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金玉 方一珺 黃惠娟 林婉婷(漳州市中醫(yī)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功能性腹痛,是兒科臨床診療過程中的常見病之一。該病患兒多以長時間腹部隱痛為主訴求診,除腹部彩超偶有提示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外,各項輔助檢查多未見明顯陽性結果,但是腹痛癥狀的反復發(fā)作,還是嚴重影響到患兒的日常生活,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大心理和經(jīng)濟負擔。在目前通用診療標準中,功能性腹痛歸屬于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Ⅳ標準中提出,該病發(fā)病機制主要是腦腸互動障礙所致,腹痛癥狀的產生與胃腸動力、內臟敏感性、黏膜及免疫功能、腸道菌群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異常變化息息相關[1-2]。目前在臨床上排除相應的器質性病變后,西醫(yī)多采用調節(jié)腸道菌群或者舒緩平滑肌緊張的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并主張針對性地對患兒進行社會心理干預[3]。通過上述治療后,患兒腹痛癥狀確實能得到緩解,但仍易復發(fā)。對此,筆者以小兒功能性腹痛中醫(yī)辨證屬乳食積滯證患兒為觀察對象,采用自擬腹脹湯結合刺四縫療法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并有效減少癥狀復發(fā),現(xiàn)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兒科就診且符合納入標準的功能性腹痛患兒共12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3~12周歲,平均(7.30±2.69)周歲。對照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3~12周歲,平均(7.34±2.27)周歲。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Ⅳ診斷標準擬定:(1)表現(xiàn)為腹部持續(xù)性疼痛;(2)與癥狀和進食、排便等生理行為無關;(3)伴隨日?;顒幽芰档停唬?)已排除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的其他胃腸道疾?。唬?)發(fā)病時間≥6個月[1-2]。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jù)“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兒科學》[4]中小兒乳食積滯型腹痛病擬定。癥見脘腹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噯腐吞酸,大便穢臭,舌苔厚膩。
1.3 納入標準 (1)患兒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2)符合西醫(yī)功能性腹痛診斷標準;(3)符合中醫(yī)小兒乳食積滯型腹痛病診斷標準。
1.4 排除標準 (1)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患兒;(2)不能配合治療患兒;(3)存在胃腸道外疾病或胃腸道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腹痛;(4)合并其它系統(tǒng)疾病患兒。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1)口服654-2片(杭州民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706),0.1~0.2 mg/kg/次,3次/d,腹痛癥狀消失后停藥;(2)口服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lián)活菌片(日本東亞藥品工業(yè)株式會社,生產批號:S20110044),1片/次,2~3次/d。共治療4周。
1.5.2 觀察組 (1)口服自擬腹脹湯。方藥組成:太子參、大腹皮、枳殼、山楂各5 g,麥芽10 g,茯苓8 g,鉤藤6 g,馬蹄香、甘草各3 g。對癥加減:大便偏干結,改枳殼為枳實6 g;腹脹癥狀明顯,酌加木香、延胡索、檳榔各6 g;納差癥狀明顯,酌加谷芽10 g。為方便患兒服用中藥,采用本院全成分顆粒制劑沖服(1劑等分為2袋),6周歲以下患兒,1袋/d,6~12周歲患兒,1劑/d,分早晚溫服。(2)刺四縫:1次/周。共治療4周。
1.6 觀察指標 以患兒臨床癥狀是否改善為主要觀察指標,結合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及臨床診療經(jīng)驗擬定癥狀評分標準,在治療前后對腹痛、食欲減退、大便異常的癥狀程度進行評分,其中0=無、1=輕、2=中、3=重[5-6],見表2。治療期間,若患兒癥狀完全消失,則停止藥物干預,納入治療有效范圍。所有患兒治療完成后4周,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兒癥狀復發(fā)情況,若癥狀再次出現(xiàn),記為復發(fā),若癥狀完全消失記為未復發(fā)。復發(fā)率=復發(fā)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療效評價標準[7]患兒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部分癥狀消失或癥狀改善為有效,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Wilcoxon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1.67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60) 例(%)
