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萍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科普類App作為工具運用于科學教學,能夠優(yōu)化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尋找合適的科普類App,探索運用有效的路徑和策略,引導學生思維從低階邁向高階,最終讓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育真正落地。
【關鍵詞】科普類App 最佳路徑 思維進階
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其中運用最廣泛的就是App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適當選用App來輔助教學也成為一種趨勢。
筆者嘗試選用科普類App,如“形色”“星圖”“人體探秘”等,以平板電腦為載體,把科普類App運用于教學之中,輔助學生深度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
一、尋找合適的科普類App
1.立足教材,甄選科普類App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所謂教材,就是在一個有目的的情境的發(fā)展過程中所觀察的、回憶的、閱讀的和談論的種種事實,以及所提出的種種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材不僅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tǒng)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梳理教材是運用科普類App的第一步,筆者整理教材,尋找對應的科普類App,結果如下:
筆者在深入、細致地研究教材后,發(fā)現生命科學領域、地球與宇宙領域的科學學習都適合運用科普類App進行輔助教學。如地球與宇宙方面的內容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許多實驗不能還原真實的宇宙狀態(tài),學生學習起來枯燥無味,而科普類App卻能化枯燥為有趣,使學生透過紛繁復雜的宇宙星象變化,探尋科學的本質。
筆者在尋找適合教材的科普類App過程中,發(fā)現各種App功能不同,教師在選擇時要多方面對比分析,才能把科普類App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如在操作使用不同的魚類App識別、了解魚類知識時,筆者對比發(fā)現“魚類百科”只能搜索一些魚類的科普知識,不能拍照識別魚類;“問魚”只能拍照識別魚類,不能搜索魚類的相關知識;“魚類筆記”功能比較綜合,既能拍照識別魚類,又能搜索關于魚類的相關知識。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功能合適的App,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基于學生,甄選科普類App
低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心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教師將科普類App運用于科學課堂的活動時間不宜太長。同時,低年級的學生對直觀、形象的圖畫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科普類App直觀展示星空、植物等圖像,讓低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興趣。
中年級的學生具備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熟練地操作科普類App,并能在課后與父母共同合作、深入研究。
高年級的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都相對較強,教師要給學生設計一些復雜的任務。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星空App”堅持觀察與記錄一個月的完整月相變化,也可以讓學生尋找天空中的星座,比較不同星座之間的不同點,探索其中的科學知識。
二、運用科普類App的基本路徑
1.科普類App導入,觸發(fā)深層動機
深層動機是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是觸及學習者深層興趣、情感和思維的動機。學生在深層動機的驅動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將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投入到科學探究中去。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深層動機,教師可以借助科普類App精巧導入,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
筆者在教學《消失了的恐龍》一課時,巧妙運用相關App,通過圖片和視頻將恐龍“帶”到教室,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與此同時,學生科學探究的深層動機也被激發(fā),情不自禁地開始思考恐龍是如何被還原的。
適當借助科普類App導入教學,是精彩別致的開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
2.科普類App探究,讓研究更加深入
科普類App集趣味性、自主性于一身,與科學有著緊密的關系,可以輔助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筆者在教學《人的呼吸》一課時,一方面將“人體探秘App”與課本教材、視頻教材形成學習資源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關于人體呼吸器官的知識;另一方面將“人體探秘App”作為一種實驗材料提供給學生使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呼吸的流程是什么”,聚焦思考“呼吸器官肺是怎樣工作的”。在不斷操作“人體探秘App”的過程中,學生思考得更加深入。
3.科普類App創(chuàng)新,培養(yǎng)高階思維
實踐創(chuàng)新是高階思維的一種顯性表征,也是對科學學習更高層次的理解。在科學教學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科普類App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能夠促進學生對事物或知識本質的理解。同時,借助科普類App拓展學習能夠打破內容和時空的局限,讓學生探索的范圍更為廣闊。
筆者在進行《不同環(huán)境里的植物》教學時,讓學生利用“形色App”尋找不同環(huán)境里的植物,分析植物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課后,筆者鼓勵學生通過對不同植物特征的分析,結合校園的環(huán)境特點,向學校提出一些關于校園綠化的建議。筆者還讓學生觀察各自所居住小區(qū)的環(huán)境,分析綠化情況,向物業(yè)公司提出合理的建議。學生運用科普類App對植物進行充分研究,從而形成微報告、微調查、微論文,并將成果發(fā)布在朋友圈。
這若干個課后創(chuàng)新研究,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借助App,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并能整合到其他知識之中,使他們的知識體系趨于完整。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實踐中,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三、實施科普類App的教學建議
1.提高水平是基礎
信息智能時代,App在教育領域將會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在科學課堂中運用科普類App輔助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在未來的學習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強,科普類App不再是傳統(tǒng)科學課堂的拓展和延伸,而是學習的主陣地。教師要尋求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教學,使小學科學教學與科普類App的融合更加深入。
2.課堂統(tǒng)籌是關鍵
恰當地在科學課堂引入科普類App,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遵循適度原則,將科普類App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合理規(guī)劃教學流程,使課堂節(jié)奏合理而緊湊。同時,教師要提前對學生進行小程序的操作訓練,尤其關注實驗小組的組長對科普類App的正確運用,使實驗小組的組長發(fā)揮引導作用,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與App之間、學生與App之間的高效互動。
3.關注每一位學生是核心
科學課堂不管運用什么科普類App,教師都不能忘記:一是學生在使用App,二是借用App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使用科普類App的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變成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學生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更具有好感,對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更加興奮,對新鮮有趣的東西會更感興趣。因此,教師要將學生作為協(xié)商、討論、交流的對象,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綜上所述,將科普類App適當、精準地運用于科學教學,是信息時代對教師的新的要求。教師要精心甄選,將科普類App運用于合適的科學學習之中,使兒童的科學思維從低階邁向高階,讓兒童的科學素養(yǎng)培育真正落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力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