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開燕,楊 玲,吳姣姣,蔣明星,韓秀林,魯 濤
(云南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格爾德霉素(geldanamycin,GM)是由放線菌產生的苯醌安莎類抗生素,因其具有極強的抗腫瘤活性,自發(fā)現(xiàn)以來就引起了研究者廣泛關注,是有很好開發(fā)應用前景的藥物.GM 的作用靶點是Hsp90,其能夠特異性地抑制Hsp90 氨基端ATP 酶活性[1-2],多種腫瘤相關蛋白皆需依賴Hsp90 ATP 酶來行使其功能.Hsp90 ATP 酶活性受到抑制導致該類蛋白降解,最終引起腫瘤細胞死亡[3-5].但是,此類化合物有肝毒性較強、水溶性差等缺點,阻礙了臨床的開發(fā)應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徑,以期對其進行基因改造或尋找其類似物[6-7].對GM 及其類似物生物合成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對此類化合物的進一步研發(fā).
關于GM 的生物合成途徑已經有了一些研究[8-12],這些研究表明LuxR 家族調控子GdmRⅠ和GdmRⅡ及TetR 家族調控子GdmRⅢ在格爾德霉素的生物合成中都起到正調控作用.我們克隆并測序了自溶鏈霉菌(Streptomyces autolyticus)CGMCC 0516 中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13-14],并證明了其中GdmRⅠ、GdmRⅡ及GdmRⅢ同樣在格爾德霉素的生物合成中都起到正調控作用[15].但是,此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一些調控細節(jié)尚未完全解析.
在自溶鏈霉菌GM 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存在一個功能未知的基因orf17.該基因編碼的蛋白屬于MarR(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regulator)多重耐藥調控蛋白.MarR 蛋白家族是原核生物的一個多效性轉錄調控子,通過與靶標DNA 結合從而阻遏轉錄[16],參與細菌多種生命進程的調控,如抗藥性和毒力因子相關基因的表達調控等,在致病菌適應外界壓力的過程中也起到關鍵作用[17-19].在本工作中,我們對自溶鏈霉菌中Orf17 的功能進行了研究,成功構建了orf17突變株,并對突變株不同階段的發(fā)酵產物進行了HPLC 分析;同時,采用RT-PCR對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在orf17突變株中的表達進行了分析;此外,分離純化了突變株中產量提高的3 個化合物,并對其進行了結構鑒定.研究結果初步表明Orf17 正調控自溶鏈霉菌中格爾德霉素的生物合成,可能負調控自溶鏈霉菌中洋橄欖 葉素的生物合成.
1.1 菌株、質粒和培養(yǎng)條件所用的菌株及質粒見表1.質粒pHY773 和pSA267 分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與生態(tài)研究所覃重軍老師和云南大學尹敏老師惠贈.鏈霉菌產孢使用ISP4(BD Difco,USA)培養(yǎng)基,于28 ℃平板培養(yǎng);種子液培養(yǎng)基為TSB(BD Difco,USA)培養(yǎng)基,在28 ℃下振蕩培養(yǎng);發(fā)酵所用培養(yǎng)基為61﹟培養(yǎng)基(酵母粉2 g,魚蛋白胨2 g,可溶性淀粉5 g,大豆粉5 g,葡萄糖20 g,CaCO32 g,NaCl 4 g,MgSO4·7H2O 0.5 g,K2HPO40.5 g,pH=7.8,雙蒸水定容至1 000 mL),在28 ℃下振蕩培養(yǎng).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培養(yǎng)使用Luria-Bertani(LB)液體/固體培養(yǎng)基(酵母提取物5 g,NaCl 10 g,胰蛋白胨10 g,pH=7.0,去離子水定容至1 000 mL,配制固體培養(yǎng)基時加入10 g/L 瓊脂).若無 特別說明,大腸桿菌培養(yǎng)條件均為37 ℃.
