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媛芳,楊 彬,胡玉龍,董春紅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鄭州 450046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是許多中藥有效成分,它存在于玄參科的玄參、地黃,龍膽科的龍膽,茜草科的梔子、雞屎藤,忍冬科的金銀花等多種雙子葉植物中[1]。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從植物中分離并鑒定結構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超過800種,其中大多數為苷類成分,非苷類環(huán)烯醚萜僅60余種,裂環(huán)類環(huán)烯醚萜30余種。環(huán)烯醚萜具有雙重生物活性,一是對某些植物物種[2,3]起防御作用,如地黃屬植物中環(huán)烯醚萜苷類對尖鐮孢菌的防御反應[4];二是對動物產生多種藥理作用,如對神經系統(tǒng)保護作用、抗肝毒性、降血糖、抗炎、抗痙攣、抗腫瘤、抗病毒、免疫調節(jié)和通便等生物活性[5]。
環(huán)烯醚萜是萜類化合物中的單萜類成分,為蟻臭二醛的縮醛衍生物,它具有典型的二元環(huán)、烯鍵、醚鍵,天然存在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常與糖相連形成環(huán)烯醚萜苷類結構,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骨架可分為3種主要類型:環(huán)烯醚萜苷類、裂環(huán)烯醚萜苷類和環(huán)烯醚萜乙縮醛酯類(環(huán)烯醚萜酯類)(見圖1)[6]。環(huán)烯醚萜基本骨架經環(huán)氧化、羥基化及由莽草酸途徑得到的芳香酸的酯化,導致了該類化合物的多樣性。結構的多樣性導致其植物中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的不同,而對傳統(tǒng)中藥的活性成分的構效關系的研究是開發(f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chuàng)新藥物的一條重要途徑[7]。國內外尚未見對環(huán)烯醚萜結構修飾及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進展報道,本文通過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綜述了近三十年環(huán)烯醚萜的結構修飾改造、生物活性、構效關系和作用機制等,旨在對未知活性的其他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活性進行預測,為開發(fā)具有更高活性的新型環(huán)烯醚萜類藥物提供理論依據。
圖1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分類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Fig.1 Classification of iridoids and relationships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具有潛在的神經保護作用,可用于治療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多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Zheng等[8]報道了山茱萸中的有效成分山茱萸環(huán)烯醚萜苷可通過降低腦損傷大鼠的脂質過氧化水平和促炎標志物水平,提高抗氧化水平,從而顯著改善腦損傷大鼠的神經炎癥,此外,山茱萸環(huán)烯醚萜還能顯著抑制NF-κB/STAT3的表達。細胞核因子κB(NF-κB)能在大腦中大量表達,并能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谷氨酸能神經元結構性激活,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3(STAT3)是STAT家族的一種轉錄因子,介導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誘導的信號轉導,導致細胞分化、增殖和凋亡及通過抑制胚胎皮質中的神經元分化促進星形膠質細胞的分化[9-11]。Zhao等[12]報道了山茱萸環(huán)烯醚萜的治療可減輕穹窿傘橫斷小鼠(FFT)的認知或行為損害,其機制可能與山茱萸環(huán)烯醚萜促進神經元存活和生長,提高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改善突觸功能,抑制海馬細胞凋亡有關。Meng等[13]研究山茱萸環(huán)烯醚萜苷能夠通過保護神經元和促進乙酰膽堿轉移酶(ChAT)表達,改善血管性癡呆大鼠模型的學習記憶能力。
