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琳,劉 輝,武 亮,丁永清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近些年隨著甲狀腺結節(jié)、甲狀腺腫瘤等甲狀腺疾病檢出率的增高,接受甲狀腺手術的患者數(shù)量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在解剖學方面,甲狀腺所居的位置較為特殊和復雜,其后面為氣管,周圍神經(jīng)和血管組織極為豐富,術中為充分暴露氣管和甲狀腺,降低手術對周圍組織的損傷風險,因此術中常以“頸部過伸體位”實施手術[1]。該體位雖然便于手術操作,但術后發(fā)生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的風險較高[2],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頸肩部疼痛等一系列不適癥狀,顯著增加患者術后痛苦和不適感,患者極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緊張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緒,影響術后康復進程[3]。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的發(fā)生為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本研究觀察了綜合性護理干預預防甲狀腺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的效果及對術后不適的影響,探討更為有效的護理方法,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月—2020年2月在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擬擇期行甲狀腺手術的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年齡18~65歲,甲狀腺手術均為同一組醫(yī)師完成。排除頸椎病、偏頭痛、高血壓、甲亢、糖尿病者,伴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伴嚴重感染性疾病者。將納入研究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4例。2組性別、年齡、體質(zhì)指數(shù)(BMI)、甲狀腺手術方式、ASA分級、手術時間、麻醉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液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甲狀腺手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例數(shù)ASAⅠ/例ASAⅡ/例手術時間/(x±s,min)麻醉時間/(x±s,min)術中出血量/(x±s,mL)術中輸液量/(x±s,mL)對照組54302491.76±12.62101.40±15.1168.74±10.78240.90±32.14觀察組54282692.24±11.81102.81±13.4570.88±12.34245.21±29.90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甲狀腺手術的必要性,說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是手術常見并發(fā)癥,采用合理必要的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其發(fā)生率,消除患者顧慮和疑慮。②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高蛋白、高纖維素、低鹽低脂飲食。③體位護理:術中巡回護士注意將體位墊放置于患者肩背部,頭圈放置在患者頭下以使患者頭后仰,頸部處于正中過伸位,直至手術結束。術中嚴密觀察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術后給予床頭抬高15°~30°(頭高腳低位)以降低對頸部傷口的牽拉,有利于緩解頸部疼痛和傷口引流。術后觀察頸部切口情況,記錄出血量,加強疼痛護理,預防感染。
1.2.2觀察組 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護士及時掌握和了解患者圍術期的緊張、恐懼、焦慮和抑郁等精神心理狀況,積極與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交流和無障礙溝通,消除患者緊張不安、焦躁等不良情緒,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②術前體位訓練:患者在病床上取仰臥位,將高度為20 cm的枕頭墊放置于患者肩下,頭后仰,充分暴露患者頸部使頸部處于過伸位,將氣管、下頜部和胸骨處于相同水平線上,患者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頸部力量,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為準。每次訓練30 min,每日3次,餐后1 h開始實施。③術中體位護理:將患者頭部盡量抬高,并與患者肩部處于同一水平,不僅可充分暴露頸部手術野,還能使患者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術中護士定時對患者頭頸部進行按摩,以促進頭頸部局部血液循環(huán),每隔15 min按摩1次,每次5 min。④術后體位護理:術后30 min將軟枕墊于患者頭部,將床頭抬高20°,術后2 h將床頭抬高到35°~40°、術后4 h抬高到60°。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盡量讓全身和頭頸部肌肉放松。在調(diào)整體位的同時,術后1 h開始對患者進行頭頸部按摩,每次20 min,每日3次,以確?;颊叩氖孢m度。
1.3觀察指標
1.3.1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發(fā)生情況 記錄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的相關癥狀和發(fā)生率,其相關癥狀包括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頸肩部疼痛。
1.3.2術后焦慮和抑郁情況 于術后48 h時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抑郁和焦慮狀況進行評定, 當SAS評分>50分、SDS評分>53分可評定為焦慮、抑郁情緒[4]。
1.3.3舒適度 在出院前1 d采用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評分進行評定,該量表涉及4個維度(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社會和環(huán)境領域、精神領域)28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1~4分,分值越高代表舒適度越高[5]。