表1 菌株和質粒Tab.1 Strains and plasmids
1.2 引物PCR 引物見表2,使用Primer Premier 5 .0 軟件設計,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表2 本研究使用的引物Tab.2 Primers used in this study
1.3 化學試劑及酶所用的抗生素質量濃度分別為:阿伯拉霉素(Apra)25 μg/mL,卡那霉素(Kan)25 μg/mL,氨芐青霉素(Amp)50 μg/mL,硫鏈絲菌素(Thio)10 μg/mL,萘啶酸(Nal)15 μg/mL,氯霉素(Cm)20 μg/mL.所用抗生素均先配制成母液,其中氯霉素和硫鏈絲菌素分別用乙醇和DMSO 配制,萘啶酸用0.1 mol/L 的NaOH 溶解,其它抗生素均用無菌水配制,儲存于-20 ℃?zhèn)溆?LATaq和ExTaqDNA 聚合酶、T4 DNA 連接酶、限制性內切酶Hind Ⅲ、XhoⅠ、BamH Ⅰ、PstⅠ和EcoR Ⅰ,以及試劑盒Universal RNA Extraction Kit 和PrimeScriptTMRT Reagent Kit(Perfect Real Time)等均購自大連寶生物公司.TransTaqDNA Polymerase High Fidelity(HiFi)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公司.細菌基因組、高純質粒小量制備和瓊脂糖凝膠回收試劑盒均購自北京百泰 克公司.
1.4orf17突變株構建及產物檢測以自溶鏈霉菌CGMCC 0516 為出發(fā)菌株,采用PCR-targeting 方法敲除orf17基因構建其突變株,方法參照文獻[22].對野生型菌株和orf17突變株進行液體發(fā)酵,先將菌株于ISP4 平板上劃線,28 ℃下培養(yǎng)36~48 h 后,再挑取單菌落劃線于ISP4 固體培養(yǎng)基繼續(xù)培養(yǎng)3~4 d,待其產孢后用已滅菌的10%甘油將孢子洗出備用;然后按1%的接種量將新鮮孢子液接入50 mL TSB 液體培養(yǎng)基中,28 ℃,200 r/min 搖瓶培養(yǎng)36~48 h 獲得種子液;以1%的接種量將種子液接入50 mL 61#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28 ℃,200 r/min 搖瓶培養(yǎng)3~13 d 獲得發(fā)酵液.離心收集發(fā)酵液的上清和菌體,上清用等體積乙酸乙酯萃取2 遍,菌體用丙酮浸泡過夜,萃取液分別于40 ℃旋轉蒸干,甲醇溶解后合并待測.使用Agilent 1 200 高效液相(Luna XBD-C18Φ4.60×250 mm 5-Micron)分析樣品,梯度洗脫流動相為水和甲醇,流速為1 mL/min,柱溫為30 ℃,檢測波長為254 nm.洗脫過程分3 步:第1 步,30%~100%甲醇,洗脫0~25 min;第2 步,100%甲醇,洗脫25~30 min;第3 步,30%甲醇,洗脫 30~35 min.
1.5 RT-PCR自溶鏈霉菌總RNA 的提取、cDNA的合成及RT-PCR 檢測均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 作.
1.6 化合物的分離純化將orf17突變株進行液體發(fā)酵,取第5、7、9 天的發(fā)酵液,按前述方法獲得粗提液.然后將粗提液進行TLC 層析(展開劑:V(石油醚)∶V(丙酮)=7∶3;V(石油醚)∶V(乙酸乙酯)=7∶3;V(氯 仿)∶V(甲 醇)=95∶5;V(氯 仿)∶V(丙酮)=95∶5;V(氯仿)∶V(丙酮)=9∶1;V(氯仿)∶V(甲醇)=9∶1).根據TLC 層析結果,選擇正向硅膠進行梯度洗脫劃段,流動相分別為純氯仿、氯仿/甲醇(V(氯仿)∶V(甲醇)=40∶1;20∶1;15∶1;9∶1)及純甲醇.采用凝膠柱對收集到的40∶1 段和20∶1段進行進一步分離.之后用反向硅膠C18 對其進行梯度洗脫,流動相分別為乙腈-水(V(乙腈)∶V(水)=7∶3,8∶2,9∶1)及純乙腈.最后用半制備LC3000 liquid chromatograph system進行制備,流動相為70%~100%乙腈-水,獲得化合物純品.之后通過質譜檢測確定這3 個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再根據1H NMR、13C-DEPT NMR、HSQC、HMBC、1H-1H COSY 和ROESY 對其進行結構解析.
