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質(zhì)樸的打工者,因受對方的平坐禮遇心懷感激,便少收工錢作為回報。
平坐,就是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人們之間事實上存在差異,但誰不比誰“命賤”,完全不必自慚形穢、自卑氣餒,應當仁不讓地求平等護自尊,遭遇歧視不忍氣吞聲。強勢者需少些傲慢與偏見,多點一視同仁,不愛富嫌貧,不親上疏下,不厚尊薄卑。其實,與弱者平起平坐絲毫無損強者形象,卻能贏得由衷的點贊。人們互相間多些尊重與平等相待,社會大家庭就會更和諧。
(讀2021年7月《平坐是一種情感》)
馮 俠(遼寧)
一個人向善還是向惡,離不開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這教育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一棵小苗,在良好教育的熏陶下,就會生根發(fā)芽,成材,當然也可能在不良教育的誘使下夭折;教育也可以使一個走入歧途的孩子迷途知返。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一個人可以學得仁愛善良、從容優(yōu)雅;相反在一個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一個人就可能變得頑劣不堪,朽木難雕。
人心這根弦太靈敏太脆弱,養(yǎng)護得好,就能彈奏出最美最動人的曲子;如果受到侵蝕,就可能嘈切不成調(diào),甚至弦斷琴毀。都說人心難測,其實我們何必要測呢。我們只需記?。杭核挥?,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想要別人對你好,首先你得對別人好。
(讀2021年7月《人心這根弦》)
宋振銳(山東)
表面上看“被困在智能時代的母親”,與兒女之間隔著一道“數(shù)字鴻溝”,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實質(zhì)上隔著的是彼此缺乏溝通的“代溝”。以前母親教兒女,現(xiàn)在兒女教母親;角色的轉(zhuǎn)換是從彼此溝通漸遠開始的,何況孩子長大了總有自己的“秘密”……母親“會打一手好算盤,輔導孩子們學習”——學習型母親為什么“就像自信心被摧毀的小學生”?因為“人老了就是沒用”是其根深蒂固的認知。兒女們教母親使用智能手機,要從教其改變生活理念開始,要用“請教”的口吻教,多用“國語”,少些網(wǎng)絡用語。有篇文章就曾寫過老年人沉迷網(wǎng)絡的事。這從反面說明,老年人不但能上網(wǎng),而且能上癮。當然,如果上癮就矯枉過正了。
(讀2021年7月《被困在智能時代的母親》)
曹 勇(安徽)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善心的人,心里通常擁有一片陽光;一些常懷私心雜念之人,內(nèi)心卻時常一團黑暗。朱成玉《人心這根弦》一文,寫得質(zhì)樸、淡然,普普通通的生活的故事,讓讀者內(nèi)心掀起陣陣漣漪。
其實,人心這根弦,蹦跳的是鮮活的音符,只要我們每個人常常拂拭弦上的浮塵,做到日行一善,我相信人人都能彈奏出最美的天籟之音,心中一定會是艷陽天。
(讀2021年7月《人心這根弦》)
李新國(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