1.3.4護理滿意度 在出院前1 d采用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對滿意度進行評定。本調(diào)查問卷包括護理操作、護理安全、護理質(zhì)量、工作態(tài)度、人文關懷5個部分,包含25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4分,滿分100分,分為很滿意(>90分)、滿意(80~90分)、一般(60~79分)和不滿意(<60分)4個等級。護理滿意度=(很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5臨床結局 記錄2組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緩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2.12組患者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發(fā)生率 觀察組術后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頸肩部疼痛發(fā)生率和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22組患者術后抑郁焦慮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焦慮和抑郁發(fā)生率、SAS與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抑郁和焦慮情況比較
2.32組患者舒適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社會和環(huán)境領域、精神領域評分及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4 2組甲狀腺手術患者出院前1 d舒適度評分比較分)
2.4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0.7%(49/54),對照組為68.5%(37/54),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甲狀腺手術患者出院前1 d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2.52組患者術后臨床結局比較 觀察組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緩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2組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臨床結局情況比較
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是甲狀腺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亦被稱之為甲狀腺術后體位綜合征或甲狀腺術后綜合征,其發(fā)生率為40%~60%,常發(fā)生在術后24~48 h內(nèi),給患者心理、生理造成困擾和痛苦[6-7]。臨床研究證實,甲狀腺手術中的強迫性頸過伸位持續(xù)時間越長,患者發(fā)生此綜合征的概率越高,且癥狀越重。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的發(fā)生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①術前患者心理精神壓力大,伴隨的負面情緒多(緊張、恐懼、焦慮等),患者常處于應激狀況[8],大腦皮質(zhì)血管運動中樞失調(diào),腎上腺活性過度增高導致外周動脈血管阻力明顯增高,易誘發(fā)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2]。②術中強迫性頸過伸位能夠壓迫頸椎間盤周圍韌帶和頸脊神經(jīng)根(包括其支配的枕小神經(jīng)、耳大神經(jīng)等),導致惡心嘔吐、頭頸部疼痛、頭暈等癥狀[9]。③頸過伸位可以壓迫頸6~7橫突孔的椎動脈,并使之扭曲和痙攣,導致血流阻力增大,腦組織出現(xiàn)缺氧缺血[10]。④頸過伸位時,患者的椎前肌肉及相關韌帶亦處于過伸位置,并壓迫椎后肌肉及韌帶,導致頸椎周圍組織缺血性疲勞[11]。⑤甲狀腺手術操作中由于牽拉氣管及甲狀腺周圍神經(jīng)組織,可導致術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⑥術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亦能增加心理負擔和應激,誘發(fā)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發(fā)生,并且兩者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相互促進,相互影響[7,12]。
綜合性護理干預是目前臨床護理界常用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以人為本,護士通過全面評估患者具體病情,全面掌握患者實際需求,并依據(jù)循證醫(yī)學觀點和證據(jù),制定系統(tǒng)化、針對性的護理策略,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zhì)的護理服務,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及促進患者康復[13]。該護理模式最突出的特點為整合了各個基于循證醫(yī)學觀點的單獨護理措施,使之成為系統(tǒng)性綜合體,各個護理策略環(huán)環(huán)相扣,協(xié)調(diào)一致,相互促進,相互協(xié)同,以確保整體護理質(zhì)量,使患者臨床獲益最大化。在具體護理實施策略中,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積極緩解患者精神心理負擔,減輕焦慮抑郁、緊張情緒。有研究表明,采用針對性心理干預能夠緩解術后應激反應,改善不良精神心理情緒狀況,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14]。另一項研究證實,心理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焦慮程度,強化手術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提高患者術后舒適度及滿意度[15]。實施的體位訓練可提高患者術中對過伸位的耐受性,增加患者治療配合度,降低手術和強迫體位對患者造成的應激性傷害。術中抬高頭部并結合進行頭頸部按摩,有助于緩解術中被動體位造成的頸部周圍神經(jīng)、血管和韌帶的缺血性疲勞,減輕局部壓迫[16]。術后體位護理中,分別于術后30 min、2 h、4 h給予患者頭高腳低位,可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腦局部淤血,降低術后頭痛發(fā)生風險[17]。術后開始間斷給予頭頸部按摩,亦能有效減輕頸椎周圍組織、椎動脈、頸脊神經(jīng)根的受壓迫程度,從而降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的發(fā)生率,還能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促進患者身心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發(fā)生率、焦慮和抑郁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術后SAS與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GCQ評分和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提示綜合性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甲狀腺術后頸過伸腦循環(huán)紊亂綜合征的發(fā)生率,緩解術后抑郁焦慮狀況,提高患者術后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