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坤
摘 要:半音化的廣泛運用是音樂調性拓展的一種常見方式,在決定音樂風格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和聲功能和傳統(tǒng)調式思維被逐漸打破,作曲家在進行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當中,半音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法之一。而沃爾夫在秉承與闡揚傳統(tǒng)作曲技法的同時,又融合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現(xiàn)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本文主要以沃爾夫《莫里克歌曲集》為研究對象,并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藝術歌曲進行半音化的詮釋與探究。通過了解作曲家在處理半音化技法方面的應用,也使我們能更好地掌握現(xiàn)代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
關鍵詞:半音化 沃爾夫 莫里克歌曲集
胡戈·沃爾夫(Hugo Wolf,1860-1903)在浪漫主義音樂史上,他是以創(chuàng)作藝術歌曲而聞名的奧地利作曲家,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種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他吸收了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精髓,并對現(xiàn)代藝術歌曲的新思維具有重要啟示,既包括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思維,也包括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新思想,對后世進行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沃爾夫受瓦格納的影響很大,他將瓦格納的詩樂結合原則運用在自己歌曲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并展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
藝術歌曲在沃爾夫的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沃爾夫短暫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三百多首藝術歌曲。在19世紀下半葉,沃爾夫無疑是德語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最龐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作曲家。代表作品有:《西班牙歌曲集》《意大利歌曲集》《天鵝之歌:三首米開朗基羅詩篇》等。其中《莫里克歌曲集》的創(chuàng)作是沃爾夫歌曲創(chuàng)作進入成熟期的標志。沃爾夫第一次接觸到莫里克的詩是在1878年,十年后的1888年,他開始為莫里克的詩歌創(chuàng)作音樂,這表明沃爾夫研究莫里克詩作在他的詩歌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沃爾夫的文學素養(yǎng)極高,這與他的教育環(huán)境背景是分不開的,他自幼就喜歡詩詞,而這種愛好直接影響了他此后創(chuàng)作的方向與動力,這種卓絕的才能受到了人們的稱贊:“他有著獨特的音樂創(chuàng)造才能,擅長用令人信服的音樂來表達詩歌全部的氣質、神韻和精致的詩意的美”①。
在《半音化的歷史演進》一書中,桑桐先生將半音化界說為:“音樂中運用非自然音的、半音的聲部進行與半音和聲的手法與風格的總稱,它的基礎是變音與半音進行,二者相互結合”②。在Herbert Westerby發(fā)表的《“Chromaticism”in Harmony》一篇會刊中指出:“半音化”這個詞是“Chromatic”,來自希臘,在音樂中可以用來描述四弦琴的調律而產生出的各種音響效果的變化,而如今被經常使用來形容相對于常用調性以外的外來音樂元素③。在《杰蘇阿爾多半音化和聲風格探微》一文中劉誠指出:“半音化,指音樂中非自然半音運用的普遍化,需要指出,這里的“非自然半音”,是指由音階的自然音級臨時升高或降低半音而產生的變化音級,以此區(qū)別于自然音階中原本存在的半音進行和由于轉調、移調增加變音符號而產生的自然半音進行”④。
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在形式、范圍、情感內容等方面都有所拓展,隨著十二平均律的推廣及應用,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半音化和聲技法的應用與音樂色彩化高度融合,表現(xiàn)出作者不同情感的抒發(fā)。與此同時,大小調功能和聲的明確與建立、調性頻繁轉換也使得在處理半音化技法的方式上有了新的特點。半音化的使用在力度、節(jié)奏、和聲結構上,賦予了鮮明的對比效果,產生了豐富的和聲色彩和調式色彩的變化。加強了音樂的流動性,使和聲更加充滿了向前推進的動力,在音樂作品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譜例的分析中探究其特征。