2.1orf17基因在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為了了解自溶鏈霉菌CGMCC 0516 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orf17基因的功能,我們采用一步PCR 法構建了其orf17敲除突變株,經PCR 擴增(圖1)和序列測定驗證,此突變株構建正確.
圖1 orf17 突變株的PCR 驗證Fig.1 Verification of the orf17 mutant by PCR amplification
HPLC 檢測野生型菌株和orf17突變株的發(fā)酵產物,結果顯示:在整個發(fā)酵期間,突變株中格爾德霉素的產量相較野生型菌株明顯降低(圖2(a)~(i)),其中第5 天格爾德霉素的產量比野生型減少了53.7%;第7 天產量減少了52.8%;第9 天產量減少了44.1%;第11 天產量減少了56.7%(圖2(j)).說明Orf17 可能參與了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中相關基因的表達調控,并且起到了正調控作用.
雖然在orf17突變株中格爾德霉素的產量明顯降低,但仍可以在發(fā)酵產物中檢測到該化合物,表明其合成途徑并沒有被完全阻斷,并且在整個發(fā)酵過程中,格爾德霉素的產量變化趨勢與野生型是一致的,這說明格爾德霉素的生物合成是一個復雜的代謝過程,眾多細胞因子都參與了該合成途徑的基因調控,Orf17 只是其中一個調控蛋白.此外,有3 個化合物(化合物1、化合物2 和化合物3)在突變株中的產量與野生型相比大大提高,在發(fā)酵第9天 時最為明顯(圖2(g)).
圖2 野生型和orf17 突變株中化合物的HPLC 分析Fig.2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in the wide-type strain and the orf17 mutant
2.2 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在orf17突變株中的表達為了尋找Orf17 可能調控的靶基因,我們根據生物信息學分析選取了10 個與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相關的基因,分析了其在野生型和orf17突變株中的轉錄表達差異.這些基因分別為:前體合成基因almK和almH(與almI、almJ和almG共同參與甲氧基丙二酸-ACP 生物合成);聚酮鏈骨架合成基因almAⅠ(編碼聚酮合酶);調控基因almRⅠ、almRⅡ和almRⅢ(編碼轉錄調控蛋白AlmRⅠ、AlmRⅡ和AlmRⅢ);后修飾基因almN(編碼氨甲酰轉移酶)、almM(編碼黃素依賴的單加氧酶)、almP(編碼P450 加氧酶)和almF(編碼氨基合酶).我們分別收集培養(yǎng)3、5、7d 的野生型和orf17突變株菌體,提取菌體總RNA,對其進行初步定量后將其反轉錄合成cDNA,并以特異性引物(表2)對其進行擴增.結果顯示(圖3),在發(fā)酵的第3、5、7 天almAI、almN、almK和almP4 個基因在野生型和orf17突變株中均有表達,但突變株中almAⅠ表達量逐漸降低;突變株中almM、almH、almRⅠ基因第3 和5 天有表達,第7 天沒有表達,而這3 個基因在野生型中均有表達;突變株中almF、almRⅡ和almRⅢ基因只在第3 天有表達,而這3 個基因在野生型中均有表達.因此,orf17基因的突變均不同程度的影響了almAI、almF、almRⅡ、almRⅢ、almM、almRⅠ和almH這7 個基因的表達,表明Orf17 可能調控了等7 個基因的表達.Orf17 對這些基因的調 控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
圖3 RT-PCR 分析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在野生型和突變株中的轉錄表達Fig.3 RT-PCR analysis of the transcriptional levels of genes in the geldanamycin gene cluster in the wild-type strain and the orf17 mutant
2.3orf17突變株中產量升高的化合物分析在對orf17突變株進行發(fā)酵產物檢測時,我們發(fā)現(xiàn)orf17突變株中出峰時間在25.2、27.1 min 和29.3 min的化合物(分別命名為化合物1,2 和3)與野生型相比產量明顯提高,并且與格爾德霉素的產量變化相反,說明Orf17 可能對這3 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到負調控作用(圖4).
