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梅
在《赤壁賦》中,作者蘇軾從個體角度和宇宙角度來看待悲喜,其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所差異。站在個人角度來說,個體會由于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渺小、無奈、孤寂,但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世界是生生不息,延續(xù)不斷的,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其參與宇宙的各種活動,在宇宙演變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這又是值得歡喜的,從某種意義來說,人也是永恒的,因此就沒有必要傷春悲秋?!冻啾谫x》中蘇軾與客的對話實質是作者內心的矛盾斗爭,客象征著悲觀的一面,主象征著蘇軾豁達的一面。對話的過程就盡顯了蘇軾的悲喜觀。最終,蘇軾選擇坦然面對客觀事實,內心的樂觀也戰(zhàn)勝了悲觀的情緒,其價值觀也變得非常深遠、豁達,充滿意義。
千古名篇《赤壁賦》創(chuàng)作于烏臺詩案發(fā)生以后,作者被貶以后到黃山游玩,途中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篇曠世游記。黃州赤壁并不是三國時期赤壁大戰(zhàn)中的赤壁。作者當時覺得黃州赤壁的景色跟自己的心境非常吻合,因此借景抒情,借題發(fā)揮,從而抒發(fā)自身被貶后的無奈和心酸,進而上升到對宇宙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其情感變化也由樂至悲再至喜。在《赤壁賦》中,蘇軾起初與客人飲酒吟詩,心情較為愉悅。隨后,蘇軾想到自己被貶的經(jīng)歷,內心頓覺凄涼,舉杯消愁愁更愁。最后,蘇軾從自然宇宙中悟出了不計較個人得失,樂觀面對人生的真理,心境變得十分豁達、愉悅。
一、《赤壁賦》中蘇軾的喜
因事而喜?!冻啾谫x》的游樂場景是農(nóng)歷七月十六滿月的夜晚,蘇軾跟友人劃著小船進入赤壁,去擁抱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接受大自然的洗滌。清風徐徐、月亮高懸、滿江月色、秀美高山、銀色水流,各種美景組成一幅寧靜、和諧、唯美的山水畫,各種自然美景盡收蘇軾眼底。蘇軾跟友人一邊飲酒,一邊歌唱,對酒當歌,好不快意。兩人雅興大發(fā),乘坐扁舟一葉,盡情游蕩在浩瀚無涯的江面,猶如游走在縹緲的太空,恍惚之間如羽化的神仙一般,遠離了塵世的嘈雜與喧囂,超然獨立。作者攜手友人,于月圓之夜,乘風賞月,順流賞景,“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本身就是一件雅興之事,是一件美好的事。蘇軾自然因這件雅事而感到快樂、愉悅。
因景而喜。晚風徐徐吹拂,江面光滑如鏡,波瀾不驚。明月悄悄地爬上天空,如耀世明珠一般高懸天際,清幽的霜華灑落大地,皎潔的光芒籠罩四周,似有若無,如夢似幻的白色霧氣緩緩從江面升起,宛如瑤池仙境一般。山水共長天一色,薄霧如九天仙氣,讓世界變得若隱若現(xiàn),若有似無,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這樣唯美夢幻的景色讓蘇軾感覺自己要羽化成仙一般,心中的愁緒也在此刻瞬間消失,只剩下對這自然美景、神仙景色的滿心喜愛。
因情而喜。據(jù)史書記載,蘇軾此次游行,除了有兩個幫忙劃船的伙計以外,他的至交好友黃庭堅跟佛印以及道士楊世昌也在船上。他這幾個朋友都是風流人士,都是文采斐然,精通洞簫琴韻之人。與這樣的知己好友同行游樂,蘇軾內心的情感自然會感到開心、輕松、快樂。
因理而喜。大自然的美景,大自然的包容,大自然的奇妙能夠撫慰人受傷的心靈。蘇軾從物我一體的角度來觀察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思考宇宙的永恒跟奧妙,在這山水之間悟出了變與不變、取與不取的真理。水逝去而恒流,月盈虧而永生,人的生命有限,但人的意志與痕跡長存。蘇軾因悟出這世間真理而感到歡喜,其思維也變得更加客觀理性,能夠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貶謫一事,進而從愁緒中解脫出來,從美景中解放出來,情感也升到了自然宇宙的高度。
二、《赤壁賦》中蘇軾的悲
