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常陸 仝璐 張俊梅
高血壓系好發(fā)于老年人的常見慢性疾病[1]。降壓藥物聯(lián)合常規(guī)運動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臟功能[2]。但因長期高血壓可刺激血管緊張素Ⅱ等激素分泌,抑制心臟副交感神經(jīng)活動,導致心肌肥大,影響患者心功能[3]。有序的心臟康復運動應用于中年原發(fā)性高血壓可通過抑制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高的迷走神經(jīng)張力,降低血管緊張素等的分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心臟功能果[4],但基于安全性的考慮,目前運動耐力訓練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相關(guān)研究較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開展運動耐力訓練的臨床效果研究,現(xiàn)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就診的老年高血壓患者123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61例和研究組62例。對照組,男32例,女29例;年齡66~76歲,平均年齡(71.65±3.79)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6.34±2.15)年。觀察組,男30例,女32例;年齡67~79歲,平均年齡(72.35±3.87)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16±2.05)年。本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為65~79歲;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5],且合并晨峰高血壓。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脫落病例。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降壓藥治療,干預6個月。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運動訓練,開展關(guān)節(jié)運動:囑患者靜坐,緩抬下肢并保持膝蓋彎曲,維持下肢與床30°~40°,下肢遠端與近端30°~40°,屈伸膝關(guān)節(jié)2次后行對側(cè)下肢膝關(guān)節(jié)屈伸鍛煉。0.5 h/次,早晚各1次。囑患者散步,0.5 h/次,1次/d。研究組給予運動耐力訓練,制定運動耐力訓練方案,早期:根據(jù)患者情況開展步行、慢跑、爬樓梯等有氧運動,運動強度為血氧飽和度低于90%、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0%~70%;運動頻率為3~5次/周,1~2 h/次。后期:根據(jù)患者情況開展步行、慢跑、爬樓梯等有氧運動,運動強度為血氧飽和度低于85%、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80%;運動頻率為4~6次/周,2~3 h/次。
1.4 觀察指標 晨峰血壓評價標準:檢測患者清晨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檢測患者心率(HR)。心臟功能評價標準:行心臟超聲檢測患者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間隔厚度(IVST)、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血管內(nèi)皮功能: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量患者血漿內(nèi)皮素,使用免疫熒光法測量一氧化氮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晨峰血壓及心率比較研究組SBP、DBP、心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晨峰血壓及心率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晨峰血壓及心率比較(±s)
注:SBP=收縮壓,DBP=舒張壓,HR=心率;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shù) SBP(mmHg) DBP(mmHg) 心率(次/min)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61 153.81±8.73 146.92±7.65* 84.58±5.37 78.36±4.26* 89.74±3.27 86.32±3.14*研究組 62 152.96±8.37 142.75±8.94* 84.97±5.48 72.04±4.31* 89.95±3.50 82.74±3.51*t值 0.413 2.084 -0.299 6.126 -0.258 4.468 P值 0.681 0.041 0.766 <0.001 0.798 <0.00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臟功能比較 研究組LVPWT、IVST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臟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臟功能比較(±s)
注:LVPWT=左室后壁厚度,IVST=左室間隔厚度,LVEF=左室射血分數(shù);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LVPWT(mm) IVST(mm) LVEF(%)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61 11.63±1.24 10.83±1.07* 11.81±1.32 10.36±1.02* 52.23±4.76 55.84±4.09*研究組 62 11.58±1.03 9.74±0.92* 11.85±1.26 9.53±0.91* 52.34±4.48 61.53±4.14*t值 0.182 4.532 -0.129 3.563 -0.099 -5.743 P值 0.856 <0.001 0.898 0.001 0.922 <0.001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管內(nèi)皮因子比較 研究組血漿內(nèi)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管內(nèi)皮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管內(nèi)皮因子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血漿內(nèi)皮素(ng/L) 一氧化氮(mmol/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61 95.52±11.63 69.85±10.54* 741.52±63.29 514.63±37.30*研究組 62 95.41±11.73 52.52±9.41* 734.41±72.43 476.44±35.51*t值 0.039 7.198 0.435 4.354 P值 0.969 <0.001 0.665 <0.001
老年群體常伴不同程度的血管內(nèi)皮損傷、動脈僵硬,可增強交感神經(jīng)活性,誘導心肌細胞肥厚性增生、膠原分泌過多,導致左室重構(gòu),影響患者泵血功能[6]。臨床常規(guī)干預通過予以患者降壓藥物及低強度的運動鍛煉,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晨峰血壓水平和心臟功能,但其對異常激活的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效果有限[7]。有研究表明[8],適當加強運動耐力等形式的心臟康復運動可抑制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應用于冠心病患者可改善心臟功能。
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SBP、DBP、心率、血漿內(nèi)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運動耐力訓練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能降低晨峰血壓,調(diào)節(jié)患者血管內(nèi)皮因子水平。運動耐力訓練在確?;颊甙踩那闆r下開展心臟康復運動,有效抑制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可降低腎素、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等縮血管物質(zhì)的分泌,改善外周血管收縮狀態(tài),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時可促進外周血管內(nèi)皮舒張,從而有效降低晨峰血壓。此外運動耐力訓練可提高主動脈弓及頸動脈竇處的壓力感受器感受血壓的敏感性,激活迷走神經(jīng)中樞處疑核及迷走神經(jīng)背核的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抑制下丘腦室旁核及延髓頭端腹外側(cè)區(qū)的交感神經(jīng)活性,有效減慢心率,改善高血壓狀態(tài)對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從而有效降低血管內(nèi)皮因子血管內(nèi)皮素及一氧化氮的水平[9]。
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LVPWT、IVST顯著低于對照組,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運動耐力訓練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能增強心臟功能。運動耐力訓練通過開展心臟康復運動,可調(diào)節(jié)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緩解過度激活的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誘導的心臟增厚;同時可增強呼吸肌強度及耐力,增加每分通氣量,降低潮氣量及死腔通氣量,改善氣體交換[10];此外可重新分配骨骼肌與心臟耗氧量,改善骨骼肌形態(tài)功能、生化代謝、運動耐力,降低骨骼肌安靜狀態(tài)下氧耗量;多種途徑共同作用可緩解心臟異常性增生,促進其舒縮功能恢復,提高心臟泵血功能。
綜上所述,運動耐力訓練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能降低晨峰血壓,減慢心率,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皮因子水平增強心臟功能,可臨床推廣。同時本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所測量的指標水平是機體在某一時間點的結(jié)果,其不能代表整個干預時間段。另外由于樣本量較少且來源較單一,會影響研究結(jié)果,因此后期我們將進行大樣本、多中心、連續(xù)時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