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芷珊
一個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卻可以選擇心靈的歸宿;一個人無法預見一生中將要遇見的人,卻可以與每一個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血脈相連。此之謂“眼中有世界,心中有他人”。因此,站在人生重要分岔點的我們,也應做到目懷眾生,心向光明。
我們一生中結識甚至只是擦肩而過的人,不會超過人類總數(shù)的百萬分之一,但我們與全人類命運共存。楚人獵戶丟失了一張弓,他想到了素不相識卻因此受益的撿弓人;劉和珍毅然前往政府門前請愿,她心懷的是全中國不堪壓迫的青年學子們;“雄安人”加班加點地建設新城,他們看到了因他們的奮斗而更加幸福的國民;援滇干部兩代人薪火相傳,將貧困縣人民的命運與新時代緊緊相連……在這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越來越成為人們共識的當下,沒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
意識到我們與他人命運的不可割舍性后,我們更應該讓自己的心靈超脫個人的悲歡喜樂,看到全人類的幸福與苦難。如果楚人獵戶沒有一顆心系全國人民的心,他不會說出“楚人丟了,楚人撿”這樣豁達的話;如果老子沒有一顆超然物外、俯瞰眾生的心,他不會把楚人的行為上升到“丟了,撿了”的至高境界;如果我們沒有一顆能夠打破個人利益的束縛,關懷身邊每一個人的心,我們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開拓心靈不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關注天下事,不在乎任何個人得失,而是要求我們拒絕“自掃門前雪”,對社會上哪怕與自己無關的不正不公多一分憤怒,對身邊和遠方的不幸多一分悲憫。即使不能做到范仲淹那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不至于感嘆“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在世界格局一步步趨向多元化、多極化的時代,雖然仍有不可避免的天災人禍,但我們欣慰地看到,全社會的共情意識在一點點被激發(fā),全世界的人們一個接一個牽起手,共同面對發(fā)展的喜悅與沉痛的苦難?!耙粠б宦贰边B通一個又一個發(fā)展中國家,G20峰會共商全人類的未來,全世界的人們同一時刻聚集在社交網(wǎng)站上為某個發(fā)生了天災的國家祈禱……時代在不斷發(fā)展,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會越來越緊密,“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孕在人類中”?;蛟S在不遠的將來,就不只是單純的“丟了,撿了”,而是“丟了,再造,造完還給別人送去”。
目懷蕓蕓眾生,心向光明未來。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關心眼前的人,關注遠方的事,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走進美好新時代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吧!
◆名師點評◆
文章開篇提出觀點:我們要做到目懷眾生,心向光明。引用魯迅的名言來分析楚人失弓事件,再結合劉和珍、“雄安人”、援滇干部等素材,從正反兩個角度闡述我們與全人類命運共存的意義。接著,從“一帶一路”、G20峰會等素材再次強調觀點:目懷蕓蕓眾生,心向光明未來。全文立意深遠、思路清晰、有理有據(jù),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