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煤炭工業(yè)太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礦井提升機是礦山關鍵設備之一,主要用于煤、矸石提升及礦井設備運輸,是聯(lián)系井上下的重要運輸設備。傳統(tǒng)的礦井提升機由電機、減速機、聯(lián)軸器、纏繩滾筒、提升機主軸、制動裝置等系統(tǒng)組成[2],系統(tǒng)中傳動部件的效率決定了整機效率,導致在日常生產中,提升機存在傳動效率低、維護量大、可靠運行要求高、能耗高、投資大等問題。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為了確保提升效率時,提升速度和提升機配套電機功率相應提高。
作為周期性運動式輸送設備,設備選型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技術和經濟意義。隨著提升技術的不斷提高,對無減速機、聯(lián)軸器等傳動環(huán)節(jié)的永磁內裝式提升機正在進一步深入研究[3]。永磁內裝式提升機的原理是采用外轉子永磁同步電機,永久磁鐵裝于滾筒內壁作外轉子,內定子工作繞組線圈裝于提升機主軸。繞組通電產生的三相旋轉磁場與外轉子永久磁鐵相互作用產生轉矩,利用磁引力驅動外轉子同步旋轉。該類型提升機具有結構緊湊、系統(tǒng)運行穩(wěn)定、電機運行效率高等特點。目前永磁內裝式提升機系統(tǒng)多處于理論研究和裝備研發(fā)階段,對于設計階段的選型計算和工程應用效果研究相對較少。
針對正令煤業(yè)副斜井提升,設計采用永磁內裝式提升方案,通過對提升機的選型計算,論證永磁內裝式提升機節(jié)能的特點,對礦井輔助提升工程應用起到理論支撐作用。
正令煤業(yè)生產規(guī)模為0.9Mt/a,礦井布置有副斜井、主立井、進風立井、回風立井四個井筒。副斜井工業(yè)場地屬于黃土高原,地貌主要為侵蝕黃土。場地南高北低,最高點海拔+1032.4m,位于南部;最低點海拔+853.0m,位于東部,最大高差179.4m。本區(qū)抗震設防烈度Ⅶ度。副斜井井筒落底于7號煤層底板+590m標高,軌道大巷通過井底車場繞道與副斜井連接,形成輔助運輸系統(tǒng)。
設計副斜井提升采用單鉤串車,裝備永磁內裝式單繩纏繞式提升機,擔負礦井最重件(液壓支架)設備運輸及矸石提升任務。
經過現(xiàn)場勘察,并綜合礦井地形地貌和井巷系統(tǒng)部署,最終確定提升系統(tǒng)地面場地采用臺階式布置方式。該方式場地布置上、下兩個臺階,副斜井井口及井口房布置在下臺階,標高+983.00m左右;天輪架、提升機房、配電室布置在井口對面的上臺階,標高+990.30m左右。提升系統(tǒng)地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提升系統(tǒng)地面布置圖(m)
根據井筒運輸條件及通風要求,設計副斜井井筒凈寬4m,凈高3.5m,凈斷面12.2 m2;井口標高+983.345m,落底標高+590.000m,傾角23°,斜長1006.69m。井筒內鋪設30kg/m單軌,井筒左側設有臺階。擔負礦井最重件設備運輸及矸石提升任務,并作安全出口,井筒斷面如圖2所示。
圖2 副斜井斷面圖(mm)
井筒擔負礦井最重件設備運輸,最重件為液壓支架,設計采用ZF8000/17/33型支架,其外形尺寸為6883mm×1420mm×1700mm,平板車外形尺寸為3750mm×1500mm×450mm,高度方向距管路支撐梁底凈間距為500mm,寬度方向距井筒墻壁凈間距為1250mm,安全間隙滿足規(guī)程要求。
根據《煤礦井下輔助運輸設計規(guī)范》相關要求[8],提升機在運送大件時井筒最大傾角不宜超過25°;本次設計副斜井井筒坡度為23°,滿足要求。
井筒斜長1006.69m,傾角23°,井底車場長20m,天輪至井口水平距離70m;采用單鉤串車提升,井口為平車場布置;最重件30t(含平板車重),升降最重件采用特制平板車;提升矸石量41車/班,每鉤4輛1.0t礦車組列,礦車自重0.6t。
3.2.1 鋼絲繩的繩端荷載
根據《礦山固定設備選型使用手冊》,鋼絲繩的繩端荷載Md按下式計算:
Md=m(sinα+f1cosα)
(1)
式中,m表示提升重件重量(含平板車重),為30t;α表示井筒傾角23°;f1表示阻力系數(shù),取0.01。將參數(shù)代入式(1),計算得出Md=1.21×104kg。
3.2.2 鋼絲繩的單重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設計選用40ZBB 6V×34+FC 1770 ZS 962 648(GB 8918—2006)鋼絲繩,其技術參數(shù)如下:直徑d為40mm,單重Pk為6.48kg/m,公稱抗拉強度σB為1770MPa,全部鋼絲破斷拉力總和Qq為1132kN。
3.2.3 鋼絲繩的安全系數(shù)校驗
鋼絲繩的安全系數(shù)(m′)按下式檢驗:
將前述參數(shù)代入式(3),計算得出m′=7.12,大于規(guī)程要求的6.5,所選鋼絲繩滿足要求。
3.2.4 鋼絲繩最大靜張力
鋼絲繩最大靜張力Fjmax按下式計算:
將前述參數(shù)代入式(4),計算得出Fjmax=159.1kN。
3.2.5 提升機選定
