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良, 郭達文,2, 陳蛟龍, 林菲菲
(1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州 510010; 2 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廣州 510405)
珠西金融中心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屬珠江三角洲沖擊平原地貌區(qū)。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為48.17萬m2,包括2棟約99m高公寓、15棟約96m高住宅及1棟超高層建筑(1#綜合樓),如圖1所示。其中1#綜合樓[1],結構總高度為336m,地上70層,地下3層,集商業(yè)、辦公和酒店功能于一體,屋頂設直升機平臺,建筑面積為13.3萬m2,設有五個建筑避難層,建筑效果圖及剖面圖如圖2所示。
圖1 建筑場地鳥瞰圖
圖2 1#綜合樓建筑效果圖及剖面圖
本文主要介紹1#綜合樓結構設計中的關鍵技術,1#綜合樓結構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1#綜合樓屬超B級高度的超限高層[1];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場地類別為Ⅲ類,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面粗糙度為B類,按50年重現(xiàn)期的基本風壓為0.65kN/m2,超高層核心筒墻體、框架柱及框架梁抗震等級均為特一級。本工程地下室結構內(nèi)部不設置任何變形縫,地上各部分單體之間設置防震縫。
圖3 結構計算模型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對底部核心筒剪力墻厚度要求嚴格,若按照常規(guī)剪力墻設計,墻體厚度很難滿足業(yè)主要求。
本項目采用了一種新的鋼混凝土組合剪力墻作為核心筒結構體系[1-3],即排鋼管鋼板剪力墻核心筒結構體系,剪力墻為相鄰鋼管間通過兩片平行的墻身鋼板連接組成,并在每個圓鋼管內(nèi)和由圓鋼管與墻身鋼板圍成的平面封閉腔體內(nèi)澆筑高強混凝土。鋼管混凝土柱作為內(nèi)嵌剪力墻,提高了墻體的承載力,通過計算分析,底部核心筒剪力墻截面厚度取為800mm,較好地滿足了業(yè)主的要求。
該項目所在地屬沖擊平原地貌區(qū),淤泥質(zhì)軟土,地基承載力較低,基底的持力層為微風化泥巖,在此地基上建超高層建筑難度較大。
采用排鋼管鋼板剪力墻核心筒結構體系控制主體結構自重,相比于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核心筒墻厚減小約500mm,自重減輕了17.5%[1]。
基礎形式采用天然巖基上的樁筏基礎[4-5],核心區(qū)采用了32根2 500mm的大直徑的旋挖灌注樁,塔樓外圍框柱區(qū)樁徑為2 500mm和1 600mm;除加厚區(qū)外,筏板厚度在塔樓核心區(qū)為3 700mm,在外圈框柱區(qū)為2 500mm。樁筏基礎通過調(diào)整樁長、樁徑方式,來控制核心筒與外圈框柱間的沉降差。
外框架柱為鋼管混凝土柱,為了滿足建筑外形要求,結構柱有一定傾斜,角柱和南北方向柱,下部樓層由內(nèi)往外輕微傾斜(傾角有1.51°,1.63°和2.07°),上部樓層由外往內(nèi)輕微傾斜(傾角為1.25°);東西方向柱,上部樓層由內(nèi)往外微傾斜(傾角為0.77°)。
特別地,在頂部樓層66~70層,南北方向柱由外往內(nèi)傾斜,傾角為18.08°,單向收進較大,見圖2。在該部位南北方向增設交叉斜撐、上部增設鋼桁架塔冠,對其進行加強。
該項目位于江門市新會區(qū),緊鄰海邊,對超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必須重視風荷載對建筑物帶來的不利影響。風荷載為該結構的控制水平荷載,橫風效應對結構影響較大。風洞試驗措施及風荷載取值:本項目對邊界層進行風洞試驗的采集,試驗風速參考點選取在實際336m高度處,試驗風速B類時為11.03m/s;結果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可直接用于外圍護構件的抗風計算。采取的主要措施為設置加強層,屋頂設置鋼桁架塔冠等。
