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單丹
2021年天津市在糧食生產方面實現水稻機收率接近100%,良器、良法推動了全年糧食生產任務超額完成。天津秋糧生產面積、總產量均比2020年增加。2021年,天津共投入各類農業(yè)機械1.9萬臺,玉米機收率超過90%,水稻機收率接近100%。其中100萬畝小站稻在抗災基礎上實現100%使用機收,奪取了豐收,總產量預計達到60萬噸左右,比2020年增加10萬噸。
大企業(yè)給農機“加腦”,天津引入的智能農機,充分依靠科技完成收割。
地況、工況、產況,顆粒歸倉的信念,隨著智能農機上跳動的數據而不斷增強。針對2021年農田瀝澇嚴重,普通機具無法入地的情況,天津聯絡大型農機產銷企業(yè)、周邊省份農機管理部門,發(fā)布供求消息,聯系協調80臺履帶式收獲機,493臺輪式玉米收割機來津作業(yè)?!帮@示作業(yè)地塊情況,根據衛(wèi)星導航系統實現收割的精準化;實時顯示工況,根據田間情況調整設備作業(yè)角度、速度實現收割的精細化?!碧旖蚴修r業(yè)農村委農機管理處王全興介紹,這些大型智能收割機高效綠色。收割機能夠根據稻田情況,完成自動定位,調整各項參數適應田間濕度實現高質量收割和田間不漏割。
土專家給農機“換鞋”,下地干活不誤事。
2021年天津降雨量大,田間濕度較高,機收作業(yè)面臨難題。“在玉米收割期,田間濕度大導致傳統機械容易旋入無法正常工作。我們推行‘專家指導生產設計、合作社帶動推廣的方式,快速實現農機改造,對玉米進行了機械化搶收?!蓖跞d介紹,收糧季農機作業(yè)爭分奪秒,快速制定農機改造方案、迅速推廣。天津益民農機服務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竇華軍是農機“土專家”,他帶領合作社成員對社內農機的田間“下旋”制定改造方案?!案鼡Q了主動輪,改為三角履帶,針對不同機型選用不同滑道,以達到適應墑情最佳效果?!备]華軍針對濱海新區(qū)土地墑隋進行設計,25名合作社成員將社內60%的玉米收割機進行了改造,8天內完成全部改造并成功完成試收割。在天津市農業(yè)農村委指導下,在竇華軍等“土專家”推廣中,帶動示范很多農戶將自己手中的農機及時改造,確保搶收。
大學堂給農機手“加油”,良器配良法,面對面、手把手地指導農民落實關鍵措施。
天津按照農業(yè)農村部要求,提前組織全市農機手開展“機收減損”培訓和實戰(zhàn)演練,開展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等賽事,強化拖拉機障礙行車、場地移庫、機具維修、掛接農具等關鍵操作。通過技能比武提升了駕駛操作人員應對復雜作業(yè)環(huán)境的實操技能。目前社內所有農機手都能掌握收割時割刀角度精準,稻茬盡量低矮,確保稻穗全部吞進機腔。對倒伏的水稻經過專家指導能夠耐心作業(yè),進一步減少稻谷損失。
目前,天津全市機收小站稻進入尾聲,小站稻平均機收損失率遠低于國家標準,平均每畝可減少稻谷損失6.5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