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升海 薛萬博
2021年4月19日,“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一分隊來到革命圣地延安。站在巍巍寶塔山下,聽著延河水潺潺流淌,我們依稀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當年的激情歲月。
1945年8月8日,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隨后中共中央就決定派遣大批干部到東北開展工作,在配合蘇聯(lián)紅軍消滅日偽軍、解放東北的同時,著手創(chuàng)建自己的根據(jù)地。1945年9月2日,一支由1000余名干部組建的干部團從延安出發(fā),奔赴東北。
派出大量干部遠赴東北,中央有何考慮?干部團的同志們經(jīng)歷了怎樣的抉擇,又留下了多少動人的故事?由于史料中的記載很少,通過探訪來解答這些問題,成了我們此次專程到延安采訪的目的。
從滾滾延河到鳳凰山麓,從楊家?guī)X到棗園,從王家坪再到延安的溝溝峁峁,這片黃土地仍在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人們講述著紅色延安的感人故事,展示著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
大戰(zhàn)略
走進延安楊家?guī)X革命舊址,第一眼就能望見樸素壯觀的中央大禮堂。禮堂內,主席臺中央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們會集在延安寶塔山下,755名與會同志代表著全國121萬名黨員,在這里參加一場關乎“中國之命運”的大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70多年過去了,大禮堂陳設如昨,透過那些史料中的珍貴記載,人們依然能觸摸到歲月的痕跡。
“正是在這次大會上,中共中央深入考慮了抗戰(zhàn)勝利后的戰(zhàn)略格局?!敝袊影哺刹繉W院副教授李德迎介紹。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xiàn)有的一切根據(jù)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么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边@是一個戰(zhàn)略大思路。中共中央提出“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就是循著這條思路而來的。
基于此,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在第二號命令中指示在華北的八路軍中的原東北軍將領萬毅、呂正操、張學思等部和冀熱遼軍區(qū)李運昌部進軍東北,準備接受日偽軍投降。
1945年8月17日,中共中央電令晉綏分局,所有東北籍的干部和曾在東北工作過的干部立即集中待命,準備挺進東北。與此同時,中央決定從延安的中央黨校、中央機關、陜甘寧邊區(qū)機關抽調1000多名干部組成干部團,去東北開展工作。
干部團成員是黨的“寶貝”,遠去東北,安全第一。中共中央特抽調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教導一旅一個團、教導二旅一個團,全程護送干部團,使他們能夠安全挺進東北,而且最好“一個都不能少”。
毛澤東、朱德簽署命令,任命張秀山為東北支隊政委兼干部團政委。
張秀山在回憶錄《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一書中記述:“……中央軍委先后派出幾支部隊由延安南下,并決定我們率教導第一旅去開辟豫西根據(jù)地。毛主席也找我們做了具體部署,正式下了命令。七大后,我們已做好了南下的準備,由于形勢發(fā)生了變化,中央決定我們立即開赴東北。”
“我報名!”
1945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的號召一經(jīng)發(fā)出,廣大干部立即熱烈響應,紛紛報名參加赴東北的干部團。
“東北淪喪14年,我們要打回老家去!”趙德尊等東北青年歸心似箭?!拔覀円角熬€去!” 非東北籍的干部們亦主動請戰(zhàn)。
在延安的中央黨校舊址一排排窯洞遺址前,記者仿佛看見了當年干部們“紛紛報名”的壯志豪情。
后來任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張向凌,當時正在中央黨校學習。他和中央黨校六部的其他同學知道消息后,都按捺不住了,立即向組織申請參加干部團。他在回憶文章《在東北紅色政權建設的日子里》中記述:“小組或個人請求上前線、請求去東北的信,不斷送到校部,送到中央組織部。這些信都得到了答復,黨中央批準了我們的請求?!?/p>
中央黨校六部的同志大部分只有二十多歲,精力旺盛,而且大多數(shù)沒有結婚,除被子、幾件衣服和幾本書外,行李極少。他們把生產中購置的一些工具拿到市場賣掉,買來挎包、麻繩、鞋子及少許藥品,立即打成背包,很快完成了出發(fā)前的準備工作。
后來成為著名作家的顏一煙在回憶文章中記錄下自己赴東北前的激動心情:“消息傳到魯迅藝術文學院,廣大師生爭先恐后地報名,被批準之后,都高興極了!說是整理行裝,哪有什么行裝可整的?一條小薄被、幾件換洗的衣服,打好背包,準備抬腿就走。我們每個人的背包只有八斤重,可是心里的擔子卻是八十斤、八百斤都不止!”