圖4 野生型和orf17 突變株中不同發(fā)酵階段化合物1,2,3 的產量Fig.4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 1,2,3 in the wide-type strain and the orf17 mutant at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
通過對orf17突變株發(fā)酵產物的分離和純化,我們獲得了這3 個化合物的純品.ESI-MS 分析表明化合物1、1 和3 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 024、1 038 和1 052(分別基于m/z1 023 [M– H]-、1 061[M+Na]+和1 051 [M– H]-).1H NMR、13C-DEPT NMR、HSQC、HMBC、1H-1H COSY 和ROESY 分析表明化合物1為洋橄欖葉素(elaiophylin),分子式為C54H88O18;化合物2為11′-o-甲基洋橄欖葉素(11′-o-methylelaiophylin)分子式為C55H90O18,化合物3為11,11′-o-二甲基洋橄欖葉素(11,11′-odimethylelaiophylin),分子式為C56H92O18.3 個化合物 都為洋橄欖葉素及其衍生物.
本研究以自溶鏈霉菌為材料,探究其次生代謝產物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過程中的關鍵基因orf17的功能和調控作用.我們首先構建了orf17突變株,通過HPLC 檢測了野生型和orf17突變株在不同發(fā)酵階段產物的變化.相較野生型而言,orf17突變株中格爾德霉素的產量大幅減少,說明Orf17 在格爾德霉素的生物合成中起正調控作用.為了尋找Orf17 可能調控的靶基因,選取了10 個與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almAI、almF、almM、almN、almH、almK、almP、almRⅠ、almRⅡ和almRⅢ,分析了它們在野生型和突變株中的轉錄表達差異.結果顯示almAI、almF、almM、almH、almRⅠ、almRⅡ和almRⅢ這7 個基因的表達受到了orf17突變的影響,說明Orf17 可能對這些基因直接或間接地起到了調控作用.Orf17 蛋白對這些基因的具體調控作用還有待后續(xù)進一步研究.
有趣的是,HPLC 檢測表明,出峰時間在25.2,27.1 min 和29.3 min 的化合物在orf17突變株中產量提高,最終我們分離得到這3 個化合物并進行了結構解析,它們是洋橄欖葉素及其衍生物.這說明Orf17 在正調控格爾德霉素的生物合成的同時,對洋橄欖葉素的生物合成也有負調控作用.這是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內的Orf17 能夠調控洋橄欖葉素的生物合成的首次報道.在鏈霉菌中次級代謝物的生物合成往往是被高度調節(jié)的,如果不同的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使用共同的前體,那么前體物質的供應可能會對這些途徑產生影響.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的起始單元為3-氨基-5-羥基苯甲酸(AHBA),其合成起始于葡萄糖.而在洋橄欖葉素的合成過程中,葡萄糖通過磷酸化、dTDP 化、脫水、還原、差向異構化等反應生成2-脫氧-L-巖藻糖,再經糖基轉移酶催化加入到洋橄欖葉素分子中[23].同時,在格爾德霉素和洋橄欖葉素的生物合成中,均以丙二酰輔酶A 和甲基丙二酰輔酶A 為延伸單元.因此,這兩條生物合成途徑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以拮抗模式對它們的生物合成進行調節(jié),可以在營養(yǎng)物質匱乏期間選擇性合成所需的次級代謝產物來適應性周圍的環(huán)境.Orf17 雖然是一個在特定基因簇內的調控子,但卻是一個多效性調控子,這種不同生物合成途徑的交叉調控,進一步表明鏈霉菌中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調節(jié)的復雜性和靈活性,也是鏈霉菌能夠更好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調控機制.本研究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格爾德霉素的生物合成機制,也為今后通過遺傳手段改造苯醌安莎類抗生素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