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zhàn)者,無智名,無勇功。
在兵圣孫武看來,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zhàn)功。
大唐第一名將李靖,就是這樣一位“善戰(zhàn)者”。
大業(yè)七年,隋煬帝楊廣因多次發(fā)動戰(zhàn)爭,勞民耗財,引發(fā)了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各路豪強聚集瓦崗,隋失其鹿。
其后6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占了隋都長安。李淵起兵前,李靖就有所察覺,遂偽裝成俘虜,意欲前往揚州告發(fā)其謀反。在被抓后臨刑前,李靖高聲大喊:“你想要起兵平定暴亂,怎能因為私仇殺掉有才能的人?”
李靖的膽識與勇氣獲得了李淵父子的賞識。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屬于他的時代開始了。
內平蕭銑輔公祏
隋末時,蕭銑趁亂割據(jù)在江陵一帶,領土廣大,擁兵40萬,自稱梁帝。
武德四年,李孝恭轉奏李靖制定的“平銑十策”,被李淵采納,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大造戰(zhàn)艦,訓練水軍。同年,大軍開拔,劍指江陵。
雖然李孝恭掛職統(tǒng)帥,但真正指揮戰(zhàn)爭的卻是李靖。唐軍大規(guī)模進攻時,正值秋汛,潮水泛漲,江流湍急。蕭銑認為峽路艱險,唐軍無法進犯,唐軍諸將也認為要等到水落再出擊。但李靖堅持認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現(xiàn)在大軍剛集結,蕭銑還不知道,如果趁著水漲抵達城下,攻其不備,必然手到擒來。李孝恭聽從李靖的主張,率戰(zhàn)艦2000余艘東下,果然乘虛連克荊門、宜都兩鎮(zhèn),直抵夷陵。
蕭銑急命文士弘率精兵數(shù)萬馳援,急于求成的李孝恭沒有聽取李靖的勸言,并令其守營,自己直面士氣正盛的文士弘,戰(zhàn)敗失利,向南撤退。眼見敵軍搶獲戰(zhàn)利軍陣大亂,李靖果斷揮師出擊,反敗為勝,殲敵萬人,獲舟船400余艘,乘勝追至百里洲,予敵軍以重創(chuàng)。
隨后李靖順江而下直搗黃龍,逼迫蕭銑出城投降,由此江陵平定。
一波既平,一波又起。武德六年,輔公柘乘杜伏威入朝之際,占據(jù)丹陽,起兵反叛,自稱帝,設國號為宋,李淵派李孝恭和李靖率軍討伐。為應對唐軍,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3萬水師駐守當徐,陳正道率2萬步騎駐守青林,從梁山用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同時,筑造建月城,綿延十余里,形成犄角之勢。
李靖精祏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盡管諸將都認為應該長驅直入,但他力排眾議,稱如果我軍直奔丹陽,則短時間內難以攻下,到時候前有輔公柘,后有馮惠亮,這樣就會腹背受敵。而如果進攻馮惠亮、陳正通,就可以出其不意,成敗在此一舉。
李靖運籌帷幄,判斷準確,很快地平定了輔公柘的反叛。李淵十分欣賞他的軍事才干,贊嘆說:“李靖是蕭銑、輔公柘的膏肓之疾。古代名將如韓信、白起、衛(wèi)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
外滅突厥吐谷渾
自唐立國以來,突厥就始終是懸在其頭上的利劍,李淵就曾向突厥上表稱臣,甚至還想通過遷都以避免被圍殲。李世民即位后,就已下定決心消滅東突厥,他通過拉攏反間等方式,逐步地分化了突厥的勢力。
貞觀三年,東突厥進擾河西,這并未給唐朝造成實質的損失,卻為李世民反擊突厥提供了出兵的借口。以將軍張公瑾上書為引,李世民經過周密的計劃,命李靖節(jié)度lO萬大軍,分6路反擊突厥。