蘇軾之所以悲從中來,既是因為不能釋懷自己被貶謫一事,也是由于在思考自然、感悟宇宙的過程中,感覺到了人的無力與渺小。蘇軾對比古今的歷史,發(fā)現(xiàn)無論多么強大、出色的英雄在時間面前,都會消亡,都會慢慢被遺忘,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蘇軾對比人與自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就像浮游一樣渺小,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坎坷的,而自然卻是永恒的無窮盡的。自己“擇飛仙、抱明月”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終究是黃粱一夢,是“不可驟得”的,這樣的矛盾令蘇軾感到十分悲痛與無奈,內心充滿矛盾,悲痛糾結。
三、《赤壁賦》中蘇軾的悲喜觀
深度分析《赤壁賦》中作者的悲,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借客人的“悲”來抒發(fā)人生苦短,人力渺小的感嘆,其實質是因為蘇軾此刻有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的思想觀。蘇軾將人放在自然的對立面,不切實際地奢求永恒長存,追求一些虛無縹緲的事物。他將人比作浮游跟粟米,將自己類比成沒有什么成就的漁夫樵夫,因此他否定自己的價值,徒勞羨慕永恒的宇宙和長流的江水。他的內心已經(jīng)被愁緒所縈繞,他的眼睛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沉浸在人力有時窮的認知中,認為人不過是自然界微不足道的沙粒,并無太大價值。這樣的蘇軾自然悟不到人生的意義,悟不到宇宙的真理。這是蘇軾內心的負面情緒,也是其消極處世觀的真實寫照。蘇軾之所以會這樣思考,跟他近期被貶,內心壓抑是存在很大關系的。但其后,蘇軾在友人的陪伴跟大自然的慰藉下,他的觀察角度、思維方式瞬間反轉,內心也生出了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感悟。他立刻以積極的人生觀來看待自然,認為大自然也是瞬息萬變的,人跟大自然不是對立的,人恰恰是構成大自然的重要組成要素,兩者有很多相通之處。人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就像變圓、變缺、變大、變亮的月一樣,雖然只是月亮的一部分,構不成完整的月亮,但是失去了這一部分,月亮就會缺失魅力,喪失光彩。因此,人有自己的價值跟使命,不需要羨慕宇宙的浩渺和永恒。如果自己能夠樂觀處世,豁達面對得失,不取名利權益,而取自然萬物,就可以不被功名所累,活得逍遙自在,獲得快意人生。
《赤壁賦》的悲喜觀實質是作者內心進行自我斗爭,且由樂觀處世態(tài)度戰(zhàn)勝悲觀處世態(tài)度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都有積極、消極的時候,都有傷心、開心的時候,情緒不同、心境不同,獲得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因此蘇軾的悲喜觀恰恰體現(xiàn)了人的矛盾性,彰顯了人的本性和理性。但他的悲喜觀告訴我們,消極其實很正常,但我們不能放任消極情緒肆意蔓延,隨意發(fā)展,而應該在面對消極時,換一種人生態(tài)度、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觀察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必執(zhí)著于得失、取舍,不必糾結于跟他人比較,真實面對自我,看淡名利得失,做到問心無愧即可。
《赤壁賦》是一篇蘇軾對話自我、追求本心的文章。從作者探討人生悲喜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那種孜孜以求的精神。從《赤壁賦》的悲喜觀中,我們需要明白,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不是矛盾對立的,我們應該用積極、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來過好自己的一生,正確地看待得失,正確地認清自我,了解自身的追求和能力,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而不是追求名利欲望,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赤壁賦》是一篇觀點新穎、思想豐富、價值觀積極的經(jīng)典作品,我們應該透徹地對其解析,在欣賞作者才華的同時,體悟作者那種寬闊、豁達、大氣的心胸,這有助于我們自身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城陽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