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任晗婷
1.梧州學院,梧州 543002
2.韶關學院,韶關 512005
編織工藝作為古老的手工藝,在人類伊始就與日常生活發(fā)展有著深厚聯(lián)系,很早之前就已經被原始先民運用到首飾設計與加工當中??脊胖邪l(fā)現(xiàn)的串珠、貝殼飾品以及金屬鎧甲等,采用金屬編織的形式將物品的實用性與審美性完美結合,達到高度統(tǒng)一。中國傳統(tǒng)金屬編織的飾物文化淵遠流長,唐代的《新唐書·百官志》就有關于花絲工藝的記載。作為一種能夠體現(xiàn)金銀工藝獨特性的傳統(tǒng)工藝,其起源可追溯到商代,并將春秋時期的“金銀錯”工藝視為中國花絲工藝的最早萌芽[1]。而當代金屬編織則是在對傳統(tǒng)花絲及各類編織工藝研究的基礎上的進一步運用,突破時空界限,將多種材質的金屬絲作為首飾材料,對設計元素進行形態(tài)的重構與整合,將金屬絲造型多變的特點時尚化,并結合當代設計理念不斷創(chuàng)意出平面、立體的首飾飾品,其創(chuàng)作中對于編織紋理的選擇則更加趨向大膽,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首飾設計師在選擇編織紋理時追求編織的無序美[2]。金屬編織工藝與鑄造、鍛造、雕蠟、金屬起版、3D打印工藝區(qū)分明顯,為審美提供藝術支持和技術指導。
金屬細絲一直是理想的珠寶首飾材料,冷加工制作更為簡捷。編織設計創(chuàng)意需要強大的動手能力,以現(xiàn)代設計理念與傳統(tǒng)工藝結合來完成落實作品,因此,工藝技法在珠寶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極為重要?,F(xiàn)代藝術中常見的編織技法如:針織(Knitting)、鉤針編織(Crochet)、緶飾(Braiding)、經緯編織(Weaving)、平紋編織(Plain Weave),螺旋編織(Spiral weaving)、放射狀編織(Radial knitting)、草帽編織、竹纖維邊條編織與藤條家具編織網狀編織技法等被廣泛運用在首飾創(chuàng)作當中,形成美學共性的作品,例如圖1中編織項飾的抽象形態(tài)的審美共性。在Mary Lee Hu該件首飾作品中體現(xiàn)了抽象元素的細金藝術審美,中空二方連續(xù)的展開令金屬編織效果韻律感強烈,這種審美共性在服裝設計及面料、工業(yè)產品形態(tài)、建筑結構、舞臺美術等視覺中均有使用。
圖1 金屬編織項飾 Mary Lee Hu(美國)Fig.1 Braid metal collar Mary Lee Hu(America)
無論是珠寶首飾高級定制(High jewelry)還是時尚飾品(Fashion jewelry)以及藝術首飾(Art jewelry)、商務首飾(Business Jewelry )都能看到金屬編織首飾的作品。中央美院張凡教授是當代中國金屬編織的代表人物,她深潛到古代技藝的研習中,持續(xù)數(shù)年探索中國傳統(tǒng)細金工藝,將中國“宮廷工藝”的金屬編織打磨成了她的標志性語言,發(fā)展至一種時尚的狀態(tài):鑲嵌編織珠玉,或用細金絲與寶石纏繞、連綴、包裹,纏金流光,使古代金屬編織在當代理念上的創(chuàng)新作品柔軟而易于塑形,再綜合多種金屬編織工藝技法設計出大量的首飾作品。張凡教授在花絲工藝編織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現(xiàn)代設計語言,使金屬編織結構更加松弛隨意,從而賦予整個首飾更多的靈動性[4],如圖2,是在榮寶齋美術館展出的“悅飾心裁——張凡藝術首飾展”中的一件作品,體現(xiàn)了首飾的東方神韻,充分說明了藝術作品可以打破時間、空間、文化的隔膜,留存世間。通過藝術家的雕琢賦予了作品有機生命,展現(xiàn)金屬多樣柔情的一面,也體現(xiàn)了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圖2 金屬編織項飾 張凡Fig.2 Woven metal necklace Zhang Fan
目前在國內的藝術與商務首飾設計領域出現(xiàn)了大量以金屬編織為主題的首飾作品,將巴洛克珍珠以及異形切割、特殊琢型的寶石進行結合設計。除此之外,在藝術首飾編織領域還出現(xiàn)了藝術家情感和社會現(xiàn)象交織的藝術品,如新生代獨立設計師李雋的系列作品就呈現(xiàn)出了對金屬編織大型裝飾品的熱愛與追求,如圖3,將大型金屬裝飾跟生態(tài)形象結合,在城市生活中內觀心靈對精神回歸的向往,在忙碌的工作中尋找思考的內心世界。金屬編織成為國內首飾工藝普及與當代首飾高級工藝發(fā)展的需要,在該領域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中體現(xiàn)了當代的審美價值與公用。從為個人服務走入了為大眾服務,讓民眾共享有其裝飾功能,拓寬了當代品質生活的領域。