貞觀四年,李靖率3千驍騎乘夜襲占襄城,頡利可汗未料到唐軍突至,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定有主力隨后,慌忙撤至磧口。同時,李靖又派間諜離間其部下,他的心腹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的皇后及其孫向唐投降。頡利見康蘇密降唐,不敢停留,繼續(xù)率部向陰山撤退,正落入了唐軍的陷阱中,遭受截擊。頡利大敗,派特使到長安向李世民謝罪請降,表示愿舉國內附,暗地里伺機東山再起。
頡利謝罪后,李世民派安修仁等人去突厥撫慰,并令李靖率兵接應。在李靖看來,突厥必定放松戒備,唐軍隨后去襲擊,勢必可以不戰(zhàn)而平寇。果然,頡利見唐使前來撫慰,以為安然無事,便未加戒備。在唐軍的突襲下,頡利大敗,乘馬西逃。此役突厥軍被殲萬余人,元氣大傷。不久,頡利被唐軍擒獲,東突厥的威脅煙消云散。
在之后對吐谷渾的戰(zhàn)爭中,63歲高齡的李靖更是“廉頗不老”,主動請命掛帥出征。在征討過程中,一些黨項、西羌部落擔心他們將被唐朝吞并,也加入了反抗唐朝的吐谷渾陣營。
面對敵方的聯(lián)合,李靖從容不迫。在經過完善的考慮后他決定冒險進行遠征,兵分兩路同時進軍。始料未及的吐谷渾被迅速擊潰,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倉皇出逃,其子慕容伏順率全國投降于唐軍,吐谷渾陣營如鳥獸散。最終,山窮水盡的伏允自縊而死,吐谷渾全境歸人大唐版圖。
名留凌煙列十哲
所謂“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李靖身為大唐第一名將,戰(zhàn)功卓著,為唐朝疆域的擴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卻沒有任何一戰(zhàn)得以廣為流傳,讓世人津津樂道。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無論任何情況下,李靖都能令敵人一觸即潰,并且完全殲滅對手,讓其毫無機會。
李靖的軍事思想在《衛(wèi)公兵法》和《李衛(wèi)公問對》中完全體現(xiàn)。在李靖看來,一場戰(zhàn)爭最關鍵的時段是在交戰(zhàn)以前,他提出“兵無備則不應卒”,認為軍隊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能應付突然的變故。正由于李靖善于在備戰(zhàn)之前就積累出優(yōu)勢,并能讓自己始終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才能所當者破,所擊者眼,內平叛亂,外滅強敵,立下傳奇功勛。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善戰(zhàn)者,是最適合管理企業(yè)的。管理者在做一些判斷和選擇時,要始終做好準備,不能讓公司陷入危險的境地。并且要善于在競爭開始之前就積累優(yōu)勢,使自己始終領先同行,戰(zhàn)勝于戰(zhàn)前,在危機生于毫末之前就有了充足的應對準備;而不是在危機爆發(fā)后才匆忙應對。而在決策與執(zhí)行時,要雷厲風行,例行果斷,不給對手留任何反擊余地。
另一方面,李靖擁有很精深的政治智慧。世人皆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歷史上像李靖這樣居功至偉卻又能得以善終者寥寥可數(shù)。李靖位高權重,在滅亡東突厥后,官拜宰相,獲封代國公;貞觀十一年因擊敗吐谷渾改封衛(wèi)國公,享盡尊榮。
東突厥被消滅后,御史大夫蕭璃嫉妒李靖的功績,向李世民進言,說李靖目無綱紀,縱兵劫掠,希望皇帝嚴懲。李世民聽信讒言,大加責讓,李靖卻毫不辯解。后來,唐太宗知道上了讒言的當,就對他說:“以前有人說你壞話,現(xiàn)在我明白自己上了當,請不要將這件事放在心里?!辈⑷蚊罹笧樯袝移蜕?。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修凌煙閣,繪二十四功臣圖像于其上,李靖名列其中。其后6年,李靖病逝,終年79歲。李靖死后被冊贈為司徒、并州都督,謚號“景武”,陪葬昭陵。唐肅宗時李靖配享武成王廟,與諸葛亮、孫武等人并列武廟十哲,享歲時祭祀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