2.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腹痛、食欲減退、大便異常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上述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更顯著(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n=60) 分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n=60)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ΔP<0.05。
大便異常程度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1.97±0.76 1.33±0.75 1.55±0.75治療后 0.12±0.42*Δ 0.15±0.36*Δ 0.23±0.46*Δ對照組 治療前 1.98±0.62 1.23±0.74 1.37±0.92治療后 0.33±0.54* 0.35±0.52* 0.47±0.60*組別 時間 腹痛程度評分食欲減退程度評分
2.3 兩組癥狀復發(fā)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結束后4周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復發(fā)情況,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67 %,對照組復發(fā)率為40.0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復發(fā)情況比較(n=60)
中醫(yī)認為,小兒五臟六腑皆處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壯”[8],常呈現(xiàn)出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狀態(tài)。當邪氣內侵,患兒就容易從“肝有余脾不足”轉化到“肝旺脾虛”的病理狀態(tài)。此時,木旺則克土,若不及時“伐木”,土就會更加虛弱,患兒就更容易因脾虛食積而引發(fā)乳食積滯型功能性腹痛,出現(xiàn)各種胃腸道癥狀。因此,對該病的治療,如果不從整體觀念入手,只從脾胃論治,也許癥狀可以暫時緩解,但是久而久之,肝氣時刻壓制著脾氣,稍有不慎,腹痛就會再次卷土重來。故筆者認為從調和肝脾的角度來治療腹痛?。ㄈ槭撤e滯證),不失為一個可行的切入點。
本研究采用自擬方腹脹湯。方中以太子參益氣健脾,茯苓利水滲濕,共奏健脾之功,以調脾之先天不足;大腹皮下氣寬中,枳殼行滯消積,兩藥相合,使氣機得以暢通,疼痛得以緩解;山楂健胃消食,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在消食導滯的同時,加入馬蹄香溫中散寒、理氣鎮(zhèn)痛[9],鉤藤清熱平肝,以瀉肝經(jīng)之熱;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消食導滯、疏肝健脾之功效。
構成本方的藥味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已經(jīng)較為全面,有效性均得以證實。其中太子參所含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炎癥修復及調節(jié)腸道黏膜免疫損傷的作用[10]。茯苓水浸劑對家兔腸肌存在著直接松弛作用[11]。大腹皮具備抗炎和促進消化功能的作用[12]。枳殼、山楂對胃腸道平滑肌均起著雙向調節(jié)作用[13-14],從而緩解腹痛癥狀。另外,山楂還可以促進消化酶的分泌,從而改善消化不良癥狀[14]。麥芽也具有一定的抗炎、松弛平滑肌、助消化作用[15]。鉤藤更是明確具有消炎鎮(zhèn)痛作用[16]。馬蹄香也有一定的抗炎抑菌作用[17]。綜合以上藥物的藥理作用為緩解消化道痙攣、調節(jié)腸道菌群和消炎作用,在藥物作用機制上與對照組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本研究還采用刺四縫的方式進行輔助治療。在普遍認知中,四縫穴多用于治療小兒疳積,但是四縫穴與肝、小腸以及三焦也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18]。挑刺四縫穴除了可以調理脾胃氣機外,《針灸大成·九針圖》有云“四縫四穴……三棱針出血”“鋒針……今之所謂三棱針是也”[19]。杜思敬在《針經(jīng)摘英集》中指出“鋒針……瀉熱出血發(fā)泄痼病宜此”[19]。因此,刺四縫也是通過放血,來達到清瀉肝之有余的目的,從而減輕肝對脾的壓制,使脾胃得以順利運化水谷精微,從而實現(xiàn)“通則不痛”。
綜上所述,腹脹湯配合刺四縫療法治療小兒功能性腹痛效果顯著,能明顯減輕臨床癥狀,改善患兒胃腸功能,并能減少復發(fā)率,值得臨床推廣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