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海洋的悲歌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這是人們專為保護環(huán)境而設立的節(jié)日。然而,2021年3月發(fā)生的一件事,卻威脅到了整個地球的自然環(huán)境。
新聞: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qū)太平洋海域發(fā)生里氏9.0級大地震,繼而發(fā)生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福島第二核電站受到嚴重影響。3月12日,日本經濟產業(yè)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4月12日,日本將福島核泄漏事故等級定為核事故最高分級——7級(特大事故),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級。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產生的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多國對此表示質疑和反對。4月23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據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發(fā)消息稱,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存有放射性廢棄物的一個儲液罐可能已經發(fā)生泄漏。
聲音:
中國外交部:
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趙立堅: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方處理核廢水,不應讓全世界買單。至于個別日本官員稱這些水喝了也沒事,請他喝了再說。
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汪文斌:日方不顧國際社會的質疑和反對,違背自身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試圖把核廢水一排了之,把環(huán)境健康安全風險擴散到全球,這種行為不透明、不科學、不合法、不負責,也不道德,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qū)域,3年后將影響美國和加拿大,10年后將蔓延至全球海域。
韓國:4月14日,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指示韓國各部門積極研究,將日本排放核廢水入海一事提交國際海洋法法庭。韓國官員此前表示,日本政府的決定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日本并未與鄰國充分商討,這是日本單方面作出的決定。
網友:既然日本稱沒有地方儲存核污染水,美國又說核污染水符合安全標準,那不如將日本的核污染水運到美國存儲和處理,反正運費也不是很貴,正好成人之“美”。
歷史: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境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第四號反應堆發(fā)生爆炸。連續(xù)的爆炸引發(fā)大火,大量高能輻射物質進入大氣層。這場災難共計損失約兩千億美元,是近代歷史上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
為了消除輻射危害,保證事故地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烏克蘭和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
蘇聯政府付出無數人力和物力,首先將反應堆的大火撲滅,控制住了輻射;然后派出大批軍人和工人,為炸毀的第四號反應堆修建鋼筋混凝土石棺,將其徹底封閉;之后,將反應堆30公里半徑范圍劃為隔離區(qū),撤走全部居民,并用鐵絲網圍起來,入口設有檢查站,只有相關檢測人員和工作人員能夠出入。
海洋:
日本的核污染水將排入太平洋,而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其中生長的浮游植物、海底植物、魚類及其他動物遠比另幾個大洋豐富。
此外,太平洋淺海漁場的面積約占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海洋漁獲量占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數十萬漁民依靠豐富的魚類資源,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日本這一不負責任的舉動,將給太平洋的生物帶來怎樣的影響?賴以生存的人們又將走向怎樣的未來?一切都讓人憂心忡忡。
中國
現代版《送東陽馬生序》
新聞回顧:
2021年4月18日,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在互聯網上走紅。論文的主人名叫黃國平,曾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現就職于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
黃國平拒絕了采訪,并在網上表示:作為眾多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學生之一,自己受益于國家、政府、學校、社會以及老師和愛心人士的幫助,才能走到今天??蒲泄ぷ鞣泵?,精力有限,網上的留言與討論、朋友的問候與關心,很多無法回復。在此向大家致以誠摯的歉意和謝意,并祝愿大家努力終有所成。
背后:
黃國平在“致謝”中,回顧了自己飽經風雨的人生。
他以“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開頭,訴說自己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如夢一場。
黃國平出生在一個小山坳里,母親在他12歲時離家,父親和婆婆在他17歲時相繼離世。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對他照顧有加的師母,也相繼從他的人生中離開。他們長眠的墳塋時時提醒他,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為了學習,黃國平在煤油燈下寫作業(yè),用抓黃鱔、釣魚、養(yǎng)小豬崽和出租水牛的錢來上學。好在,命運對他尚有一絲憐惜,他順利進入大學,保研時選擇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并讀完博士。支撐他一路走下來的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更可貴的是,這個櫛風沐雨長大的男人,仍對世界抱有一顆溫暖的心。黃國平說,自己的理想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聲音:
央視新聞:其實,讓人熱淚盈眶的,從來都不只是苦難,還有苦難背后的堅守與奮斗。這是昨天努力的成果,也是對明天最好的饋贈。
央視網:人的一生中,最光輝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從悲嘆與絕望中產生對人生的挑戰(zhàn),以勇敢邁向意志的那天?!铀顾颉じ前?/p>
網友:這是現代版的《送東陽馬生序》。他把苦難寫成詩,讓我動容又羞愧。
歷史: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的一篇贈序。
宋濂以“余幼時即嗜學”開篇,講述了自己艱辛的求學歷程:“家貧,無從致書以觀”,他便向藏書豐富的人家求借,將書逐字抄錄下來。為了能得到名師的指點,他徒步走到數百里外,陪侍在名師身側,低身側耳向他請教?!盎蛴銎溥尺停?,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以恭敬換取名師的指教,宋濂果然在學問上有所進益。
宋濂在尋師時,常行走在深谷之中。嚴冬時分,寒風凜冽,白雪深深,將他的腳凍裂。走到學舍時,宋濂的四肢都僵硬了?!巴嵘员痪_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而宋濂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身處他們之間卻毫不自卑,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所以他并不覺得在物質方面不如別人。
之后,宋濂用自己的經歷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作對比,表明學業(yè)能否有成就,不在于條件的優(yōu)劣,而在于自己的努力。以此來勉勵年輕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有所成就。
不論是黃國平還是宋濂,他們求學和人生路上的成功都離不開一顆堅定的心。他們不懼一切艱難困苦,為了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最終收獲了命運的饋贈。
關于不畏艱苦、立志求索的名句:
1.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閣序》
2.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
4.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誡子書》
5.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