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娟
清代是嶺南園林的成熟期,粵中四大名園(清暉園、梁園、可園、余蔭山房)均成園于這個階段。文章梳理清暉園所在地佛山順德的清代園林分布區(qū)域、功能、園主身份、基于園林的活動,認為清代順德建園風氣較盛,少數(shù)世家大族花費數(shù)十年建成一系列家族園林。園林融娛于園、讀于園、教于園、隱于園數(shù)重功能,已超越建筑本身,成為文人寄托理想追求的精神家園、本土文化傳承的重要據地。
清代順德園林分布與特點
粵中四大名園之一清暉園所處的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明清以來經濟富庶,雖目前保存的大型古園林僅清暉園,但史料顯示清代順德文人、致仕官宦曾營建大量私人園林。
從《清代順德私人園林匯總表》可知,園林主要分布在大良、龍山。大良為順德縣城,政治文化中心。龍山堡在順德西北,距縣城約七十八里,百物輻輳,為市集最旺之地。園主多為具文化素養(yǎng)的文人(生員或辭官歸里的官宦),轉而追求林泉之隱和田園之樂。部分地方大族賞園建園成風,一門數(shù)代建成系列莊園,尤以清暉園龍氏、龍山溫氏兩大家族最為突出。
從園林活動來看,園林是建筑實體與精神的結合點,園林與文學、書畫藝術盤根錯節(jié),密不可分。園主及友人以文人審美,引自然山水意境,化為園林詩意般的文化表述。他們以園林為媒介,對內“自娛”(讀書、教子),對外“社交”(結社、詩文酬唱),談笑有鴻儒。少數(shù)杰出者如黎簡更與廣東十三行行商交往,涉足行商園林的唱詠、疊石活動。璀璨文風是清暉園等嶺南園林的人文底色,園林在順德清代文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本土文風凝結所在。
文化代際傳承的家族園林(龍氏、溫氏)
清暉園龍氏建園具規(guī)模性及延續(xù)性,參與建園人數(shù)多,園林數(shù)量豐富。目前記載的龍氏建園歷史,始自清早期龍凌禹的錦帶園,直至清末,龍氏在縣城大良南門外建成十幾座私人園林,建筑年代從乾隆年間一直延續(xù)至清末。僅清暉園一園的建園歷史,即跨越嘉慶-道光長達數(shù)十年。
優(yōu)渥的家境是龍氏園林營建的基礎。從清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代清暉園主龍應時高中進士始,長子廷槐,孫輩元任、元僖、元儼,后代建章均高中進士,創(chuàng)下一門六進士十二舉人佳績,走出翰林、太常寺卿、交通總長等。家世顯赫,家財豐厚,民國一本土雜志記述龍氏元宵燈會之奢華隆重時,引用民間諺語“大良龍,唔憂窮”,可見其實力。
龍應時是龍氏園林的代表人物,既筑成私園“東園”、創(chuàng)作大量游園詩句,更收購明萬歷狀元黃士俊府邸,為日后清暉園的營建奠定了重要基礎。
龍應時曾短暫出任山西省靈石縣知縣,但自述“吾生畏拘束,蕭散愛園居”,回鄉(xiāng)定居“養(yǎng)親教子,悠游林下”,著作《天章閣詩鈔》以游園為題的詩多達十多首,記述龍應時多次偕叔父、兄弟及好友羅天尺、龍山溫氏溫華石等游叔父凌禹錦帶園、大良帆園、甘園、靜怡園,并在東園讀書、春游之事??梢娪钨p園林至少在清中期便在龍氏族內風行,也可見娛于園、教于園是龍應時營建園林重要目的。