2009年,Yao等[14]報道了一系列新型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見圖2),以梔子和玄參為原料,通過多種分離方法得到。這類化合物中C3-C4、C6-C7、C7-C8位為雙鍵、單鍵或存在三元氧環(huán);糖基為葡萄糖基、半乳糖基、甘露糖基和阿拉伯糖基等。以轉基因果蠅進行實驗得出該類化合物可用于預防或治療老年癡呆癥、血管性癡呆、學習記憶能力減退等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
圖2 新型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結構Fig.2 Structures of new iridoids
Yan等[15]于2013年公開了一種從蜘蛛香干燥根莖中提取分離獲得的環(huán)烯醚萜類新化合物(見圖3),命名為蜘蛛香素(valjatrate),這一化合物在其結構中C-3和C-8位以醚鍵相連,C-4與C-11位間為雙鍵,C-10位為羥基氫被氯取代所形成的一種結構特殊的新型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該類化合物可對谷氨酸損傷的PC12細胞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且可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如腦梗死、阿爾茨海默病、焦慮癥等神經癥的預防和治療。
圖3 蜘蛛香干燥根莖中分離獲得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Fig.3 Iridoids isolated from dry rhizomes of V.jatamansi
Zhang等[16]于2016年公開發(fā)表的從茜草科梔子屬植物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中提取分離得到的梔子果實30%乙醇洗脫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一種或多種單萜類單體化合物如京尼平苷、去乙酰車葉草苷酸甲酯、梔子苷等)在治療異質性及多因性阿爾茨海默病藥物或輔助改善記憶的功效;因具有抑制Aβ纖絲形成和阻止其聚集的生物活性。
綜上所述,環(huán)烯醚萜可通過多種途徑起到神經保護作用[17]。主要通過在大腦中表現抗炎和抗氧化活性以及提高大腦中5-羥色胺和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水平,從而支持其抗抑郁作用。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通過刺激腦內膽堿乙酰轉移酶和BDNF水平來增加乙通膽堿濃度,同時增加紋狀體多巴胺濃度和GDNF的表達來改善實驗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作用。
環(huán)烯醚萜具有多種抗腫瘤活性,對胃癌、肺癌、結腸癌和乳腺癌等均可發(fā)揮作用,同時不損害其正常細胞。研究發(fā)現環(huán)烯醚萜苷本身是一種非活性形式,而由于β-葡萄糖苷酶水解后的苷元才具有抑制作用,但如果使用化合物的苷元來做對照仍無抑制作用,說明β-葡萄糖苷酶的水解是化合物顯示出生物活性的必要過程[18]。
Hwang等[19]得出環(huán)烯醚萜對腫瘤細胞無明顯細胞毒作用,而水解環(huán)烯醚萜化合物具有明顯的細胞毒、抗增殖和STAT3[20]抑制作用。京尼平苷的水解產物通過抑制上游蛋白酪氨酸激酶JAK1和c-Src的表達來抑制STAT3的組成性激活,同時通過下調Bcl-2、Bcl-xl、生存素和細胞周期蛋白D1的表達,使細胞在細胞周期的亞G1期積聚和誘導凋亡。Galvez等[21]研究發(fā)現水解梓醇和水解桃葉珊瑚苷通過抑制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Bcr-abl蛋白的磷酸化和表達以及通過抑制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STAT3的組成性激活來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Martin課題組[22]研究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水解產物通過引起拓撲異構酶I中毒而使腫瘤細胞的DNA損傷。對Taq DNA聚合酶的抑制作用,Carlos課題組[23-26]做了大量研究,得出這些化合物通過G0/G1期阻滯,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抑制癌細胞系的增殖。故環(huán)烯醚萜的水解產物可成為有效的腫瘤細胞抑制因子,因此這一水解產物可成為潛在的抗腫瘤藥物。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以慢性高血糖及多系統(tǒng)、多器官靶向性損壞為特征,致殘率極高。根據中醫(yī)中藥來辨證治療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中藥是開發(fā)各類新型結構藥物的重要化合物庫,從中藥中發(fā)現有效成分并加以結構優(yōu)化是藥物研發(fā)的重要途徑。
