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寧 郎 琪 周福泉
(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雕塑藝術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不同時期被藝術家們演繹出各自的角色。我們熟知的有被收藏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由古希臘藝術家阿歷山德羅斯創(chuàng)作的古典美代表《米洛斯的維納斯》和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之一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肌肉飽滿富有生命力的《大衛(wèi)》等。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把寓意吉祥的麒麟、龍等瑞獸作為素材在石料、木料等材質上進行雕刻的習俗,近現代隨著新中國建立,一批代表著革命精神和地方特色的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例如1965 年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和民間藝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收租院》雕塑系列。
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時代文化的渲染下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風格迥異,在現代工業(yè)文明的催動下人們的審美和藝術理解更加多元化,不同風格、材質、內涵的作品百花齊放。
雕塑作品的主導者一直以來都是美術功底深厚的藝術家和匠人們。作為普通群眾,往往接觸到的大多是經過藝術加工后的成品,而對于創(chuàng)作過程和制作工藝則了解甚少。普通群眾通過對藝術品的鑒賞,在藝術認知和審美需求方面有了大幅提高,從而激發(fā)人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欲望,但受制于美術功底和基礎,普通群眾的發(fā)揮空間受限。而藝術自身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藝術家也不應是被懸置高堂被人仰望不可及的存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其文《科學與藝術》中提到“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是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這絕非是僅為追求一種用繪畫手段描繪科學特定領域的表面形式,而是追求在一個更深奧的意境中進行科學和藝術的對話”。李政道先生“科藝相通”的理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電影藝術,一個完全由科技帶動的藝術領域,足可見科技的發(fā)展對于藝術的巨大影響力。同理,在雕塑藝術領域,科技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數字雕塑作為新興的創(chuàng)作形式,打破了雕塑對于藝術家本身的限制,有很多便捷之處。例如作者可以在美術功底不足的前提通過掌握軟件技術來解決作品的不對稱問題,亦或是在創(chuàng)作成型之后通過軟件變換不同材質參考對比來選擇合適的材料。數字雕塑在降低雕塑藝術門檻的同時,增大了雕塑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空間。
如今可用于數字雕塑制作的軟件種類繁多,主流的有由Pixologic 公司研發(fā)的 Zbrush、Autodesk 公司的 3DMax 和Maya、MAXON Computer 公司研發(fā)軟件Cinema4D 等。不同的軟件在其使用功能上各具優(yōu)勢,但其推行的制作思路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建模、材質貼圖、燈光、攝像機、渲染等。其中Zbrush軟件更接近于雕塑的制作步驟,在結合數位板的使用后,增加了壓感在軟件中模擬雕塑時不同的力度,弊端是三維模型的面增多影響運行速度。
在攝影技術的現代化普及中,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性和技術普及性。從影像技術誕生之初的設備專業(yè)化和技術專業(yè)化要求,到如今手機攝像功能的普及,由于設備水平的升級,對于拍攝者的能力要求越來越低。三維制作軟件同樣經歷了技術的平民化過程,除了上面介紹的軟件,一些“傻瓜”軟件也被開發(fā)和使用,基礎建模操作越來越簡單,操作設備也不再局限于電腦平臺,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同樣可以實現三維建模操作。
此外,學習使用和操作“傻瓜”軟件的渠道也不僅局限于在傳統(tǒng)的校園學習方式,網絡資源可以為在線課程的學習提供平臺和技術支持。在如今飛速發(fā)展的互聯網時代下,已由傳統(tǒng)媒體轉化為自媒體,其中不乏通過在專業(yè)領域分享軟件制作技巧而取得關注的博主。
例如,短視頻應用平臺“抖音”上能夠通過關鍵字搜索找到三維軟件制作案例的相關視頻。相比較于通過書本進行學習,視頻教學案例更新速度更快并且實用性更高。但是,視頻教學也存在諸多弊端,例如,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具有跳躍性,大部分是博主按照個人喜好或者粉絲的要求選擇視頻內容。
對于初學者來說,通過視頻案例學習軟件操作需要一定的甄別能力。在具有一定的軟件操作基礎后,可以通過在線精品課程學習獲得延展性技能。例如周福全老師的《三維實體設計和3D 打印》,共36 課時,包含了利用3D Max 和Zbrush 等軟件進行產品設計并使用3D 打印技術將創(chuàng)意快速呈現的內容,易于表現陶瓷生活用品、建筑裝飾等,幫助學習者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動手能力。
無論是三維建模軟件的不斷升級,或是建模學習的渠道的多樣化,都在促使數字雕塑的基礎設施越發(fā)完善。當然這并不等于美術基礎不再重要,良好的美術基礎可以提高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思維,幫助作者在完成數字雕塑的過程中錦上添花。
以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學院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qū),占地1644 畝,建筑面積52 萬平方米。藝術設計系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依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設有《三維動畫設計》等三維軟件學習的課程。該課程主要使用Autodesk 3DMax 軟件,進行三維建模內容的講解。高職院校學生的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相較于美術學院的學生普遍薄弱,少有學生掌握雕塑技能。美術基礎的建立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但是通過軟件的輔助,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如圖1 所示,案例是一個模型的前視圖、側視圖和頂視圖,學生通過短時間的學習掌握了軟件的基礎操作之后很容易做到類似的模型設計。數字雕塑與真實雕塑一樣可以滿足學生多角度視覺的需求,在軟件中可以通過旋轉觀看各個角度的完整形態(tài)。如果對造型不滿意,區(qū)別于木雕做減法、金屬液體澆筑等,可在不受材質等限制的前提下完成修改。
圖1
數字雕塑還可以在完成模型造型之后,在材質選擇中提供參考。通過對材質球,反射、高光、漫反射等參數的修改,再將材質賦予模型,同樣的物體可以呈現出不同材質的狀態(tài)。完成渲染之后,直觀的查看不同材質呈現出的效果。
圖2
下圖3(a)是參考大理石材質制作的,圖3(b)是透明玻璃材質,圖3(c)是金屬材質。通過后期的圖片合成,使用Adobe Photoshop 等軟件可以把渲染出來的圖片合成到現實的景象之中,查看該雕塑放置在此處是否得當。當然,真實的制作過程中需要考慮材質的重量、風阻等問題,而在軟件操作中則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
圖3
除了利用軟件建模,還可以使用設備進行三維掃描,對錄入電腦的模型進行編輯,結合3D 打印課程,將學生的創(chuàng)意設計制作成具象化物品。
藝術家杜尚把《泉》搬到博物館的事件在整個藝術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件作品實際上是一個從商店買回來的陶瓷小便器,簽上杜尚的大名,并被冠以《泉》的名字。在2004 年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這件作品打敗了畢加索的兩部作品,成為了20 世紀最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這件現成品向大眾公開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到底什么是藝術品?藝術于生活的距離有多遠?現成品藝術是杜尚最重要的藝術概念,對之后的藝術家的影響深遠?,F成品之后,是不是也有虛擬品的一片天地呢?
而成為這些虛擬品的創(chuàng)造者,是不是門檻可以再低一些,帶給有想法和追求的人一個新的方向。在校園生活中,學生是人數占比最多的群體。美術基礎、材料和場地等限制,不應該成為學生創(chuàng)作的壁壘。作為老師,鼓勵學生去創(chuàng)造、表達自己的思想,數字雕塑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通過數字雕塑軟件的學習,以及數字雕塑作品的制作,幫助學生提升審美以及軟件操作能力,在學生走入社會后仍然能夠產生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