龍應時收購黃氏故園后,長子龍廷槐(1749-1827)獲得中部,即今清暉園核心部分。廷槐是清暉園早期最重要的營建者。其30歲中舉人,38歲登進士,從縣城大良,而游學廣州,任官京師,再講學廣州,回歸故里。
父親去世后,廷槐歸隱順德,筑小方園侍奉母親。據龍景劭(廷槐孫)《淵明采菊圖詩序》曰:“先祖春巖公居官介正,時權相欲置門下不就,因以告養(yǎng),第內筑小方園??h志載‘筑園奉母彰其孝也”。
除了小方園,廷槐亦與弟廷梓建“小松溪園”(以荔枝聞名),以及今清暉園的早期建筑。清暉園代表性建筑“船廳”,應由廷槐始建,“(嘉慶)丙子春,辟屋后蔬圃,構一小亭,接以棕蓬欞檻,四周襍蒔花木,春朝花夕,憑幾靜對,如放棹清溪淺渚,花鳥縈紅,杳然不知此身在圜阓中也,因顏之曰“岸舫”,屬呂荔?。▍螆?,嶺南四家之一)以隸法書之”。
可知廷槐筑園目的,是尋求擺脫“此身在圜阓中”的困境。嘉慶丙子(1816)距廷槐辭官奉母的1800年已經十六年。此間,廷槐里居奉母,為諸兒營娶,暇則尋覓塋地,以讀書自遣,但困居小縣城,知已難覓,心懷孤寂。這點在與友人書信中頗有體現(xiàn)?!凹揖臃钅?,頹放益甚,毫無樂趣,回念都門歡聚,真為不再矣”“嘆息自己地處偏僻,無朋游之樂而風俗澆漓,大非昔比。雖閉門掩跡,亦自無聊”。可見廷槐追求“隱于園”,以寄托壯志。
廷槐子孫續(xù)建清暉園,元任、景燦兩代園主筑成碧溪草堂、惜陰書屋、真硯齋等核心建筑。道光二十六年(1846),碧溪草堂建成。清光緒年間,改建、修建花納亭、歸寄廬、小蓬瀛等,園林營造才告一段落。
其后廷槐后輩龍元僖、龍贊宸在清暉園兩側新筑太常花園、楚薌園(今兩園并入清暉園),廷槐子元任在清暉園附近修筑飛蓋園。其他龍氏族人新筑中和園、似園等。與園林相關的有《知服齋叢書》的印刷、清暉園龍氏詩集創(chuàng)作等,留下《端午節(jié)清暉園即事》《我園清暉》等詠嘆園林活動的詩句。
龍氏族人在園林中隱居寄情、奉親教子、讀書刊印,時有文友雅集、族親小聚,唱和之間盡顯寫意人生,盡情發(fā)揮娛于園、教于園、隱于園的數(shù)重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龍氏與同樣熱衷于園林建筑的溫氏為姻親,龍廷槐與溫汝適同朝為官,其園林營造的溝通交流,有待進一步研究。
溫氏是園林在文化代際傳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生動例子。龍山溫氏家族為嶺南望族,《龍山鄉(xiāng)志》述“衍蕃登科甲者、登仕版者,彬彬濟濟,一時稱盛”。
清代早中期溫啟兼從商、溫天詔中進士,溫氏逐漸發(fā)跡,至清中期溫氏兄弟在仕宦、書畫、修堤、修志方面成績斐然:溫汝能(1748-1811,《龍山鄉(xiāng)志》《粵東詩?!肪幾撸?溫汝適(1754-1820,官至兵部右侍郎,因主持修筑華南重要堤圍“桑園圍”留名青史)、溫汝遂(清乾隆-道光,以畫竹馳名);清后期翰林院編修溫肅(民國《龍山鄉(xiāng)志》編撰者);民國期間有機械名師溫子紹。