本工程采用鋼管柱框架-排鋼管鋼板混凝土剪力墻核心筒結構體系,1#綜合樓結構平面布置圖見圖4,核心筒的結構平面布置圖見圖5。
圖4 1#綜合樓結構平面布置圖
圖5 1#綜合樓核心筒結構平面布置圖
外鋼管柱通過鋼筋混凝土梁(部分梁加鋼骨)與墻身鋼管柱伸出的型鋼牛腿進行連接。樓蓋為鋼筋混凝土梁板式樓蓋。
重力荷載通過樓面水平構件傳遞給核心筒和外框柱,最終傳遞給基礎;水平荷載產(chǎn)生的剪力和傾覆力矩由外框架和核心筒共同承擔,其中剪力主要由核心筒承擔,傾覆力矩由外框架和核心筒共同承擔。
項目場地屬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貌區(qū),地勢開闊平坦,場地原為魚塘、耕地。根據(jù)勘察報告,場地地質(zhì)特征描述詳見表1。
場地地質(zhì)特征 表1
場地地基上部分布的①素填土(松散)、②黏土(可塑)、③淤泥(流塑)、④黏土(可塑)、⑤淤泥質(zhì)土(流塑)均屬軟弱或較軟弱土層,強度低,壓縮性高;而下部分布的⑥礫砂(稍密~中密)、⑦粉砂質(zhì)泥巖層(強風化)、⑧粉砂質(zhì)泥巖層(中風化)、⑨粉砂質(zhì)泥巖層(微風化),強度較高,壓縮性較低。結構底板主要位于④黏土層。
1.0恒載+1.0活載作用下,1#綜合樓外框柱柱底最大軸力為60 000kN左右,核心區(qū)鋼管柱下最大軸力為10 000kN左右。綜合地勘報告,經(jīng)多方案比較,1#綜合樓基礎采用大直徑旋挖灌注樁,核心區(qū)樁徑均為2 500mm,樁基底持力層為微風化泥巖,要求其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k≥14.3MPa,樁凈長約45~55mm,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62 000kN;塔樓其他區(qū)域樁徑為2 500mm和1 600mm。綜合樓核心筒基礎平面布置圖如圖6所示。整個超高層基礎中樁的布置方式為長短樁方式,核心筒范圍樁長比外框柱范圍樁長入巖深度略增加,來控制核心筒與外框柱相互間的沉降差。
圖6 1#綜合樓核心筒基礎平面布置圖
1#綜合樓以外裙房及地庫區(qū)域柱底最大軸力約5 000kN,與1#綜合樓柱底力相差較大,該部分采用短樁、小直徑的預應力管樁。
1#綜合樓以外裙房及地庫區(qū)域,筏板厚度為700mm。在1#綜合樓與相鄰裙房及地庫區(qū)域之間,采取了加強措施,相鄰兩跨間,筏板厚度采取變截面由1 200mm到700mm。同時,在該區(qū)域,筏板上設置了一條寬800mm的沉降后澆帶。
排鋼管鋼板混凝土剪力墻包含兩種形式:一字形和L形剪力墻,如圖7所示,設有鋼管混凝土柱、連接鋼板、栓釘、綴板及混凝土等;鋼管混凝土柱沿墻體長度方向以一定間距排列,相鄰兩根鋼管之間通過兩塊平行的連接鋼板焊接在一起;栓釘均勻焊接在連接鋼板內(nèi)側;綴板兩側端焊接于兩平行連接鋼板的垂直方向;在鋼管混凝土柱內(nèi)和由鋼管混凝土柱與墻身鋼板圍成的封閉腔體內(nèi)澆筑混凝土。
圖7 排鋼管鋼板混凝土剪力墻大樣圖
特別地,在墻體的端部及角部等關鍵部位,加大鋼管混凝土柱壁厚,并在剪力墻角部附加連接鋼板,以增強墻體角部強度和剛度;連接鋼板壁厚不宜小于相鄰鋼管壁厚的最小值,兩平行連接鋼板間的垂直距離小于鋼管混凝土柱的直徑;綴板設置于兩平行墻身鋼板內(nèi)的垂直方向,綴板兩側端與墻身鋼板焊接在一起,綴板上設置有一定數(shù)量的洞口。
圖8~10給出了排鋼管鋼板混凝土剪力墻與鋼筋混凝土墻、鋼筋混凝土梁以及樓板的連接大樣圖,圖中L為栓釘長度;h為截面高度;hf為截面有效高度。該結構可較便捷地與常規(guī)構件進行有效連接,靈活組合。
圖8 剪力墻與鋼筋混凝土墻連接大樣圖
圖9 外圍鋼管混凝土柱與鋼筋混凝土梁連接大樣圖
圖10 剪力墻與鋼筋混凝土樓板連接大樣圖
