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孔圣人也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說:飲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無論哪個朝代,填飽肚子都是人們?yōu)橹畩^斗的頭等大事!話不多說,咱們今天就來談談古人餐桌上的那些事兒吧。
奢侈品稻米飯
在原始社會早期,人們還都是直接吃生肉、啃野果的。直到距今9000
年到8000年前,咱們的老祖先成功掌握了小米、水稻、小麥等谷物的種植方法后,才總算能喝上一口熱騰騰的粥了。由于當時的稻米產(chǎn)量普遍很低,所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普通的稻米飯對于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更別說熱乎乎、香噴噴的大饅頭了。
多花樣的面食
進入南朝末年,水稻的種植面積開始逐漸擴大,慢慢取代了粟和黍,成為廣大百姓首選的主食。緊接著,饅頭、大餅、面條、包子、餃子等各種花樣翻新的面食便迅速地被發(fā)明和流傳開來,不僅大大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還加速了中華飲食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各種食物之中,有不少都與歷史名人有關。
城墻下的救命糧
有小朋友肯定會說:“這個我知道!粽子是紀念屈原的!”
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我就不再敘述一遍了,接下來讓我給大家講其他關于食物的名人故事吧!
相傳在公元前514年,吳王之子夫差繼位后,聽信了讒言,降旨處斬功臣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對他的部下說:“我死后,若是國家有難,城中百姓沒了糧吃,你們就到城墻下挖地三尺,便可找到吃的。”
后來,越國起兵攻打吳國,吳國城里果真斷了糧。伍子胥的部下就帶領軍民在城墻下挖墻腳,竟挖出了許多用糯米壓制成的“磚塊”。原來,這是伍子胥未雨綢繆,早早備下的應急糧。靠著這些“米磚”,城中的軍民渡過了難關。在那之后,吳國百姓每逢過年,都會壓制類似“城磚”模樣的年糕,以此來紀念忠軍愛民的伍子胥將軍。而年糕就是這樣流傳開來的。
說完糕點,接下來讓我們說說肉食吧!
肉可是奢侈品
古往今來,人們對肉食總是特別偏愛,在很多史料中都有關于肉類菜肴的記載。比如一些先秦的文獻里就曾詳細記錄了各種“羹”(肉湯)類的做法,包括羊羹、兔羹、鱉羹、魚羹等。怎么樣,光是聽我說你是不是已經(jīng)腸胃蠕動了?
生長在如今這個年代,我們算是有福啦。要知道在古時候,吃肉可是件相當奢侈的事。普通的市井百姓也許有的一輩子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孟子有篇文章叫《寡人之于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 “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篇文章是孟子向梁惠王闡釋“仁政”含義的,其中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要梁惠王注重養(yǎng)殖業(yè),遵循物之本性,維護生態(tài)平衡,那樣,每個人在70歲的時候就都能吃上肉了。如此“理想”,
可見當時百姓都能吃上肉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也愛肉食
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對肉食的喜好與執(zhí)著也不輸孟子?!墩撜Z》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币馑际钦f孔子在齊國聽到了當時流行的古樂《韶》,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如此迷人的地步。
”這句話主要是表現(xiàn)《韶》樂之美,但是卻無意中向世人透露了孔圣人偏愛葷食。
吃肉一定要蘸醬?
孔圣人不僅對肉食偏愛有加,對于吃東西蘸醬更是執(zhí)著?!墩撜Z·鄉(xiāng)黨》中有這么一句話:“不得其醬不食?!边@就奇怪了,難道孔圣人這么多講究,沒醬蘸還不吃飯了?這話還真說對了,咱們的圣人就是如此任性。盡管他老人家當年在周游列國的時候,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的,時不時還會上演全武行,被人在荒郊野外團團圍住,斷糧七日什么的,但是,就算已經(jīng)餓得爬不起來了,孔圣人對美食的要求依舊不肯放低,堅持“吃肉一定要蘸醬”。
池鹽不能直接撒在肉上嗎?
