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峰
(霍州煤電集團公司辛置煤礦,山西 霍州 031412)
山西焦煤公司霍州煤電集團辛置煤礦2-559工作面位于450 水平南五采區(qū),工作面標高為306~370 m,工作面北為2-534 工作面采空區(qū),東部為2-560 掘進工作面,南部為310 回風巷、310皮帶巷及310 軌道巷,西部為上跑蹄風井與工業(yè)廣場保安煤柱。工作面開采2#煤層,煤層厚度為3.35~4.41 m,平均厚度為3.75 m,平均傾角5°,煤層結構復雜,含兩層夾矸,煤層頂板巖層為泥巖和K8中細砂巖,底板巖層為泥巖和中砂巖,2#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
2-559 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綜合機械化采煤法進行回采,采高為:3.35~4.10 m,循環(huán)進度0.8 m。由于工作面煤層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且采用綜采回采期間工作面的粉塵含量較高,為優(yōu)化工作面的回采作業(yè)環(huán)境,在工作面回采前采用煤層注水降塵技術。
在煤層內進行注水作業(yè)時,動力水進入煤層后主要先在內部的裂隙和孔隙中進行滲透,當注水完畢后,水在煤體中會出現(xiàn)毛細運動和擴散運動,達到增大煤體內水分的目的。煤層注水降塵機理主要包括:①潤濕了煤層內的原生煤塵,使煤塵喪失飛揚能力;②有效的包裹了煤體的細小部分,降低浮游煤塵的產生;③改變了煤體的物理力學性質,降低煤體破碎成塵的可能性;④注水后的煤層,在工作面后續(xù)整個生產流程中具有連續(xù)防塵的作用。
在進行煤層注水作業(yè)時,注水壓力和注水濕潤運動狀態(tài)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動壓水會最先沿著鉆孔向煤壁四周的原生裂隙通道內流動,在水壓作用下煤體裂隙會進一步擴展發(fā)育,從而為水流進一步提供流通的通道;隨著注水作業(yè)的進行,煤層裂隙范圍區(qū)域的煤體會逐漸濕潤直至達到飽和狀態(tài)。在注水過程中,隨著水在煤體裂隙內的流動,壓力會逐漸損失,故在注水孔周圍的煤體表現(xiàn)為飽和吸水狀態(tài)。隨著距離注水鉆孔距離的增大,煤體的濕潤逐漸進入到非飽和區(qū)和非濕潤區(qū),煤體濕潤區(qū)的分布見圖1。
圖1 距離鉆孔中心變化煤體濕潤區(qū)的分布
(1)注水鉆孔布置方式
根據(jù)2-559 工作面的地質條件,結合工作面現(xiàn)場施工條件及注水降塵技術原理,設置工作面采用雙側布孔注水,即分別在運輸巷和回風巷內布置注水鉆孔。注水鉆孔布置在距離巷道底板1 m的位置處,鉆孔直徑為75 mm,長度為60 m;注水鉆孔布置的合理間距為能確保兩鉆孔濕潤范圍可相互覆蓋,根據(jù)眾多試驗研究及工程實踐結果可知[1-2],鉆孔濕潤半徑為5.3 m。為此,設置注水鉆孔的間距為10 m,施工鉆孔的傾角為-3°,工作面最佳注水區(qū)域為超前工作面25~40 m 的范圍,注水鉆孔布置形式見圖2。
圖2 煤層注水鉆孔布置形式
(2)注水工藝參數(shù)
①注水方式:為確保煤層注水的降塵效果,現(xiàn)采用靜壓注水與動壓注水相結合的施工工藝。其中,動壓注水采用脈動動壓工藝,在進行煤層注水施工中,通過設置好脈沖壓力,并合理調控注水過程,以此確保注水效果。
②單孔注水量:鉆孔的單孔注水量可通過下式進行計算:
式中:Q為單個鉆孔注水量,m3;B 為孔間距,m;L為鉆孔長度,m;M 為煤層厚度,m;r 為煤容量,T/m3;W1為注水后要求達到的水分,取4%;W2為煤層原有水分,1.03%;K 為考慮圍巖吸收水分、水的流失和注水不均勻系數(shù),一般取1.5~2.0。
