的簡歷都沒有回音。在等待中,他當代課老師、公司文員,但他也開始思考,他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網(wǎng)絡(luò)簡歷都是一樣的模板。薩利姆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陷入模式化的懶人思維,沒能用簡歷把自己的優(yōu)點表現(xiàn)出來。他開始思考,到底該怎樣做簡歷才能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薩利姆翻看雜志,突然腦洞大開,如果把簡歷做成一本雜志,用雜志簡歷來介紹自己,既能展示自己的美術(shù)才華,又能通過簡歷把自己全方面地展示出來,豈不是兩全其美?雜志簡歷發(fā)送到平臺上,很快多家公司發(fā)來面試函。薩利姆勝在哪里?他沒有停留在一般性操作上,而是在思考中創(chuàng)新,果然有了眼球效應(yīng)。最后他選擇進入一家雜志社,成為美術(shù)編輯。選擇從眾還是選擇創(chuàng)新,這是抓住機遇的第一步。
“天才少年”張霽大學畢業(yè),參加國際會議回國后,騰訊、阿里巴巴、深信服等大公司給他開出年薪360萬元,都被他拒絕,而選擇去了給他年薪201萬元的華為。從年薪數(shù)量上講,相差較大。有很多親友對張霽的選擇不理解,少了160萬元,這可不是一般的損失,而張霽選擇去華為,看中的不是年薪數(shù)字,而是華為的“天才少年”項目。這就是說他的選擇點不在金錢上,而在做事上。蘇東坡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绷⒋笾?,做大事,而不是看重金錢和地位。
法國作家貝爾納年輕時,有一家報社舉辦智力競賽,獎金優(yōu)厚。當時貝爾納生活貧困,很想得到這筆獎金,在朋友的鼓動下參加了這個競賽。競賽題目是:假如盧浮宮失火,情況是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報社收到數(shù)萬份答卷,答案五花八門,貝爾納的回答是:“我會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理由是,成功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可能實現(xiàn)的那一個?!弊詈筘悹柤{脫穎而出,奪得大賽獎金。貝爾納跳出固定思維,提出新選擇,這是一種獲取成功的新理念,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現(xiàn)實中,真正能登頂金字塔尖的人很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少人不善于正確分析主客觀條件和把握獲取成功的機遇,眼睛只瞄準最有誘惑力的“最能變現(xiàn)”的目標,而放棄了最有可能做強做大的目標,棄易趨難,急功近利,所以少有人登上巔峰。
很多時候,因為缺乏思考,我們在選擇之前就已經(jīng)敗了,就像趕路,人乏口渴,這時忽逢一片桃林,但是樹上結(jié)的桃子半生不熟,酸澀難咽。這時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往桃林里走,能遇到成熟的桃子。結(jié)果越往里走,樹上的桃子越小越澀,久而久之已經(jīng)走出了桃林,再想回頭,累得連力氣都沒有了。不是人倒霉,而是錯失了果斷選擇的機會。所以,要記住,選擇來自智慧地思考,智選你就成功了一半。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