通過翻看這一時期中央和地方的往來電報檔案,可以發(fā)現(xiàn),中央對進軍東北的軍隊和干部未提任何硬性要求,也未給予任何照顧性的政策,最突出的是一個“快”字。兵貴神速,當時中央在一系列電報指示中,反復強調爭取東北是“千載一時之機”“時機萬分緊迫”等,部隊的出發(fā)也是異常迅速,沒有一點兒拖泥帶水。其實,在這樣大范圍的人員調動中,幾乎涉及每個干部的去留升遷,但沒有人討價還價。一切為了戰(zhàn)略大局,一切服從中央部署,上下一致,紀律嚴明。
據(jù)張秀山回憶,出發(fā)前,中央領導同志同他們談話說:“主席去重慶前,已經(jīng)決定你們改去東北,并委托我們代表中央同你們講一講。國民黨接收了東北,我們也要爭取東北。你們到了東北,要派一些干部去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開展工人運動。但是,也許要上山打游擊,這是從最壞的情況作出的估計,應當有這種思想準備?!?/p>
帶著黨中央的囑托,干部團成員立即收拾行囊,做好了出發(fā)的準備。
向北方
在延安市的老城區(qū)穿行,會經(jīng)過寶塔區(qū)城東最寬闊的城市大道——雙擁大道。而在多年前,這條大道還有一個更形象的名字——“百米大道”。
延安市政府研究室原二級調研員閆偉東告訴記者,這里曾經(jīng)是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時期最重要的一條飛機跑道,所謂“百米”,指的并不是長度,而是指飛機跑道的寬度有一百米。這條“百米大道”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承載了許多延安時期的紅色記憶。當年挺進東北的干部團就是從這里出發(fā)的。
望著如今行人如織、車來車往的“百米大道”,時光仿佛回到70多年前的那個令赴東北的干部團成員終生難忘的日子——1945年9月2日,一場大雨把古城延安清洗得更加雄偉壯麗。山梁上、川道里,一大早便見有背著行李的年輕干部匆匆趕往東郊機場。太陽冒山時,機場上已集結有上千人。
出發(fā)在即,大家的心情也是復雜的——一想到要完成黨中央挺進東北的戰(zhàn)略目標,大家恨不能飛馳而至;但即將離開革命的圣地,告別摯愛的妻兒和朝夕相處的同志,再見不知將是何時,大家心中難免不舍。
“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管路途多么遙遠、多么坎坷,大家的目標始終堅定——向著勝利出發(fā)!有的同志中斷了在延安的學業(yè),毅然加入北上隊伍;有的同志原本已被組織安排好工作,又突然被調去東北,依然堅決服從組織安排;有的同志將嗷嗷待哺的孩子寄養(yǎng)在老鄉(xiāng)家中,拋下所有的牽掛,只為扛起挺進東北的使命……
張向凌在回憶起當年出發(fā)的場面時寫道:“這里看不見通常別離時的傷感、嘆息,而是一片歡騰?!弊叩娜藢α粝碌娜苏f:“快來,我們在前面給你們號(找)房子?!绷粝碌娜苏f:“要不了多長時間,我們會在前方再見。”
注視著嘉嶺山頂?shù)膶毸?,注視著滾滾的延河水,1000多人的干部團揮手作別延安,一路急行,風餐露宿,向北方,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
編輯:柳菲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