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
吼聲如雷——藍鯨
藍鯨是地球上已知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可達180噸甚至200噸,相當(dāng)于三節(jié)火車皮的長度和載重。這么大的塊頭,它的聲帶功能和肺活量可想而知。據(jù)測量,藍鯨的叫聲高達188分貝,可以在海中傳播到800千米之外。這么大的聲音能把人的耳朵震聾。
然而,藍鯨的叫聲是人類聽不見的次聲波,所以,生活在海邊的人,不會被如雷的吼聲所驚擾。
次聲波能繞過障礙物,能量衰減少,能傳播很遠。這樣,藍鯨可以用叫聲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同類聯(lián)絡(luò)。藍鯨“說話”時,會調(diào)整各自的聲波頻率,避免發(fā)出的信號相混淆。
近年來,藍鯨叫聲的頻率正在降低,原因是人類過量捕撈,降低了它們的種群數(shù)量。為數(shù)不多的藍鯨常常聚在一起生活,無需“大喊大叫”。
大嗓門之王——吼猴
顧名思義,吼猴是以大聲吼叫而著稱,被人們譽為“大嗓門之王”。吼猴生活在南美叢林中,一旦叫起來,讓樹上樹下所有動物都恨不得塞住耳朵。因此,在吼猴活動之地,很少能看見愛睡懶覺的棕熊和野豬等動物。它們遠離吼猴,才能睡得踏實。
吼猴的叫聲相當(dāng)于一臺大卡車全速行駛的轟隆聲,5千米之外也能聽見,是陸地上當(dāng)之無愧的吼叫冠軍。
吼猴嗓門大的秘密,全在于它與眾不同的喉嚨。它的喉部有一片“U”形的大舌骨,不與任何骨骼相連。當(dāng)聲帶隨著呼氣產(chǎn)生振動時,這塊近乎懸空的舌骨與喉腔組合成一種特別的回聲器,產(chǎn)生共振,從而加大音量。
吼猴是群居動物,同一家族成員,常常在夜晚或日出時,齊聲吼叫,聲音響徹四方,最容易暴露自己。目前,人們對吼猴的吼叫用意還不清楚,只能猜想:它們在激動時,用叫聲來平緩情緒,或是像公雞啼鳴那樣報告時辰,或是向外界刷自己的存在感。
自制“音箱”——螻蛄
在農(nóng)田里鉆來鉆去的螻蛄,嗓門不算最大,可叫聲達90分貝,如同一臺大功率割草機。農(nóng)民朋友聽到這種害蟲鳴叫,就覺得禾苗好像被鐮刀割得嚓嚓直響,十分心疼。其實,螻蛄在啃食莊稼時幾乎沒有聲音。
螻蛄聲大的原因,在于它會自制“音箱”,有效放大叫聲。它呼叫同伴時,先用兩只強有力的前肢在地上挖一個喇叭狀的小坑,然后鉆在里邊鳴叫。這種“喇叭”相當(dāng)于一個音箱,能增加30%響度,大幅提高音量,人在600米外也能聽到。
螻蛄的擴音手法高明,但叫聲給人帶來的不是什么好消息。因為它們發(fā)出聲音是為了讓異性聽到后前來交配,所以,聲音越大,它們得到交配的機會就越大。而螻蛄對農(nóng)作物危害極大,它們挖吃新播的種子,咬壞農(nóng)作物的根苗。對此,我們可在田間播放雌蟲發(fā)情時的叫聲,把那些糟蹋禾苗的雄蟲誘騙過來,一網(wǎng)打盡;或播放雄蟲的叫聲,將損害莊稼的雌蟲誘殺掉,讓它們斷子絕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