Q 為單孔注水量,結合工作面的各項參數(shù),計算得出單孔注水量Q=219.57 m3。
③脈沖壓力及注水時間:脈沖動壓注水時,合理的注水壓力能夠實現(xiàn)煤層內部孔隙與裂隙的相互溝通?;诒姸嗬碚摲治龊同F(xiàn)場實測數(shù)據(jù)[3-4],綜合確定最大的脈沖注水壓力為7 MPa;另外考慮到本工作面采用脈沖動壓注水和靜壓注水相結合的方式,為確保兩種注水時間基本相等,設置先采用靜壓注水作業(yè)。靜壓注水作業(yè)的持續(xù)時間為4 h,在其結束后的2 h 內,再進行脈動動壓注水作業(yè)。當脈沖動壓注水時其終孔壓力達到最大壓力,且注水時間達到4 h 時,間隔2 h,繼續(xù)進行動壓注水,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至單孔注水量達到設計值,或煤壁出現(xiàn)“冒汗”現(xiàn)象時停止脈沖動壓注水作業(yè)。
④封孔工藝:本次注水鉆孔封孔采用水泥封孔,使用的材料主要為425#普通硅酸鹽水泥和膨脹劑,水泥砂漿的水泥:水=1:0.4,設置封孔長度為12 m,在封孔長度范圍內的兩端采用聚氨酯面紗形成封閉,為注入水泥漿提供保障,封孔方式見圖3。
圖3 封孔方式
(3)注水系統(tǒng)及施工方法
本次煤層注水鉆孔采用脈沖式動壓與靜壓相結合的混合注水方式。注水時采用三孔并聯(lián)注水。在進行鉆孔注水作業(yè)時,先將注水管路連接至靜壓水管上,靜壓注水作業(yè)結束后,開啟脈沖動壓注水泵,在脈沖注水時間達到后關閉脈沖注水泵,再間隔2 h后繼續(xù)進行靜壓注水作業(yè),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至鉆孔注不進水或者煤壁表面出現(xiàn)“出汗”現(xiàn)象時即可停止該鉆孔的注水作業(yè),并及時封堵孔口[5-6]。注水系統(tǒng)布置形式見圖4。
圖4 注水系統(tǒng)布置方式
為分析驗證2-559 工作面煤層注水降塵的效果,分別在煤層注水前后進行呼吸性粉塵和全塵濃度的測試作業(yè)。現(xiàn)場進行粉塵濃度測試時,布置4 個測點,測點分別布置在采煤機司機處、液壓支架移架處、工作面回風巷10~15 m 和采煤機下風側10 m 的位置處,測塵點布置位置見圖5。
圖5 測塵點布置位置
根據(jù)粉塵濃度測試結果,能夠得出工作面不同測點在煤層注水前后粉塵濃度的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煤層注水前后粉塵濃度對比
分析表1可知,煤層注水后,工作面不同區(qū)域的呼塵和全塵濃度均大幅下降。其中,四個測點中呼塵降塵率最大的為工作面回風巷10~15 m的范圍,該處降塵率可達58.1%;四個測點中全塵降塵率最大的為采煤機司機處,該處降塵率可達58.8%,其次為工作面回風巷10~15 m 處,該處全塵降塵率為58.7%。基于上述實測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煤層注水降塵技術實施后,工作面各區(qū)域呼塵降塵率均在53%以上,全塵降塵率均在56%以上,降塵效果顯著。
基于2-559 工作面的煤層賦存特征及開采條件,根據(jù)煤層注水降塵機理進行工作面煤層注水降塵方案的設計,確定工作面采用靜壓與動壓注水相結合的注水方式,從注水鉆孔布置、注水工藝參數(shù)、注水系統(tǒng)及施工方法三個方面具體進行設計,根據(jù)注水前后粉塵濃度測試可知,煤層注水方案實施后,降塵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