Yamabe等[27]研究山茱萸中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馬錢素)對鏈脲佐菌素誘導的I型糖尿病大鼠和飲食誘導的高膽固醇血癥大鼠具有降血糖和降膽固醇的作用;研究發(fā)現馬錢素可通過減少硫代巴比妥酸反應物(肝和腎)和活性氧(血清、肝和腎)以及增加氧化還原型谷胱甘肽的比例(肝和腎)來減輕氧化應激,還通過抑制脂質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調節(jié)核內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和甾醇調節(jié)元件結合蛋白的異常表達,對II型糖尿病小鼠肝臟具有明顯的調脂作用,此外,還通過抑制db/db小鼠晚期糖基化終產物的形成及NF-κB誘導的肝組織炎癥反應。Cui等[28]報道了車前子中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對PTP1B有顯著抑制作用。Yang等[29]也研究表明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通過抗炎、抗氧化來降低血糖濃度。
大量研究表明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為一種抗炎和抗氧化的分子。因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癥、肝臟保護作用以及急性胰腺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糖尿病并發(fā)癥、急性肺損傷、多發(fā)性硬化癥和各種脂多糖(LPS)誘導的炎癥模型中均有顯著抗炎作用。
Han等[30]研究表明NO是一個主要的炎癥靶點,在急、慢性炎癥過程中,過量的NO產生會破壞正常組織的功能。Benito等[31]研究選擇性抑制血栓素(TXB2)的釋放可能是大多數環(huán)烯醚類化合物的主要作用部位。環(huán)烯醚萜通過選擇性地阻斷血栓素合成酶來減少血栓素釋放從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來介導或調節(jié)炎癥反應。Li等[32]研究苦藤中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可通過減少醋酸誘導的扭體次數、福爾馬林誘導的舔舐次數以及卡拉膠引起的小鼠后爪水腫和二甲苯引起的耳朵腫脹來抑制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和白細胞浸潤,從而調節(jié)鎮(zhèn)痛和抗炎作用。
大量研究報道[33-36]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京尼平苷)能夠抑制內毒素誘導的小鼠乳腺細胞凋亡;它通過抑制p53的表達、下調Bax的表達和上調Bcl-2的表達來阻斷細胞凋亡信號轉導;同時降低LPS的重要膜識別受體TLR4的表達,來削弱LPS介導的炎癥反應(減少炎癥細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釋放)。Mao等[37]認為環(huán)烯醚萜苷的抗炎作用與細胞核因子κB(NF-κB)通路和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有關,從而對細胞炎癥因子TNF-α、IL-6、IL-1β有明顯的抑制效果。此外還通過降低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環(huán)氧合酶2(COX-2)的表達,來影響NLRP3、Nrf2/HO-1、PI3K等通路對炎癥的反應。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除具有以上的藥理活性外還具有其他生物活性,如Li等[32]從Lamiophlomisrotata中提取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抗利什曼和抗錐蟲病的作用,另外Bello等[38]從Vitexgrandifolia中提取出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也具有抗利什曼和抗錐蟲病的作用。Suzuki課題組[39]研究從MorindalucidaBenth.中提取出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具有抗錐蟲病的作用;Kwak課題組[40]報道了從梔子果實中提取出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具有神經系統(tǒng)保護作用;在探索新型植物性免疫佐劑[41-43]的過程中,通過B細胞和T細胞增殖實驗表明,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胡黃連苷Ⅰ、Ⅱ和梓醇、蛇床子苷、尼康多苷等具有免疫增強作用。