圖3 金屬編織藝術品[6] 李雋Fig.3 Metal woven artwork Li Juan
當代金屬編織作為首飾設計專業(yè)課程,在中國高校的首飾類教學中已有開設。對金屬編織首飾的技法及創(chuàng)意首飾的挖掘作為專業(yè)課程訓練引入到首飾的教學體系當中。筆者在金屬編織首飾設計教學實踐作品當中,在編織中對異形珍珠及特殊切工寶石自由鑲嵌,使首飾效果更為華麗,如圖4、圖5編織作品是在北京國際珠寶展以及東盟青年藝術家作品展中不斷探索與嘗試的結果。圖4為金屬編織立體香囊式樣的裝藏設計,在開合的喇叭口可以自由添加各類芳香珠。圖5以平面曼陀羅編織法對金屬絲進行首飾形態(tài)設計,與刻面寶石的結合是當代金屬編織的嵌入型試驗性作品。國內高校首飾專業(yè)金屬編織課程的開設,為我國首飾設計提供了前期的細金編織基礎學習及對傳統(tǒng)編織工藝的傳承與促進。
圖4 金屬編織首飾兩件套 肖堯Fig.4 Two sets of woven metal jewelry Xiao Yao
圖5 金屬編織項飾 肖堯Fig.5 Braided metal necklaces Xiao Yao
目前,國外首飾藝術家金屬編織作品相對豐富。如意大利金匠大師Giovanni Corvaja熱衷于將黃金絲編出極為精細的構造,呈現(xiàn)出的作品極富美感。其作品中展現(xiàn)了堅硬幾何外輪廓與自然靈動的空間混搭,在對稱平衡中體現(xiàn)生命的張力與變化。
美國首飾設計先驅者Arline Fisch運用貴金屬以及其他材質金屬絲編織出色彩豐富,結構復雜的首飾作品(圖6)。而藝術家、金匠和大學教育家Mary Lee Hu則以紡織技術制作復雜的編織線飾品聞名。正是這種精致的線和圖案的運用在纏繞編籃技法創(chuàng)作品中得以隨心所欲的縱橫穿梭。
圖6 金屬編織飾品[7] Arline Fisch (美國)Fig.6 Woven metal ornament Arline Fisch(USA)
瑞士設計師Anne-Catherine Lüke,用棒針、鉤針將貴金屬絲(金、銀等)通過特殊工藝制作出保留原有紋理并且色彩豐富的藝術作品。
英國女藝術家Michelle Mckinney將金屬絲細致的編織、雕刻和上色融合在一起,組成繁復典雅的作品。
南非當代首飾藝術家Gussie van der Merwe,她的作品是交織多種文化體驗的混合體。
韓國當代藝術家及首飾設計師Sowon Joo,通過金屬編織工藝將冷硬的金屬轉為首飾的華美纖弱,千絲萬縷凝結堅韌十足又縹緲玲瓏。
通過對比大量的國內外金屬編織作品可以大概總結出國內外首飾藝術家對金屬編織藝術品的創(chuàng)意設計與加工完成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共性與工藝個性特征,如表1。
表1 國內外金屬編織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braiding at home and abroad
金屬材料大體分為貴重金屬和非貴重金屬及特殊金屬。首飾金屬材料的則多選用金、銀、銅為主,其中以24K、22K、18K、14K金絲,純銀絲、925銀絲,銅絲(紫銅、黃銅、鍍金銅絲)這些常用金屬絲以及更多特殊種類的金屬絲品種。
金屬給人們的直觀印象堅硬、冰冷、銳利,然而在編織首飾的世界里,金屬已然褪去這樣的外衣,金屬絲讓首飾藝術的世界更加多元。金屬編織首飾在質感上突破堅硬與柔軟的界限,極細的金屬絲令作品呈現(xiàn)出布帛絲絹般的質感,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對現(xiàn)實生活的“顛倒”。金屬絲的粗細程度和編織方法也直接影響了其外觀效果。金屬編織首飾鏈接結構強化靈動自如的功能,將首飾的各個元素有序且又唯美地組織起來,連接創(chuàng)新更加豐富首飾的功能[8],提高了關注點與佩戴的體驗。