根據上述參數(shù)設計選用JKN-3.5×2.5P永磁內裝式礦井提升機一套,技術參數(shù)如下:滾筒直徑DG為3500mm,滾筒寬度B為2500mm,最大靜張力Fj為170kN,最大提升速度Vmax為3.8m/s。
3.2.6 滾筒寬度校驗
3.2.7 電動機選型計算
電動機選型計算均按提最重件考慮。
1)電動機功率估算。電動機功率Ns按下式估算:
2)等效力計算。等效力Fd按下式計算:
3)最大提升速度計算。提升機最大提升速度(Vmax)按下式計算:
式中,n為所選電動機的額定轉速,取20.7r/min;i為減速比,取1。將參數(shù)代入式(8),計算得出Vmax=3.8m/s。
4)電動機容量校驗。電動機等效容量Ndx校驗按下式計算:
式中,K為電動機容量儲備系數(shù),取1.1。將參數(shù)代入式(9),計算得出Ndx=646.40kW<710kW,滿足要求。
5)電動機額定力計算。電動機額定力Fe按下式計算:
式中,P為電動機的額定功率,取710kW。將參數(shù)代入式(10),計算得出Fe=187.156kN。
6)電動機過載能力校驗。電動機過載能力λ′按下式校驗:
式中,F(xiàn)max為運動力學中最大運動力,見表2,取202.69kN。將參數(shù)代入式(11),計算得出λ′=1.083<0.95×2=1.9,滿足《煤礦提升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要求[7]。
3.3.1 提升系統(tǒng)圖
根據計算結果,最終確定提升系統(tǒng)如圖3所示。
圖3 提升系統(tǒng)示意圖(m)
3.3.2 提升系統(tǒng)的變位質量
提矸石和最重件時,提升系統(tǒng)變位質量分別按下式計算:
M1=Mj+Mt+Mp+MG
(12)
M2=Mj+Mt+Mp+MZ
(13)
提升系統(tǒng)變位質量見表1,將表中參數(shù)代入式(12)和式(13),計算得出M1=43237kg,M2=63669kg。
表1 提升系統(tǒng)變位質量
3.3.3 提升系統(tǒng)運動學計算
圖4 提升系統(tǒng)速度圖
提升系統(tǒng)速度如圖4所示,其中取提矸時的最大速度V0=3.46m/s,可得出提升矸石時θ=25s,Tq=725.52s。
3.3.4 提升系統(tǒng)動力學計算
提升系統(tǒng)動力學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運動力學計算結果 kN
3.3.5 安全制動力計算
下放大件時:FZmin=0.75∑M2+Fj
提升大件時:FZmax=Ac∑M2-Fj
式中,Ac為斜井提升的自然減速度,m/s2,Ac=(sinα+f1cosα)g,為 3.973;將參數(shù)代入式(14)、式(15),計算得出FZmin=206.851kN,F(xiàn)Zmax=93.856kN。
計算結果最大制動力小于最小制動力,在提升和下放時應采用不同的恒力矩進行制動,按照經驗選取1.1~2.7m/s2,提升大件時,選取安全制動減速度2.7 m/s2,下放大件時,取安全制動減速度1.1m/s2,最大制動力矩取900kN·m,能夠滿足要求
3.4.1 最大班作業(yè)時間
最大班作業(yè)時間t按下式計算:
式中,11表示大班提升次數(shù);Tq為提矸時一次循環(huán)使用時間,取725.52s。將參數(shù)代入式(14),計算得出t=2.21h。
3.4.2 提升系統(tǒng)年耗電計算
提升系統(tǒng)年耗電按提升矸石任務考慮。
1)等效力按下式計算:
2)電動機等效容量按下式計算:
式中,K為電動機容量儲備系數(shù),取1.1;η為電動機傳動效率,對于傳統(tǒng)提升機采用行星齒輪減速器時[7],取0.92,本次設計采用永磁內裝式提升機,取1。將參數(shù)代入式(16),計算得出Ndx=249.90kW。
3)提升系統(tǒng)年耗電按下式計算:
式中,ηD為電網效率,取0.9。將前述參數(shù)代入式(17),計算得出E=6.075×105kW·h。
若采用傳統(tǒng)提升機(假設所選電機功率相同且提升速度一致),根據表1、2中參數(shù)對提矸時的工況重新計算,得出結果見表3。
表3 計算結果對比
從上述分析得出,對于同一提升工況,在所選提升機型號、電機功率和提升速度相同的前提下,永磁內裝式提升機較傳統(tǒng)提升機具有以下特點:
1)提升系統(tǒng)電機等效容量降低約9%,更加節(jié)能、高效。
2)提升年耗電降低約9%,節(jié)能節(jié)電效果明顯。
3)提升系統(tǒng)的變位質量較小,很大程度節(jié)省了土建施工費用,施工周期明顯縮短。
4)提升系統(tǒng)各階段的受力較小,對電機過載能力要求降低。大大提高提升機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最終正令煤業(yè)副斜井提升采用了永磁內裝式單繩纏繞式提升機,于2019年8月安裝并調試完畢,至今系統(tǒng)運行穩(wěn)定,滿足礦井輔助提升要求。進一步證實了本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該副斜井輔助提升設計選型計算理論方法,在傳統(tǒng)提升機選型計算的基礎上,提出了永磁內裝式提升機的選型計算,具有運行節(jié)能、高效的特點。該方法后期可推廣應用到同類型礦井輔助提升設計選型計算中,具有一定的理論支撐和工程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