Xu等[44]從白花蛇舌草中提取出的五種C-6位具有?;〈h(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圖4),這些化合物的主要結構差異在于7′-8′位之間雙鍵的立體結構以及桂皮烯醛基苯環(huán)上甲氧基位置的不同。這5個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對人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HNE)的抑制活性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范圍從1~100 μM之間,化合物6對HNE活性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為18.0 μM,與陽性對照EGCG相當(IC50值為12.8 μM),其他化合物對HNE的抑制作用較弱。表明C-6位?;〈谋江h(huán)中對甲氧基的存在和?;糠值姆词诫p鍵影響對HNE有抑制作用。進一步通過分子對接研究其化合物6對抑制人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的結構基礎得出,C-6位?;〈墓鹌は┤┗江h(huán)上對甲氧基與Arg177的側鏈氮原子形成氫鍵。因此具有對甲氧基桂皮烯醛基為抗炎作用的活性基團。
圖4 化合物6~10的化學結構Fig.4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6-10
2010年,Saracoglu課題組[45,46]從Veronica中提取出的化合物11~21對癌細胞Hep-2、RD、L-20B和非癌細胞Vero的細胞毒性實驗得出,化合物11~21對癌細胞具有雙重作用,即細胞抑制活性和細胞毒活性,而這種雙重作用主要取決于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的結構以及癌細胞的類型(圖5)。分析可知僅化合物14、16、17顯示出對細胞毒性的抑制濃度范圍為70~355 μM,而化合物12、13、15、19、20、21顯示出細胞抑制活性,化合物17顯示出對RD(IC5070 μM)和L-20B(IC50103 μM)很強的細胞毒性,分析結構表明C-6位咖啡?;〈沫h(huán)烯醚萜梓醇衍生物具有對癌細胞抑制作用。
圖5 化合物11~21的化學結構Fig.5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1-21
2018年,Han等[30]從Scrophulariaumbrosa提取出13種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圖6)。這些化合物對脂多糖(LPS)誘導的RAW 264.7巨噬細胞NO的生成,對其半數抑制濃度(IC50)在9.0~40.3 μM之間,其中化合物22~24、28、30、33、34與化合物25~27和31、32相比,C-6位桂皮烯醛基取代的連接位點、桂皮烯醛基數和桂皮烯醛基的異構化可影響其對NO的抑制活性。這表明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中C-6位具有桂皮烯醛基取代的化合物對NO具有較高的抑制活性。
圖6 化合物22~34的化學結構Fig.6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22-34
2015年,Zhu等[47]從Scrophulariadentata中提取出八種梓醇衍生物系列的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圖7)。這些梓醇衍生物比梓醇具有更強的抗炎活性,研究發(fā)現無論是C-6位鼠李糖取代的梓醇衍生物還是C-6位甲基取代的梓醇衍生物,對NF-κB活性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梓醇,表明梓醇C-6位具有低極性取代基的化合物對NF-κB的抑制活性強。此外化合物35顯示出更強的抗炎活性(抑制NF-κB活性、抑制IL-1β的表達,成熟和分泌、抑制IL-8 mRNA的表達和抑制IFN-βmRNA的表達),分析結構可知該化合物為一個雙糖苷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同時在C-6連接的糖環(huán)上又有兩個桂皮烯醛基取代,這表明桂皮烯醛基取代的數目對抗炎活性有顯著影響。這一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相符[48,49]。研究也表明桂皮烯醛基對C″ 2-OH、C″ 3-OH和C″ 4-OH的不同取代位置也與抗炎活性有關。如與C″ 2-OH相連的桂皮烯醛基化合物(化合物40和41)比與C″ 3-OH相連的桂皮烯醛基化合物(化合物36和37)對NF-κB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強。有文獻報道其他含有肉桂?;幕衔镆诧@示出增強的抗炎活性[50-52]。表明桂皮烯醛基取代的數目和結合位點顯著影響抗炎活性。
