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儒
(江蘇省揚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江蘇 揚州 225200)
建筑是現(xiàn)實的、藝術的,也是制度的。所有經過人類設計的東西,都體現(xiàn)著人的思想,建筑也不例外。
材料是建筑的筋骨,一幢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氣質,進而影響到居住其中的人的氣質。特別在早先,人類建筑手段非常局限,材料技術也沒有像今天這么發(fā)達的時候。所以,傳統(tǒng)建筑的材料特質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浸潤深刻影響到了當?shù)鼐用竦乃季S方式和精神世界,無疑也體現(xiàn)在社會制度層面。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建筑善用木材,甚至可以直接用“大興土木”指代建筑的營造。木材相對石材等其他建筑材料,具有輕盈、柔軟的特點,在此影響下的法律制度也是輕柔的。人們認為法像一張輕盈的漁網(wǎng),“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法律制度也是富有彈性的,在條條框框的規(guī)范之下伴隨著各種各樣的例外,“八議”、“官當”、“親親得相首匿”等,充滿著人情味和執(zhí)法張力。
中國古代當然也不乏石質建筑,但是磚石材料主要用于修建陵墓和軍事要塞。石頭的比熱容比木頭小,夏天曬后容易發(fā)燙而冬天又聚不住暖氣,所以古人認為有“體溫”的木質建筑才更適合活人居住,而冰冷的石頭更適合聚集陰氣的墓穴,或者利用其堅固作防御之用。
木材也易損,防白蟻、防雷電、防燭火等,人們對建筑須要精心保養(yǎng),而目的僅在于延長建筑物的壽命,并不至于奢望“廣廈千萬間”永恒屹立不倒。一方面,建筑物凝聚了其居住者身上的太多象征意味,另一方面,木質建筑損毀易而保養(yǎng)費,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人們對其使用壽命的較低期待。所以在政權更迭的時候,下一個掌權者甚至會主動一把火燒了那些建筑,而不是為己所用。他們早已知道,人可以千秋萬代繁衍下去,權力卻不能千秋萬世握在手中。“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無論是項羽“燒火秦宮,三月不滅”,還是英法聯(lián)軍對圓明園的燒殺搶掠,都是縱火者在已經取得了戰(zhàn)爭勝利之后,對上一任權力遺存的清理。
西方建筑的傳統(tǒng)材料是石塊,例如雅典的帕提農神廟,以及之后被奉為經典的石質梁柱“兩種柱式”——愛奧尼亞和多立克,對石塊的精工細鑿開辟了古希臘的文明天地。區(qū)別于通透度較高的木材,石料砌筑的墻壁既本身厚重又難被穿透,其營造出的邊界感非常強。
事實上,包括萬里長城在內的許多軍事工事,都是用磚石建筑來劃標界限的。同時,限于屋頂?shù)闹亓?,石料建筑的開間不可能太大。空間的狹促使得居住其間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種承重感,向上的力量被“壓”住,左右的空間又有限,所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個體之間要保持安全距離的話,這個距離就需要被反復確認。人與人之間強調距離,不希望被過分干預,甚至充滿個人主義色彩。這些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因素促成(如商業(yè)文明的發(fā)達,民眾之間尊崇契約精神),但是誰又能說與其早期居影響下形成的傳統(tǒng)心理毫無關系呢?
石材硬度高,但是柔韌性不足。正如人們對于法制的明確性和執(zhí)行度要求比較高,因此制定出來的法律制度也常常界限分明,無論是遵循先例還是遵從條文,法即是法,人人必守、條條必守,竭力避免例外,顯得剛硬、刻板而無情。石材的堅硬勢必要求修筑工具比它硬度更高。于是對金屬材料的研制和使用技術發(fā)展也被推動。甚至出現(xiàn)了充滿神秘色彩的煉金術,雖然它后來發(fā)展得遠遠超出了金屬冶煉的研究范圍,但其中所蘊含的化學哲學思想成為了當代化學的雛形??茖W實驗的嚴謹態(tài)度進一步呼喚著社會秩序的嚴謹運行。
所謂“穩(wěn)如磐石”,石頭的堅定形象,也象征人們對法的堅定信仰,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是刻在了一段高2.25 米的黑色玄武巖石柱上,又稱“石柱法”。不朽的石頭建筑讓人們以為法律制度也是可以傳承不朽的,即使統(tǒng)治者變了,古老的制度仍在被遵循。瑞典早在15 世紀便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迄今為止沒有制定統(tǒng)一憲法典,其起主要作用的憲法性文件《政府組織法》制定于1809 年,歷經多次修改,甚至將國王由“國家的唯一統(tǒng)治者”逐漸改為了“禮儀性職務”也始終沒有廢除舊法另立新法。作為歐洲法律制度繼承人之一的美國,其在1787 年5 月簽訂的《美國聯(lián)邦憲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憲法,期間經歷了四年的南北內戰(zhàn)、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種民主平權運動,但始終沒有動搖1787 年憲法的地位,而是通過陸續(xù)形成的27 條憲法修正案予以維持至今。