1#綜合樓共設有5個建筑避難層(圖2),分別位于10~12層,22~24層,34~36層,46~48層和58~60層,結構高度分別為47.950~53.950,97.450~103.450,146.950~152.950,196.450~202.450,245.950~251.950m。為了增強整體結構的剛度[6-7],合理利用避難層設置結構加強層,加強層僅選用環(huán)帶桁架,即沿結構外圍框架柱間連續(xù)布置斜向支撐,形成水平環(huán)帶向支撐桁架。環(huán)帶桁架可通過樓板的變形協(xié)調(diào)核心筒,帶動外框架來承擔更多的傾覆力矩。
采用文獻[1]中計算模型1(增設屋頂桁架塔冠),對加強層的位置以及數(shù)量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由計算結果可知,設置加強層,可提高結構的抗側剛度。從經(jīng)濟性角度考慮,本項目只考慮設置兩道加強層,在46層和58層設置兩道環(huán)形加強帶,效果較好,由于建筑外立面要求,最終設置在34層和58層。加強層環(huán)帶桁架的布置見圖11,節(jié)點構造見圖12、圖13(圖中h1為截面有效高度,tf為翼緣厚度)。
圖11 環(huán)帶桁架立面圖
圖12 環(huán)帶桁架節(jié)點側視圖
圖13 環(huán)帶桁架節(jié)點俯視圖
加強層計算結果 表2
本工程外圍鋼管混凝土柱與框架梁的連接,采用新型的卡扣連接方式,如圖9所示。鋼管混凝土柱在梁柱連接節(jié)點處,分別設置截面寬度為150mm的上、下鋼環(huán)板,工字鋼上下翼緣分別與上下鋼環(huán)板焊接連接,形成鋼牛腿;混凝土框架梁的梁面縱筋,通過螺母和墊片,固定于預先焊接在鋼牛腿上面的錨器上;混凝土框架梁的梁底縱筋,通過螺母和墊片,固定于預先焊接在工字鋼牛腿底面的錨器上。
該節(jié)點的靜載試驗照片如圖14所示。結果表明[8-9],該節(jié)點能夠有效保證鋼筋的拉力通過錨器傳遞至鋼牛腿,再通過鋼環(huán)板,最終傳遞至鋼管柱;框架梁兩端剪力通過鋼牛腿可以有效地傳遞至鋼管柱,受力明確;該節(jié)點梁縱筋與牛腿的連接采用機械連接,不僅減小了現(xiàn)場的焊接工作量,保證了節(jié)點的施工質(zhì)量,而且與常規(guī)采用搭接方式連接的節(jié)點相比,該節(jié)點的牛腿長度可以縮短40%,大大節(jié)省了用鋼量,經(jīng)濟效益優(yōu)越。
圖14 試驗照片
如圖15所示,為避免底部混凝土破壞,在外鋼管混凝土柱中設置箍筋和縱筋,來增加混凝土材料延性。
圖15 梁柱連接節(jié)點大樣圖
由于頂部樓層南北方向的收進,在63層處新增了鋼管混凝土斜柱,傾角約為9°,在與原鋼管混凝土柱斜交處采用焊接,節(jié)點核心區(qū)設置有上、下水平內(nèi)外環(huán)板、鋼管內(nèi)外豎向加勁肋、工字鋼牛腿、斜柱下方設置了帶有豎向加勁肋的托板封底,并在對應位置的原鋼管柱內(nèi)設置了水平內(nèi)環(huán)板;整個斜交區(qū)長約3.8m,在節(jié)點區(qū)上部也新增一道水平加勁肋,作為構造加強措施,詳見圖16~18。
圖16 斜柱連接節(jié)點效果圖
圖17 斜柱連接節(jié)點橫斷面圖
圖18 斜柱連接節(jié)點豎向斷面圖
對該節(jié)點在大震作用下的受力進行有限元分析,鋼結構部分的等效應力結果見圖19,由圖可知水平外環(huán)板角位出現(xiàn)應力集中,整體結構的應力基本滿足大震設計要求。
圖19 鋼材的von Mises應力云圖/(N/mm2)
(1)本工程核心筒采用了排鋼管鋼板剪力墻核心筒結構體系,通過墻體內(nèi)增設鋼管混凝土柱作為剪力墻,從而提高了墻體的承載力,使得底部核心筒剪力墻截面厚度為800mm,滿足超高層建筑功能要求。
(2)采用樁筏基礎,樁基設計是變剛度調(diào)平,通過改變樁長和樁徑來控制核心筒與外圈框柱間的沉降差;通過設置后澆帶來控制超高層與相鄰裙房間的沉降差。
(3)針對結構體型收進較大以及沿海風壓大等特點,設置了兩道環(huán)形加強帶,并采用在屋頂設置鋼桁架塔冠等措施控制風荷載的影響。
(4)給出了鋼管混凝土柱與鋼筋混凝土梁連接節(jié)點做法,采取了卡扣的設計,經(jīng)試驗證明,該節(jié)點能夠有效保證鋼筋的拉力傳遞至鋼管柱;同時給出了鋼管混凝土分叉柱連接節(jié)點大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