圖7 化合物35~42的化學結構Fig.7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35-42
2000年,Benito等[31]從Scrophularia中提取分離得到7種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11、35、43~47(圖8)。實驗通過在細胞系統(tǒng)中產生環(huán)氧合酶(COX)和脂氧合酶(LOX)代謝的抗炎活性實驗來探究結構與活性之間的關系[53]。化合物45和46在100 μM濃度時對PGE2的釋放產生30%~40%的抑制率;化合物11對LTC4的釋放顯示出較優(yōu)的反應活性(IC5072 μM);化合物43相比較于對照品對TXB2的釋放表現出更強的抑制活性(IC5043 μM)。分析結構表明C-7和C-8位之間的雙鍵以及分子骨架中羥基的存在可影響其抗炎活性,同時C-8位有取代和C-6位無取代基也對抗炎活性有顯著影響。
圖8 化合物43~47的化學結構Fig.8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43-47
2015年,Suzuki課題組[39]從MorindalucidaBenth.中提取出的一種結構新穎的四環(huán)環(huán)烯醚萜化合物48(圖9)。它具有很強的抗錐蟲活性(IC501.27 μM),對兩個正常成纖維細胞的選擇性指數(SI)大于4.73。化合物48的結構與抗錐蟲活性化合物中芳基丙酮結構相同且是其關鍵活性部位。
圖9 化合物48的化學結構Fig.9 Chemical structure of compound 48
圖10 化合物49的化學結構Fig.10 Chemical structure of compound 49
2018年,Bello等[38]從Vitexgrandifolia首次提取分離出兩種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43和49(圖10)。化合物43對NF-κB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僅為12 μg/mL,而化合物49對NF-κB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為8.9 μg/mL。通過分析結構表明C-6位羥基,C7-C8位的不飽和鍵以及C-8位上有大基團取代對抗炎活性表現出積極反應活性。
2015年,Kwak等[40]從Gardeniajasminoides中提取出9種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50~58(圖11)。化合物51抗乙酰膽堿酯酶表現出突出的反應活性,在25 μg/mL濃度時,其抑制率為60.23%±2.12%,其他化合物抗乙酰膽堿酯酶反應活性的順序為:51>56>50>53>57>58>52>54>55,構效關系研究表明對抗乙酰膽堿酯酶反應活性的化合物的結構都含有C-8位的羥甲基、C-4位上的極性酯基、C-1位葡萄糖基團的數目(化合物51含有兩個糖苷)和C-6位羥基構型(S>R)。
圖11 化合物50~58的化學結構Fig.11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50-58
2010年,Rakotondramasy等[54]報道了以天然桃葉珊瑚苷(11)為原料平行合成的5個新型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59~64(圖12)。相比較于桃葉珊瑚苷(11),過氧化物丙戊酰環(huán)烯醚萜苷59和60對L1210和KB-3-1細胞均有明顯的細胞生長抑制作用;分析其結構可知,亞烷基環(huán)戊烯酮是與天然抗腫瘤藥物Tei 9826相似的藥效團結構,是其表現細胞抑制活性的關鍵藥效團。化合物61盡管在C-6位沒有共軛酮基團,但在C-6和C-10位含有兩個蝶戊酰酯,其對KB-3-1細胞顯示出很強的細胞毒活性,可知其蝶戊酰酯也在表現細胞抑制活性起關鍵作用。因此結構中糖基的完全酯化確保了天然產物的完全親脂性;亞烷基環(huán)戊烯酮和蝶戊酰酯是對癌細胞的抗增殖活性有積極作用。
圖12 化合物59~64的化學結構Fig.12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59-64