以鋼筋玻璃為代表的現(xiàn)代建筑材料的應用,為建筑提供了更加多樣的選擇和創(chuàng)作可能性。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而存在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只會產生于古代,現(xiàn)代技術正以人定勝天的自信越來越擺脫地理環(huán)境的藩籬。不同地域間建筑的區(qū)分度越來越小,融合度越來越高,但在建筑的專業(yè)分工上卻越來越精細,一棟建筑的完成早已非一人之力或一撥人之力可以達到。不同功能類型的建筑之間甚至也可以存在著天壤之別。正如法律制度發(fā)展到今天——封建時代各地閉塞,制度的地方特色很強;而在開放、互聯(lián)的新時代,各地區(qū)融合加強,制度的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得到了伸張,法律法規(guī)不僅天然地趨同,而且也在人為地被接軌與互通。
鋼筋水泥的框架結構,使得整個建筑空間非常開放,內部具有豐富的變化性,并且能夠適應多種再組合;玻璃格擋的應用,在區(qū)分不同區(qū)域的同時又保持區(qū)域之間的連續(xù)性,凡此種種的設計理念和趨勢,正體現(xiàn)了公開、透明的精神。公開、透明的不僅是執(zhí)法和司法,也是在鼓勵人們參加到公共事務中來,參加到立法等法治實踐的全部環(huán)節(jié)。
從留傳至今的古建筑類型來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那些有名的、載入史冊的建筑通常都是規(guī)模宏大、引人注目的,比如皇宮、廟宇、教堂。雖然功能上有所區(qū)別,有的是專屬皇家貴族的私產,有的是宗教集會的公共場所,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讓人朝拜。體量龐大的建筑更易于營造莊嚴感和威懾力,沿著或寬闊或窄長的步道去面見建筑物的主人,敬畏之心隨著對建筑物本身的嘆服而上升。相比而言,民居建筑則卑微渺小,甚至“不值一提”。獨裁者希特勒曾經督造了他在柏林的新總統(tǒng)府,入口前的廣場是由潔白泛光的墻面圍成的空曠空間,衛(wèi)兵演練在龐大的背景上投下了巨大的影子,喊號聲和踏步聲充斥著整個廣場,當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哈查穿過廣場拾級而上去面見希特勒,又高又窄的總理府入口幾乎使他不能呼吸①。
《禮記》曰:“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雹谥袊糯Y法明確指出,帝王一級用多大的房屋、諸侯一級用多大的房屋、士大夫一級用多大的房屋,沒有品級的商人,即使再有錢也只能造“三間”的住宅。
如揚州個園建于清代,按照當時的法規(guī),正六品以下官員至平民只能居住“三間”大小的房屋,五品官以上方能住五至七間,而且對進深也有限制。個園園主黃志筠為鹽商大賈,雖然花錢捐官得了個正二品頂戴的頭銜,但因為沒有實職,亦不敢過分逾越,在建造起居室時采用了明三暗五的手法,外面看起來一扇大門加兩邊窗戶,是三間的造型,其實左右間內側各藏一室,總共五間。在這樣環(huán)境中生活的權力者們,其制定出來的法度也必然是等級森嚴的。
時至現(xiàn)代,制造大體量建筑的水平早已超出了古人的想象,高樓林立幾乎是城市繁榮的必備素質。但是大型建筑的主力軍,再也不可能是皇宮、廟宇或者教堂了,取而代之的是劇院、商業(yè)綜合體以及各種場館。為普羅大眾共享的服務型機構大張旗鼓起來,仿佛有一種重回希臘時代的返樸歸真。但是希臘的民主畢竟只是有限“公民”的民主,奴隸、婦女、外邦人等大量的居民被排除在了“公民”之外。
至于代表國家權力的辦事機構,則越來越傾向于隱藏在不顯眼的辦公樓群中。遠遠看去,政府大樓與周邊商業(yè)辦公樓或居民小區(qū)并無二致。權力機構從強調集權到退稱自己只是權力者的執(zhí)行人,在建筑處所上也表現(xiàn)低調和親民。
近年,日本建筑設計師隈巖吾還提出了《小建筑》的概念。小建筑,體量小、結構精巧、追求環(huán)保,它體現(xiàn)的權力狀態(tài)是限縮的,人類不僅在自身的社會管理中開始低調行事,而且在面對自然時也展現(xiàn)出了謙虛抑制,各種環(huán)保法規(guī)和公約隨著對地球的深入了解而被不斷提出。
綜上,建筑體量的變化,一是平民和公共權利在伸張,由此出現(xiàn)了很多公共的“大”建筑;二是神明和權力中心在限縮,淹沒于茫茫的“小”建筑之中。
我們熟悉的城市建設,往往是依水而建、依路而建——資源和交通曾是建筑布局的導向?,F(xiàn)代城市規(guī)劃似乎正脫離這種導向,城市建筑的布局受自然資源的制約越來越小,人們可以在一開始就把城市規(guī)劃成橫平豎直、環(huán)形放射,或者星形組合狀,大不了挖隧道、造大橋。