溫氏一門數(shù)代在順德縣龍山堡鰲峰之畔建園唱詠(鰲峰素稱富裕,《龍山竹枝詞》曰“鰲魚山下富豪家”)筑成暉堂、柳塘別墅、鷗吟館、聲松閣、湛華園等數(shù)座園林。其筑園史與家族發(fā)跡歷史軌跡,有相互重疊的部分。
溫氏先祖敬甫教子有方,但家初貧。長子啟兼雖因家貧無法攻讀功名,改而從商,“壯歲積勤,客歷江湖”,財力始盛。啟兼累積財富后,致力宗族建設、慈善賑饑,“中歲即歸隱于鰲峰之西,慕陶靖節(jié)為人,辟畦栽菊,秋來黃花滿徑,日與昆弟及騷人詞客把酒吟賞”。
敬甫兒子、進士溫天詔亦在辭官歸故里后修筑名為“暉堂”的園林,以此為的精神寄托?!洱埳洁l(xiāng)志》述“(天詔)居官清慎,……歸里筑室于鰲溪之畔,顏其堂曰“暉堂”,日與諸兄弟、二三友朋觴詠其中,怡然甚樂。
乾隆二十八年(1763),溫氏園林代表作“柳塘別墅”建成,園主為天詔之子、溫汝適之父溫賢超。賢超“數(shù)次赴省闈不售,年已五旬,遂作退隱計,于鰲溪之西辟池塘數(shù)十畝,回欄曲榭,亭閣參差,綠柳百株環(huán)植其外,顏曰‘柳塘。中藏書萬卷,歲延名師教諸子,日以誦讀,……集諸社友課藝”。
科場失意的溫賢超,熱衷在園林組織教子誦讀、課藝、雅集,有《秋日雅集·鰲溪別墅詩》。子溫汝適在多本詩集中深情回憶在此園林生活的情景,“余家別業(yè)在柳塘,距宅西半里”,溫氏兄弟、叔父溫聞源(號碧池,乾隆庚子進士)在此讀書長達約十年,“余兄弟從師于此,師或他出,叔父輒為講畫,亦時有吟詠”,講畫、吟詠、結社,秉燭夜游,唱和無間。其后汝適兄長筑舍南校圃,溫汝適筑占鷗吟館、聲松閣,但仍往來柳塘別墅。溫汝適還以《柳塘詩鈔》一名刻書十二種三十六卷??h志亦載“梅旋樞,龍山人,幼孤,隨母舅溫侍郎汝適讀書柳塘別墅”。可見柳塘別墅在較長時間內,是溫氏一族及其姻親的活動重心。
清末,溫氏另一杰出族人溫子紹建湛華園。子紹(1834—1907)字瓞園,鉆研西方機械技術,曾協(xié)助廣州軍裝機器局制作“蚊子船”炮艇,得授二品頂戴。湛華園“初名澄觀園,佳木蘢蔥,高樓隱約隔溪遙望,圖畫天然”。
溫氏建園活動從清中期延續(xù)至清末,歷經溫天詔-溫子紹五代傳承。汝適父、祖、兄弟、晚輩的讀書、學畫、結社、刻書、創(chuàng)作,均圍繞柳塘別墅等園林完成,也是溫汝適學習和成長回憶的標識。園林,是成就溫氏鼎盛文風的重要基礎。
“以園會友”的私人園林
以文會友,以園會友,園林以雅致的生活方式,聯(lián)結區(qū)域性文人團體。清初的迷蝶園(石湖別業(yè)),吸引本土寒塘派、竹本派、嶺南四家等著名文人唱和;碧梧園凝結南海、廣州等地著名文人;邱園更是著名書畫家“二居”的創(chuàng)作題材。在推動清代順德文化創(chuàng)作繁盛方面,園林功不可沒。
碧梧園(一簣山房):位于順德陳村,首任園主李殿苞為明末清初人,生員,首辟碧梧園。子朗琯為國子生,博極群書,在碧梧園基礎上擴建池亭,建成一簣山房,用以“聚書教子,招吟侶為文酒會”,活動一直延續(xù)至清中期。來往者包括殿苞姻親、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梁佩蘭、順德詩人羅元煥、粵秀書院主講杭世駿等。羅天尺述“園可二十畝,環(huán)徑碧梧,沼中有亭,顏曰‘知樂,取莊生知魚樂也。偕姻親梁佩蘭庶常暨麥中進進士,歌宴林間?!绷_元煥有《李冬見》詩“相傳一簣山房好,昔我過從問主人”。雍正舉人、仁和杭世駿有詩《元夕訪李上舍一簣山房詩》。《順德縣志》載“乾隆間,仁和杭世駿來主粵秀講席,……每以課暇游玉山珠海間”??梢姾际莉E曾游歷各處,其中即有碧梧園為代表的順德園林。