2010年,Kumar課題組[55]從Picrorhizakurroa中提取出三種化合物12、65和66(圖13),然后合成化合物66的?;愃莆?7~69(圖13)。通過在弱抗原卵白蛋白存在的情況下進行了免疫佐劑活性實驗,發(fā)現化合物66能刺激抗卵細胞抗體滴度、中和抗體(IgG1和IgG2a)滴度,以及Th1應答(IL-2和IFN-γ)和Th2應答(IL-4)的可溶性介質的產生,以及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的增殖。此外,化合物66的?;愃莆?7~69能夠誘導抗卵細胞抗體的顯著增加。特別是化合物68和69是抗原特異性Th1和Th2免疫應答的有效增強劑,因此糖基中的伯羥基酰化對免疫佐劑有積極的作用。
圖13 化合物65~69的化學結構Fig.13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65-69
2013年,Singh課題組[56]相繼研究環(huán)烯醚萜苷上?;拇嬖诤臀恢脤γ庖咦魟┗钚缘挠绊?。從Vitexnegundo.中提取出兩種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49和70,然后通過酯化反應在不同位置引入長鏈不同的衍生物71~76(圖14)。分析結構化合物49的C-10處有對羥基苯甲?;?,化合物70的糖基C-2′處有對羥基苯甲?;送鈱衔?9合成的衍生物71~73,酰基位于苷元的C-6位,而化合物70合成的衍生物74~76,?;挥谔腔械腃-6′位?;衔?3顯著增強小鼠抗卵泡蛋白的Th2型應答(以產生IgG和IL-4為特征)和Th1應答(以產生IgG2a、IFN-γ和IL-2為特征),表明化合物73中苷元C-6位酰基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有效增強劑。因此環(huán)烯醚萜苷中酰基存在的位置對免疫佐劑活性有重要作用。
圖14 化合物70~76的化學結構Fig.14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70-76
2006年,Wang等[57]報道了從Neopicrorhizascrophulariiflora中提取出的13種環(huán)烯醚萜化合物65、66和77~87(圖15)。7種非糖苷類化合物77~83對CCl4誘導的體外肝細胞的IC50在1.7~3.9 μM之間,而化合物85、65、66和87對CCl4誘導的體外肝細胞的IC50分別為7.3、4.7、8.3和5.9 μM,由于化合物84和86中C-3與C-10位之間形成的醚使其具有較弱的抑制活性。C-1位上具有糖苷鍵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可能比那些非糖苷類環(huán)烯醚萜活性低。因此非糖苷類環(huán)烯醚萜是其發(fā)揮活性的關鍵藥效團。此外,Garg等[58]從Scrophulariakoelzii中提取出的環(huán)烯醚萜化合物通過實驗來驗證其免疫佐劑活性,表明環(huán)烯醚萜苷的苷元結構影響這種活性。Wei等[59]和Bianco等[60]提出環(huán)烯醚萜苷酸水解的途徑,是通過水合C-3和C-4雙鍵形成中間產物1,5-環(huán)戊二醛,該中間體具有很高的活性,環(huán)烯醚萜化合物(梓醇)中的環(huán)氧結構可能會在酸性條件下開環(huán)。
圖15 化合物77~87的化學結構Fig.15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77-87
2007年,Park等[18]研究了7種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11、12、50、56、88~91(圖16)。經β-葡萄糖苷酶處理的化合物11的水解產物(H-11)對COX-2有中度抑制作用(IC508.83 μM),而對COX-1的抑制作用較弱(IC5068.9 μM);化合物88和49的水解產物(H-88、H-49)對COX-1的抑制作用較強,IC50值分別為3.55和5.37 μM。H-11、H-12、H-49、H-88對腫瘤壞死因子α的IC50值分別為11.2、33.3、58.2和154.6 μM。其他化合物無明顯活性;僅H-11對NO的生成有明顯抑制作用(IC5014.1 μM)。苷元形式的化合物88對所有實驗模型均無抑制作用,說明環(huán)烯醚萜苷化合物的β-葡萄糖苷酶的水解是這些化合物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的先決條件。
圖16 化合物88~91的化學結構Fig.16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88-91