聽到這里,肯定有人又忍不住又問了:“到底是什么醬啊,能讓圣人如此執(zhí)著?想要有味兒,直接在肉上撒把鹽不就結(jié)了?”實際上,這就涉及到當時的政治地理情況了。在北宋之前,中國的政治中心在長安和洛陽一帶。由于地理原因,百姓們?nèi)粘K玫拇蠖嗍钱a(chǎn)自山西運城鹽湖里的池鹽。池鹽不僅運輸費勁,還含有芒硝等雜質(zhì),味道比較苦。所以,為了避免這種苦味破壞食物的味道,同時也為了節(jié)約用鹽,當時的人們很少把鹽直接放在食物里,而是用鹽制作出各種各樣的
“醬”來進行調(diào)味。當然,這種“醬”不是咱們現(xiàn)在常用的醬油。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什么醬油啦,豆豉啦,面醬啦,都還沒有被發(fā)明出來呢。
醬到底是什么?
當時的“醬”只是個通稱,泛指各種醬類。其中也包括被稱為
“醢”(hǎi)的肉醬,和肉骨醬
“臡”(ní)。當時的王宮皇室甚至還設有專門制作肉醬的官吏,叫
“醢人”,足見古人對“醬”的重視。而這些“葷醬”的制法,大都是把肉或者是帶肉的軟骨剁碎,拌上鹽、生姜、桂皮等佐料,用酒攪勻,密封百日而成。你想想,那味道能不醇香濃郁,惹人垂涎嗎?
蔬菜也受人喜愛
之所以把蔬菜留到最后說,是因為很多小朋友像我一樣“談菜色變”,覺得蔬菜沒有肉好吃。其實在唐代以前,新鮮的蔬菜往往被用作主食分量不夠時的補充物,比如剁碎了混在谷物中,做成蔬菜飯,或者在魚、肉羹中作為佐料出現(xiàn)。到了宋代,素菜才開始以獨立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餐桌上。盡管如此,因為蔬菜本身口感欠佳,還是不如肉食受人待見。
愛吃醋芹的魏征
不過,有些歷史名人就偏不走尋常路,對蔬菜情有獨鐘,比如唐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魏征。魏征是唐代有名的諫臣之一,以剛直不阿、敢于面諫而聞名。他給唐太宗李世民提起意見來言辭尖銳,毫不留情面,有時讓李世民在百官面前都覺得下不來臺。
于是,李世民就在私底下打聽,
想知道這位平時剛直不阿的老臣有沒有什么愛好。有大臣說,魏征很愛吃醋拌芹菜,每次吃到這個菜就會喜形于色。李世民心下一動,隔天便召魏征進宮一起用膳,席間特意賜了三碗醋芹給魏征。
魏征頓時喜笑顏開,主菜沒吃幾口,就將三碗醋芹吃個精光,眉飛色舞的神情與平時在朝堂上不茍言笑的樣子判若兩人。李世民見狀笑道:“你說你沒有什么嗜好,不怕被別人抓住把柄,所以敢于直言進諫??晌医裉煊H眼看到你愛吃醋芹,這算不算是個把柄?。俊蔽赫髀劼牬搜?,頓時意識到自己失了儀態(tài),趕緊起身謝罪。從此,醋芹便出名了。
為薺菜作詩的陸游
薺菜是野菜中的上品,宋代大詩人陸游就喜好薺菜,為此他還特地寫過一首《食薺詩》:“小著鹽醯(xī)滋美味,微加姜桂發(fā)精神,風爐飲缽窮家話,妙絕何曾肯受人?!痹娙艘煌胨j菜配以佐料,吃起來也趣味盎然。
對蘆蒿念念不忘的蘇東坡
蘇東坡不僅是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一種食物的妙處,作為一方的父母官他自力更生,親自掌廚。蘇東坡非常愛吃春季里的野菜蘆蒿(又稱為蔞蒿)。1084年蘇東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職,他特地前往今天的南京品嘗蘆蒿,后來蘇大詩人多次路過南京時,只要有機會就去吃蘆蒿,他對這種香嫩鮮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萊極為贊賞,曾賦詩云:“初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碧K東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念念不忘蘆蒿,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