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球在人們眼中越來越透明,被揭開神秘面紗的世界中,人們交流空前頻繁,交通和通訊方式的高速發(fā)展早已將“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生產力和產業(yè)結構的變化,促使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現(xiàn)象相繼出現(xiàn)。流動人口和暫居人口大量產生,人口的集聚程度大幅度提高,特大城市不斷形成。脫離了鄉(xiāng)土傳統(tǒng)的中國城市居民似乎也開始偏好“人情冷漠”的契約法。因為個人所交往的“人情”,在社會運轉加速的今天,已不足以構成支撐其生活體系的安全網(wǎng)絡。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活動范圍局限,一生中來來去去的人群是相對固定的,利于建立“交情”。而現(xiàn)代社會,人群流動性大幅增強,有的甚至只打過一兩次交道就“相忘于江湖”了,根本來不及建立“交情”,更談不上利用“交情”建立生活網(wǎng)絡,暫且稱此為“無效交流”。而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交往人群數(shù)量增加的同時,與某單個人的交往頻次必然下降,加上“無效交流”的大量存在,構建人情法就像小蜘蛛在一個過大的空間里織網(wǎng),織了這頭掉了那頭。這時候,陌生人之間的契約法成了更安全、更有效的選擇。這也是我國這些年來法治建設大量吸收西方經驗的動力之一。
但是放眼“地球村”,城市存在的地理位置,仍然受到資源和交通的重要影響,那些出入港口、海上咽喉、轉機熱點城市,始終是繁華所在。法制調節(jié)要解決的問題本質沒有變,就是人們之間資源分配的問題。根據(jù)聯(lián)合國2018 年世界城市化展望③,其中規(guī)模級城市群增長率圖(如圖1、圖2、圖3 所示)將50 萬人口以上城市都用彩色標了出來,截至2018 年特大型城市的分布仍然集中在首都、港口等地區(qū)。且對比1970 至2030 的三張地圖,60 年間世界城市及人口分布情況,雖然發(fā)展速度有所不同,但是地理位置幾乎沒有變化。正因如此,“一帶一路”提出對中國城市發(fā)展所起的方向性帶動作用不容小覷,但也必將是一個長期而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過程。
圖1 規(guī)模級城市群人口增長率(1970-1990)
圖2 規(guī)模級城市群人口增長率(1990-2018)
圖3 規(guī)模級城市群人口增長率(2018-2030)
要完成一棟建筑,從設計到施工,從選址到封頂,無不取決于建設主體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投入情況。所以,對建筑的話語權體現(xiàn)的正是一個社會立法的話語權。
在皇權為尊的古代社會,建筑的話語權也集中在當權者手中,他們會找建筑設計師,但是最終的決定權仍然在于皇帝。遇到開明的皇帝,則會成全建筑師的個人構想,這一時期出了很多大家,比如帕拉迪奧、米開朗基羅等等,他們的建筑作品都非常有個人藝術風格。但是,不管是當權者還是被賦權的建筑師,這個時期的社會制度也處處是個人法的影子。
在遙遠的中世紀,建造教堂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是誰都可以參與,基本都是由僧侶工匠來完成。僧侶們把嚴格的宗教觀念注入教堂中,建造的如施派爾大教堂、沃爾姆斯大教堂之類的羅曼式教堂給人粗糙、凌厲、沉重、陰暗的感覺。而這一時期的社會制度,也是遵循教皇的嚴苛教條,宗教權力大于世俗的皇權。后來,市民文化改變了基督教,神的形象以充滿仁愛之光的圣母為代表,教堂也因此改變了在城市中的作用,成為人們樂于傾訴、祈求保護的所在。這一時期的教堂基本由世俗工匠建造,他們建造的哥特式主教堂往往明亮寬敞,給人明快輕松的感受。當然,不管是嚴厲耶穌還是仁愛圣母,這一時期的法制遵循的都是宗教法。
現(xiàn)代社會,職業(yè)建筑師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投資建設方在設定自己目標的同時,大部分也都會尊重設計師的設計建議。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當權者或者出資方由于對建筑科技的行業(yè)隔閡在干涉建筑事務上的言行勢必受到限制。而建筑師們雖然也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但是總體上增添了服務態(tài)度。況且受限于建筑師個人的研究側重點,在完成建筑這一系統(tǒng)工程的過程中,他也要請教其他專業(yè)人士。相互的謙讓和合作關系,折射了現(xiàn)代社會法制的謙抑性和自主性,民眾對法治建設的參與度空前高漲。
綜上,建筑不僅體現(xiàn)著當時當?shù)胤芍贫鹊慕嫚顟B(tài),還在一定程度上對法律制度的構建和運行起著反作用,法的精神早已悄悄隱匿在了建筑看似無意識的磚石梁柱間。因此,對建筑設計、城市規(guī)劃和地域關系的研究和引導,是一項值得重視的工作。
注釋:
①(英)迪耶·薩迪奇.權利與建筑[M].王曉剛,張秀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05):18-19.
②(宋)李誡.<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M].吳吉明(譯).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9(01):7.
③https://population.un.org/wup/,最后瀏覽日期2019 年12 月1 日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