2005年,Galvez課題組[21]研究兩種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桃葉珊瑚苷(11)和京尼平苷(50),這兩種化合物都能穩(wěn)定拓撲異構酶Ⅰ亞單位在DNA鏈斷裂位點與DNA的共價結合,產生類似拓撲異構酶Ⅰ毒物的裂解復合物中間體,而不是拓撲異構酶Ⅱ的毒物。其中京尼平苷(50)相比較于桃葉珊瑚苷(11)表現出較高的抗腫瘤活性,因化合物50結構中C-6處無羥基,此外C-4中存在甲酯,這一結構能與DNA中的自由氨基相互作用,從而增加了與腫瘤活性細胞的共價結合作用;此外這些環(huán)烯醚萜中開鏈苷元可以通過席夫反應與蛋白質上的親核位點形成亞胺鍵,這種不可逆的結合可能促成了這兩種化合物的生物學效應。因此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苷元部分發(fā)揮作用,其中C-6位無羥基以及C-4位酯基能增加其抗腫瘤活性。隨后,Ahn課題組于2012[19]和2015年[20]再次研究表明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水解后產物具有抗腫瘤活性。通過驗證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11、12、50、56,其水解后產物具有顯著的細胞毒性、抗增殖和STAT3抑制作用,其中京尼平苷(50)的水解產物通過抑制上游JAK1和c-Src而抑制STAT3的組成性激活而產生明顯的抗腫瘤活性。
2007年,Es-Safi等[61]從GlobulariaalypumL.中提取出六種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92~97(圖17),這些化合物具有中等強度的抗氧化活性(自由基清除能力),主要是由于它們的供氫能力較差。通過對92、93、97三個化合物與另外三個化合物94、95、96的自由基清除效果比較,發(fā)現增加羥基的數量可以提高自由基清除效果,環(huán)烯醚萜骨架中雙鍵的存在似乎對抗氧化活性沒有影響,因存在C-3和C-4位雙鍵的化合物94和96的抗氧化性活性比不存在C-3和C-4位雙鍵的化合物95的抗氧化性活性小。因此增加環(huán)烯醚萜中羥基的數量,可以達到有效自由基清除效果,即抗氧化的活性。
圖17 化合物92~97的化學結構Fig.17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92-97
2013年,Gousiadou等[62]從Scutellariaalbida中提取出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12、79、96、98~107(圖18)。化合物101表現出更強的脂氧合酶抑制作用(IC5062.5 μM);化合物96、99和100表現出強的DPPH相互作用;化合物102、103、105和106表現出強的抗氧化活性。分析結構表明化合物12、96、99、100中?;拇嬖趯寡趸钚云饹Q定性作用,但?;拇嬖谖恢脤寡谆钚詻]有影響;而且抗氧化活性并不隨環(huán)烯醚萜骨架中羥基數目的增加而增加;香豆素酰基的存在增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00),苷元本身并不能抑制脂氧合酶活性(化合物105和106)?;衔?9和107由于剛性三環(huán)骨架的存在減弱其抑制活性。
1993年,Recio等[53]通過研究12種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圖19)的抗炎作用,來探究其結構與活性之間的關系?;衔?08表現出最強的抗炎活性,對小鼠足趾水腫的抑制率為44.4%,化合物11、89、111、114對小鼠耳水腫表現出最大抑制率分別為80.0%、76.8%、72.0%和73.4%,化合物109表現出較弱的抑制率(43.5%),其他化合物未表現出明顯的抗炎活性。分析結構表明C-5位羥基、C7-C8雙鍵、C-11位甲基取代、糖基中羥基酯化以及環(huán)戊烷環(huán)的存在可增強其抗炎活性;而C-8位和C-6位羥基的存在降低其抗炎活性。
圖18 化合物12、79、96、98~107的化學結構Fig.18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2,79,96,98-107
圖19 化合物11、12、45、66、89、108~114的化學結構Fig.19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1,12,45,66,89,108-114
2013年,Vaidya等[63]首次報道了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圖20)的降糖作用靶點是糖原磷酸化酶a(GPa),這些化合物對GPa的結合親和力為-3.82至-9.45 kcal/mol,這一親和力高于葡萄糖本身(-5.00 kcal/mol),僅有化合物116對GPa未顯示出抑制活性(+36.97 kcal/mol),構效關系表明母環(huán)骨架吡喃環(huán)是與GPA結合的必需環(huán),此外C-4位羧基取代、C-3和C-4之間的不飽和鍵、C-8位的羥甲基可影響其降糖活性。
圖20 化合物11、88、89、91、108、109和115~118的化學結構Fig.20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1,88,89,91,108,109 and 115-118
