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華
摘要:韭蛆是韭菜生產(chǎn)上常見且較難防治的蟲害,對韭菜生產(chǎn)有著嚴重影響。當前主要還是采用化學藥物進行防治,但這種方法容易造成韭菜的劇毒化學農藥殘留,不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還會對人體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甚至中毒死亡。本次研究對韭菜品種的不同抗蟲性進行了聚類分析,為選育抗韭蛆品種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韭菜;韭蛆;聚類分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當前韭菜生產(chǎn)上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如何在科學防治韭蛆的同時,降低農藥殘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本研究的試驗材料為20個韭菜品種,對韭菜品種進行不同抗蟲性聚類分析,以期為選育抗韭蛆品種提供理論依據(jù)。主要實驗流程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本試驗的20個韭菜栽培品種來自不同地區(qū),具有不同農藝性狀。20個不同韭菜品種編號如下:1-賽松韭、2-杭州雪、3-92-1、4-紫根、5-壽光獨根紅韭、6-農大791韭、7-平四韭、8-9-2、9-久星11、10-豫韭1號、11-竹竿青、12-犀浦、13-雪韭王、14-寧夏韭、15-冀韭1號、16-徽雪韭王、17-寬韭王、18-唐山紫根韭、19-漢中冬韭、20-改良獨根紅韭。
韭蛆:來自本市郊區(qū)蔬菜種植基地的大棚。人工飼養(yǎng)技術飼養(yǎng)技術參照慕衛(wèi)等(2003)。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在院教職工生產(chǎn)基地進行。共20個試材,把韭菜成株栽培在盆里,選取沒有韭蛆、且生長一致的韭菜,放在防蟲網(wǎng)中養(yǎng)護,進行一般大田管理;采集韭蛆的地點設在本市郊區(qū)蔬菜種植基地的大棚韭菜,把采集的韭蛆放在室內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的韭菜上按雌兩只、雄一只的標準放置,在每盆接種20對。在此之前之后,詳細記錄有關數(shù)據(jù)。
以上試驗設3個重復區(qū),每個品種定植15株,進行性狀調查。
1.3 具體測定方法
對田間種群密度的測定:
調查時間:韭蛆高發(fā)期(5月、6月、9月);方法:盆內土壤里單位內隨機取15株栽種,然后把土壤和韭根用密度為1.33克/立方厘米的氯化鈉溶液清潔好,最后把韭蛆的蛹和幼蟲這兩個發(fā)育階段的數(shù)量做好登記,單位:頭/平方米。
韭菜受到傷害的植株/培養(yǎng)總植株數(shù)的比值:
調查時間:韭蛆盛產(chǎn)月份(5月、6月、9月);調查每盆中的受到傷害的植株/培養(yǎng)總植株數(shù)的比值。
韭菜葉片受傷害級別:
調查時間:韭蛆盛產(chǎn)月份(5月、6月、9月);按照韭菜不同品種,任意抽查15棵,然后從韭菜底部開始數(shù)3個葉,仔細考核被害植株的等級。植株葉片被害等級采用五個等級:一級,和放韭蛆前比較沒有顯著影響;三級,和放韭蛆前比較略微發(fā)黃,并無潰爛現(xiàn)象;五級,和放韭蛆前比較有變黃現(xiàn)象,并且發(fā)生稍微的潰爛情況;七級,和放韭蛆前比較有變黃嚴重,并且發(fā)生潰爛但無發(fā)生滅亡情況;九級,和放韭蛆前比較有變黃慘重,而且潰爛并發(fā)展至滅亡現(xiàn)象。
2 討論
2.1 常見韭菜栽培品種抗韭蛆的聚類分析
本次研究表現(xiàn),抗蟲品種以感蟲品種以91-2、竹竿青、寬韭王和雪韭王、豫韭1號和9-2為標志,把品種間抗蟲性的差異作為抗蟲育種的必要依據(jù)??紤]到韭蛆的為害特征,抗蟲性較強的品種像9-2和豫韭1號等應該作為育種資源加大利用并加大力度育植抗蟲新品種,對壯大韭菜生產(chǎn)、減輕韭蛆危害意義深遠。目前,未見報道韭菜品種間抗蟲性的評價考核標準和要求,本項目初步劃分了韭菜抗韭蛆性等級,這是是參考了前人研究,這一劃分等級顯示了3個抗蟲性指標之間明顯的相關性并達到了非常明顯的境地。需要測定韭菜的抗韭蛆功能,采用任一指標就行。
2.2 植物誘導抗蟲性的調控功能
這個功能體現(xiàn)于低抗韭菜和高抗韭菜在一樣的韭蛆數(shù)量和自身環(huán)境的情況下,沒有韭蛆發(fā)生或遭受損害不大的是高抗品種。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受到同種害蟲侵害的不同品種的同種作物,受到的傷害也不同,表明了品種之間抗蟲抗病性的好壞。植物抗蟲性的研究主要在一些農作物上,像棉花、小麥、蘋果、葡萄、花生和豆類等,對蔬菜特別是韭菜,抗蟲、抗韭蛆的宣傳幾乎沒有。很早就有植物抗蟲性的文獻資料,人為的對植物進行干擾,不僅外部形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而且很多的內部結構也會在體內不斷顯現(xiàn),各種指標引起變化。當前,主要研究一些與抗性有關的物質或酶系上的這些指標。
3 結論
本研究20個不同韭菜品種為試驗材料,對韭菜品種的不同抗蟲性進行了聚類分析,這個理論依據(jù)就是為了選育抗韭蛆品種。
本研究說明,韭菜品種不同,抗韭蛆性也不同。評定標準的指標以葉片為害指數(shù)、受害植株數(shù)/總株數(shù)的比值、田間種群密度為主,對韭菜品種抗韭蛆性進行聚類分析利用SAS軟件,所選韭菜品種在閾值T為0.7時可分為三大類,抗性品種為豫韭1號和9-2、寬韭王、91-2、雪韭王和竹竿青,剩余14個韭菜品種介于這兩者之間。表現(xiàn)非常顯著的是這3個抗性指標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說明,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變化的是不同韭菜品種受害后的酶活性,實驗中的韭菜品種在受到傷害后上升顯著的是POD、PAL根系活力和酶活性,CAT酶活性受到傷害后下降明顯的是大部分韭菜品種。PAL和 POD酶活性在感蟲性品種受害后小于抗蟲性較強的品種,抗蟲性品種受害后不會下降或略有上升的是CAT酶活性,會下降酶活性是感蟲性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