迷蝶園與石湖詩社:迷蝶園又名石湖別業(yè),園主羅孫耀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兒時故貧窶,然多大志,愛山水,輒構出樓臺亭閣、島嶼溪徑,率以為樂,人皆目為狂生?!眻@內建有天倦室、獨醒齋,圍繞迷蝶園有石湖詩社及清初順德數(shù)個畫派的活動。
《順德縣志》載“羅孫耀,大良人,……登順治辛卯鄉(xiāng)薦,戊戌登進士,后歸隱石湖別業(yè),號三松處士。與陳恭尹、梁梿、彭睿壦、吳文煒、劉云漢結社,流連山水,不通權貴。”這里所提到的陳恭尹、梁梿、彭睿壦等人,均是順德乃至廣東文學、書畫藝術史重要人物。羅孫耀與這批文友結社吟詩,著有《石湖集》一書。
陳恭尹即明末嶺南三忠陳邦彥子,善隸草,工詩古文詞,與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齊名,世稱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一生往來名山大麓,或匿居村落,故自稱“羅浮布衣”。陳恭熱衷游園結社,與屈大均、順德何絳等一批嶺南文人詩歌文宴,迷蝶園位于大良城北,與其父邦彥當年講學的錦巖廟東庵相距不遠,頻繁參與石湖詩社活動亦較合理。
梁梿(1628-1673),號寒塘,善吟詠,與何衡、何絳、陳恭尹、陶璜稱“北田五子”,畫作筆墨疏簡老硬、明潔雄健,時稱“寒塘派”。羅天尺在論及“寒塘派”的時候,強調“石湖詩社,寒塘居士其一也”,可見梁梿與石湖詩社、迷蝶園關系頗深。
彭睿壦(明崇禎-清康熙)明亡后避居鄉(xiāng)村,以書畫寄情,工書善畫,以草書著稱,書法靈動節(jié)勁,自成一家,稱“竹本派”。
鄰近順德縣城的迷蝶園集結了清初順德主要文人流派或團體(包括寒塘派、竹本派、北田五子、陳恭尹),并有專門的詩集留下,在清初順德文壇扮演了一個較重要角色。
醉耳山房(宜園):陳恭尹一行吟詠的園林還有醉耳山房。園主鄧騰芳,順治間拔貢生,授惠州府龍川縣儒學,歸隱于螺陽之側,辟宜園數(shù)畝,亭池臺榭,遍栽花卉,日與陳獨漉諸先輩銜觴賦詩,嘯詠自適,著有《宜園集》
邱園:清后期園林,位于順德龍山,園主為邱誥桐,因與符翕、楊永衍、溫瓞園(即湛華園主溫子紹)、尹溪石、潘飛聲、丘仲淤等文人的唱詠,在嶺南園林史上占一席位,更有居廉《邱園八景圖》《邱園雅集圖》等作品遺存。這一點朱萬章先生的《<居巢居廉研究>補證之一——以居廉與丘誥桐交游為中心》已經有詳細論述。
書畫家黎簡與順德園林
文人與園林的密切關系,可以通過兼具造園家、文人身份的嶺南著名詩人和書畫家黎簡稍做分析。他因疊石藝術審美而受稱頌,因書畫藝術而見重于行商,與嶺南園林淵源極深,
黎簡(1747-1799)字簡民,號二樵,“詩、書、畫、印”四絕馳名于世,與張錦芳、呂堅、黃丹書并稱“嶺南四家”。但其人不慕名利,加之疾病纏身,經濟拮據,詩集不乏慨嘆病軀的詩句,既因“家貧出門,使卿(指妻子)獨居”而慚愧,也感觸“自從去年饑,臥病心血嘔。家食減藥錢,錢亦仗朋友”。