Dong課題組研究發(fā)現[64-66],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梓醇與丙酸酐發(fā)生酯化反應,使得到全丙?;虿糠直;蔫鞔佳苌?梓醇六個羥基全部或1~5個羥基部分參加酯化反應的酯化產物)(圖21),這類梓醇衍生物通過MTT法分析篩選全丙?;鞔佳苌锏募毎盍ΓY果表明全丙?;鞔佳苌锟梢杂行孓DSTZ誘導的細胞活力值降低,這一結果表明全丙?;鞔佳苌飳ι窠浽哂斜Wo作用,并且具有潛在的抗衰老活性。此外本課題組[67]也對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梓醇與巴豆酸酐發(fā)生酯化反應,得到全巴豆?;虿糠职投辊;蔫鞔佳苌?圖21),通過實驗表明全巴豆?;蔫鞔佳苌镆簿哂袧撛诘目顾ダ匣钚?。這些實驗結果表明酯化后的梓醇衍生物能提高梓醇的血腦屏障通透性,顯著提高其對神經保護作用。
圖21 化合物119和120的化學結構Fig.21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19 and 120
Bhaduri課題組先后于1998年[42]和2001年[68]通過對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進行結構修飾研究其對免疫增強劑的反應活性以及在體外防止細胞黏附、防止胚胎宮內植入和體內皮下植入的一系列化合物,得出環(huán)烯醚萜苷的C-7位羥基的存在和C-6′位醛基修飾對免疫刺激活性起著調控作用。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母核內含有環(huán)烯醚萜醇,其基本骨架可分為環(huán)狀烯醚母核(A區(qū)域)、C-4位甲基取代的C-11位結構(B區(qū)域)、C-8位甲基取代的C-10位結構(C區(qū)域)和C-1位結構(D區(qū)域)四部分組成,根據對已有的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包括天然來源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進行的體內及體外藥理活性評價的結果,對其藥理活性的構效關系總結如下:
A區(qū)域:如圖22中的環(huán)烯醚萜為其基本骨架結構,母核中含有環(huán)戊烷結構單元?;衔镉梢粋€五元環(huán)和一個環(huán)烯醚環(huán)組成,是環(huán)烯醚萜發(fā)揮抗炎、免疫調節(jié)、抗腫瘤和降糖作用的必需藥效基團。研究表明,五元環(huán)C-6、C-7、C-8位均可有取代基;分子中的環(huán)戊烷部分可呈現不同的氧化狀態(tài),C5-C6、C6-C7、C8-C9間均可形成雙鍵,C7-C8可存在環(huán)氧結構,C-6或C-7可形成環(huán)酮結構。其中C-6位上連接有羥基、咖啡酰基、香豆素酰基和蝶戊?;瓤商岣呖鼓[瘤、抗炎和免疫佐劑的作用。C-8位上連接有羥甲基、桂皮烯醛基或甲氧基桂皮烯醛基等可提高其抗錐蟲作用。此外母核中醇羥基的存在數量也會對抗氧化活性有影響。B區(qū)域:C4-CH3易氧化成-CH2OH、-CH2OR、-COOH、-COOR等,若為-COOR(C-11位酯化)能保持有較好抑制活性,如抗炎、抗乙酰膽堿酯酶和抗腫瘤作用。C區(qū)域:C8-CH3也易氧化成-CH2OH、-CH2OR、-COOH、-COOR等,同樣若為-COOR(C-10位酯化(如乙?;虻祯;?)可影響其抗腫瘤活性。D區(qū)域:C-1位上多有取代基如羥基,甲氧基等;C-1位羥基很活潑多與糖成苷,多為β-D-葡萄糖苷,且多為單糖苷,葡萄糖C-6位上羥基再與一分子葡萄糖成苷時形成特殊的雙糖苷;若為單糖苷,其葡萄糖中羥基可與其他基團(如乙酰基、不同長鏈的?;虻祯;?部分或完全酯化可影響其抗腫瘤,免疫佐劑及抗氧化的作用。
圖22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構效關系Fig.22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iridoids
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作為單萜類化合物,具有多種重要的藥理活性,構效關系錯綜復雜,在自然界中儲量豐富,提取工藝簡單,可通過化學合成獲得此原料。但是,目前對于大部分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研究還停留在對其結構的確定和對某些活性的分析上,其脂溶性低以及血漿半衰期短,使其在臨床應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通過對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的結構和構效關系進行分析總結歸納,能充分挖掘其多靶點調控作用機制,改進其生物利用度、提高藥物活性,為未來研制開發(fā)相關新藥提供重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