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涵
二十八年腥風血雨,七十二年漫漫征程。百年黨史,從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從堅韌小草到參天大樹,從一葉扁舟到巍巍巨輪,黨的發(fā)展歷程是一幅恢弘的歷史巨獻。
在中華大地這片熱土上,傳承著的不僅有艱苦創(chuàng)業(yè),更有那歷久彌堅的紅色記憶。從第一本《共產(chǎn)黨宣言》到第一面黨旗升起,從辛亥革命到建國偉業(yè),從中共一大代表到十四五規(guī)劃……諸多的歷史點滴是初心的見證。中華兒女在百年的歲月里,發(fā)出來自胸腔的共鳴:吾有所愛,其名華夏。
吾愛華夏之英雄。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如今,在中國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二樓展廳,一把已經(jīng)生銹的機關(guān)槍,將人們的記憶帶回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這是何昆軍長當年攻打老戶莊時使用過的機關(guān)槍。老戶莊是大地主張符秋的巢穴,1930年4月16日,何昆軍長率部攻打老戶莊。遠遠望去,那陰森森的碉堡,高高的圍墻戒備森嚴,一條三丈寬的河流橫在部隊前面。突然,敵人猛烈開火,何昆一把抓過手提式機槍,手一揮,高喊道:“老戶莊就是銅墻鐵壁,我們也要把它拿下,同志們,跟我沖??!”一時間,槍聲、號角聲、戰(zhàn)士們的喊殺聲震耳欲聾。敵人的火力異常猛烈,見形勢緊急,何昆踩上戰(zhàn)友張愛萍的肩膀,倚著草堆,用機槍猛掃敵人。戰(zhàn)斗中,他被子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英雄已逝,浩氣長存。
吾愛華夏之文化。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為我們中華兒女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我們在刀光劍影中看見帝王將相的以身許國,在詩詞歌賦中諦聽文人墨客的感物傷懷,在飯香酒醇中品味平民百姓的人情冷暖,或宏大壯麗,或精巧絕倫,或細小如塵,無不是文化在熏染、浸潤我們的心靈。誠然,我們?nèi)砸膽B(tài)平和、不卑不亢地認知自我,學習他人。一方面,我們借鑒海外成功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洛天依等年輕化又不乏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另一方面,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助力下,李子柒與“滇西小哥”等博主在跨文化傳播中也將美麗詩意的中國形象傳遍寰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吾愛華夏之擔當。疫情就是次大考,在這次大考中,中國站在了全球疫情防控最前沿,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guān)注,展現(xiàn)出擔當負責的大國形象。新冠肺炎給人類公共衛(wèi)生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尤其需要世界各國摒棄成見隔膜,盡快攜手合作。對此,中國不僅有來自于抗疫經(jīng)驗的深刻認知,而且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毫不回避自己在全球抗疫中的使命與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態(tài)度: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肩負大國擔當。
在不同時代,愛國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雖然每一代的人物面貌會各不相同,然而,“在時序的輪替中,始終不變的是奮斗者的身姿,在歷史坐標上,始終清晰的是奮斗者的步伐”。作為中國的當代青年,享受前輩們的努力成果,我們同時應當奮力接棒,滿懷丹心啟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