因癡迷英石,為他人作畫、疊石成為黎簡重要生活來源,縣志載“(黎簡)偶為會城(指廣州)富商購園林,使疊石作假山,見者知其能畫.……為遠近作山水屏幛,恃所得潤筆為活”。因有文人畫家的審美觀,胸有造化,黎簡的假山帶有畫意,在造園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頗得富商尤其是當時富甲一方的廣東十三行行商的青睞,突出例子有黎簡與廣州十三行行商泰和行顏氏、怡和行伍氏的交往。
顏氏:黎簡與十三行泰和行顏氏交游,其造園的能力受顏氏賞識。香港張谷雛藏黎簡家書致父親有云:今年八月,顏瑛舍要請去修花園,為他敷排地方,已令侄來說,大約此舉可得數(shù)十金或多至百金,但不知事成否耳。
這里說的“顏瑛舍”指泰和行第三代接班人顏時瑛?!皬V州行商顏氏家族,雍正末年顏亮洲創(chuàng)泰和行,商名‘德舍,……至乾隆二十八年顏時瑛(號肇齋)接掌泰和行,商名‘瑛舍?!?/p>
顏瑛舍熱衷建園、交游?!罢佚S公時瑛繼先業(yè),承充洋商,廣交游,矜氣誼,好畫工詩,將先人故園增其廓式”。其園林在今西關蓬萊路北段西北側之顏家巷,因以英石景致最著名,故名為“磊園”。以石著名的園林,自然與癡石成狂的黎簡相當契合,黎簡經常唱和其中,“清乾隆、嘉慶年間著名學者李南澗、馮魚山、李載園、張藥房(張錦芳)、黃虛舟、黎二樵、呂石帆(呂堅)等人,常在此煮酒聯(lián)吟”。只是家書中的造園計劃是否事成,尚有待研究。
伍氏:黎簡游歷十三行伍家花園,與園主游園、詩詞唱詠活動延續(xù)十數(shù)年之久。伍家花園在廣州河南海幢寺以西一帶,是粵東巨商伍秉鏞所建的私園,又稱南海伍家別墅?!埃ūO)日以詩畫自娛。畫尤工,喜仿云林。獲交馮敏昌、黎簡諸子,故所作俱有根柢;謝蘭生、張如芝時相過從”。
黎簡詩集數(shù)處提及伍家花園和伍宗澤(字振緒,號霖川,監(jiān)生。 出自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伍氏家族),先后有《寄伍霖川》《八月八日宿伍氏園林(霖川讀書處)三首》,詩述:花影樓陰記昔游,玉釵聲滑下廉鉤。風廊柿葉池荷雨,十六年中此夜秋。詩后自注:予昔作城西雜詩有句:行到小樓花影下,隔簾聞落玉釵聲。一時稱之,今十六年矣。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行另一行商家族的潘正衡,生平癖嗜黎簡書畫,藏品甚豐,特地在廣州西柵街一帶修建私園,以貯藏黎簡書畫,故名黎齋。結合黎簡與顏氏、伍氏行商的密切交往,可見其書畫藝術頗得行商團體的認可和追捧。
清代順德文人,尤其是兼具經濟實力和文化修養(yǎng)的世家大族,有營建園林的風氣與傳統(tǒng),園林營建與家族發(fā)展軌跡密切相關。圍繞園林,家族內部實現(xiàn)文化代際傳承。
以園林為媒介,文人士大夫群體完成本區(qū)域內、本區(qū)域與廣州及附近地區(qū)文化團體的交流,對促進嶺南文化繁榮有深遠影響。
園林融合隱于園、娛于園、讀于園、教于園等文人行為,是文人表達心靈感悟或精神訴求的表征。此時期的順德園林有濃烈文人氣息,是建筑與文心的疊加。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