金屬編織首飾是植根于古老編織藝術的加工工藝與當代首飾設計理念的結合。當代金屬編織的美學設計理念為了時代需求,以前衛(wèi)觀念,對首飾個性、材料、裝飾美學的繼承與發(fā)揚作出了全新解讀。金屬編織因與其他金工技術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而被藝術家青睞。當代金屬編織首飾的設計理念是在秉承繼承創(chuàng)新基礎上,弘揚美美與共精神,找到符合時代的契合點,結合傳統(tǒng)編織首飾技法與當代首飾藝術的共同體。短暫瞬息的生命與近乎永恒的珠寶相比,珠寶首飾擁有接近永恒的時間,在傳承中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因而是一種對時間的定格,對美好的守護。變的是外觀,不變的是人類共同的審美需求,金屬編織首飾從觀念、材料、工藝、文化、社會等方面深入,以編織為媒介形成完整的個人主觀創(chuàng)作。研究傳統(tǒng)與當代的細金工藝精髓,開發(fā)具有高品位的現(xiàn)代首飾作品。隨著“首飾是否只是純粹服侍于服飾的飾物”這一質疑,藝術家和設計師一直不停在探討二者之間的分界。
3.2.1 金屬編織材料的可塑性
金屬絲材料因科技進步而可塑性不斷提高,在新技術參與下,金屬材料可做出不同程度的拉伸、彎曲或扭結等,且材料的應變性也非常好,從而以適應各種編織技法的硬度與韌性需要,可設計加工多種高表現(xiàn)力的首飾形態(tài)。編織型首飾跨越傳統(tǒng)金屬絲的限制,為當代造型提供多種選擇性。
金屬絲具有極強的手工操作性,有利于掌控作品的最終構成效果,可以將設計者的理念轉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也為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更多新視覺的首飾提供了可能性[9]。如:圖7中Mary Lee Hu將金屬絲的旋轉律動性與纖維嚴謹性置于一體,展示出當代造型的自由性,源于編織而不限于編織工藝,將造型藝術性推向更高的審美維度。
圖7 金屬編織飾品 Mary Lee Hu(美國)Fig.7 Woven metal ornament Mary Lee Hu(America)
3.2.2 自由形態(tài)線的組織和演繹
線條元素的使用是當代珠寶首飾設計的重要選擇之一,線元素以自由形態(tài)高頻出現(xiàn)在各類作品中,線條的抽象形態(tài)為首飾編織藝術提供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想象,這種無束縛的簡約構成是藝術審美的共同特點。在時間、空間的文化傳承背景下進行“線”的突破。在當代金屬編織首飾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線”探索和實踐,“線”與正負空間、軟材料與貴金屬、東方之意與西方之形的碰撞,由“線”開始到“線”的消失再到面與空間的界線融合;探索點、線、面不同空間的交叉區(qū)域。金屬“線”的編織傳承創(chuàng)作,依托首飾工藝語言將佩戴者和觀者的對話維度通過傳統(tǒng)文化不斷延伸。金屬編織首飾的不斷推進創(chuàng)新實現(xiàn)首飾藝術的活化應用。在傳統(tǒng)編織工藝、紋樣、背景文化下,借助新型工藝、科技、文創(chuàng)的市場活力對首飾視角的當代解讀,重構傳統(tǒng)編織藝術文化。編織技術和新時代的材料相結合,把古代工藝與現(xiàn)代審美融為一體,編織品因獨特的質感與美感穿過了歷史并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10]。如:圖8中,金屬編織項飾設計作品將線的美感整體以對稱變化呈現(xiàn),圖9利用漸變著色工藝上來增強首飾的感染力,素金絲的穿梭之間形成觸覺與視覺美的雙重感受。
圖8 金屬編織項飾 Mary Lee Hu(美國)Fig.8 Braid metal collar Mary Lee Hu(America)
圖9 金屬編織項飾 Mary Lee Hu(美國)Fig.9 Braid metal collar Mary Lee Hu(America)
當代金屬編織首飾著重細金工藝的技術革新,金屬編織的造型方式異??简炘O計師制作加工時候的耐心、記憶力和手指靈活性。編織概念的再現(xiàn)和抽離,更好地釋放創(chuàng)造力,促使編織工藝在現(xiàn)代首飾中的多樣化發(fā)展?,F(xiàn)代設計語境下人們的審美取向明顯更為注重內在精神意蘊與情感表達。對細金工藝這份傳統(tǒng)工藝,既需要珠寶領域的專家在不斷深化和研究,也需要更多屬于藝術類和設計類的專家來投入心力激活。首飾是人文精神與社會發(fā)展的窗口。隨著時代變遷,審美亙古不變,金銀首飾始終在審美愉悅中煥發(fā)光彩,形式語言當隨時代更新。正如國潮之下所呈現(xiàn)出中國工藝文創(chuàng)作品將浪漫主義精神與金工技法融合在首飾設計中,采金為絲進行首飾創(chuàng)作,在探索中不斷推進當代金屬編織藝術的發(fā)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