一、《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分析
半音化的廣泛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沃爾夫為了深刻表達出詩歌本質的含義,常采用半音化這一手法來抒發(fā)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用它來刻畫人物的心靈和內心世界,使他的聲音更加優(yōu)美,充滿了戲劇性。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半音化無時不刻充斥在和聲進行與各聲部的運動過程中。本文主要通過離調類和弦、變音類和弦、調式交替類和弦、以及裝飾性半音化四個方面進行探究。
1.離調類和弦及其運用
(1)副屬離調和弦
沃爾夫在創(chuàng)作藝術歌曲中,以功能和聲為基礎之上常采用副屬和弦來體現(xiàn)激動的音樂情緒, 使和聲更具色彩性,體現(xiàn)了沃爾夫所處時代的作曲風格。參見《莫里克歌曲集》第6首《春來了》,沃爾夫通過采用副屬和弦來體現(xiàn)作品情緒的變化, 鋼琴右手部分是分解和弦, 低音聲部形成了連續(xù)的半音進行, 力度一直保持pp, 此曲半音化色彩, 描繪出柔和而甜蜜的畫面。
(2)副下屬離調和弦
副下屬和弦即副調中下屬功能組的和弦,例如副調中的下屬和弦、下屬七和弦、VI級三和弦等,副下屬離調和弦的使用增強了離調和弦下屬—主的變格進行韻味。
例1:
該片段節(jié)選自《莫里克歌曲集》第11首《寄語風神琴》22-24小節(jié),沃爾夫通過采用一系列大量的減小七和弦連鎖進行,使調中心變得模糊與復雜化,凸顯出浪漫派晚期所獨特的和聲手法,這一手法的應用極大程度的擴展了副調的使用范圍。鋼琴伴奏聲部與旋律相呼應,以半音進行為主,更加強調了詩句的抒情性效果。
(3)離調模進
參見《莫里克歌曲集》第49首《警告》前兩小節(jié),鋼琴部分右手呈規(guī)則向下二度模進,使調性更加模糊,既擴大了調式音列,又大大增強了色彩性和感染力。和聲上出現(xiàn)的增三和弦、減七和弦等,使得音樂色彩性發(fā)生改變。在前五拍的時值里,十二個半音依次出現(xiàn),這在當時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并不常見。
2.變和弦及其運用
將和弦中的某音加以半音變化,增加聲部的傾向性,使其變得尖銳化。從而形成新的音響效果,這樣的和弦我們稱之為變和弦。變和弦的使用增加了聲音的色彩性與和聲的張力,使歌曲更加豐富多彩。在《莫里克歌曲集》中所使用的變和弦有以下兩種:
(1)屬和聲組變和弦
參見《莫里克歌曲集》第51首《在婚禮上》10-15小節(jié),歌曲旋律以完整的問答方式出現(xiàn),帶有朗誦般的敘述性。三個旋律動機非常相似,每一句的最后一個音都與下一句的開頭呈現(xiàn)半音下降的趨勢。而伴奏部分采用帶有半音的增三和弦,使得調性變得模糊。沃爾夫運用這種半音化和聲來體現(xiàn)歌詞內涵。
(2)下屬和聲組變和弦
參見《莫里克歌曲集》第48首《送子鳥報信》9-12小節(jié),歌聲旋律簡單,鋼琴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階級進下行, 描寫出夜晚門外怪聲連連的陰森感。為了映現(xiàn)出不同的意蘊,沃爾夫對變和弦的使用增加了音響尖銳沖突的效果,通過半音過渡句的沖擊, 最終引出了主和弦, 與歌詞交相呼應。
3.調式交替類和弦及其運用
沃爾夫通過對同主音大調、小調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其藝術歌曲的調式對比和豐富的色彩表現(xiàn)起著重要的作用。增加調式色彩的對比,豐富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力,成為歌曲藝術形象塑造過程中的重要藝術表現(xiàn)手段之一。
(1)同主音大、小調調式交替
例2:
該片段節(jié)選自《莫里克歌曲集》第50首《捎信》14-18小節(jié),這部作品的音樂形象有趣生動。該片段從d小調交替到D大調上。通過使用調式交替類和弦,色彩由暗淡轉為明亮,調式之間的對比也十分明顯。作曲家常使用這一手法來進行創(chuàng)作,使調式的色彩性增強、和聲語言變得更加多樣化,豐富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促進了樂思的發(fā)展。
(2)平行大、小調調式交替
平行大小的交替,主要表現(xiàn)在從大調借來小調的特征和弦,或反之。同時,沃爾夫采用帶有傾向性質的半音化來進行平行大、小調的交替。參見《莫里克歌曲集》第16首《精靈之歌》34-41小節(jié),由bE大調進行到g小調,為了突出調式的變化,沃爾夫在第四小節(jié)交替使用平行大調bB大調的屬和弦上,這一手法的運用,使原本暗淡的色調變得更加鮮明,為詩歌增添了別樣色彩,形成了調式風格對比。
(3)等音轉調
參見《莫里克歌曲集》第15首《漫游所見》1-3小節(jié),沃爾夫采用增六和弦作為中介和弦,這一中介和弦即由等音變化而來,低音聲部為主持續(xù)音,同時鋼琴伴奏右手的聲部為半音級進上行。半音的使用在縱向上使得鋼琴和聲樂組成了不斷的大小七和弦與減小七和弦,并且始終不予解決, 加強了鋼琴聲部與整個音樂的緊張感,成為沃爾夫藝術歌曲鋼琴部分的另一特點。
4.裝飾性半音化技法及其運用
(1)半音和弦外音
參見《莫里克歌曲集》第34首《蓓瑞格麗娜》5-8小節(jié),沃爾夫用半音的旋律和情感的音樂語言,形象的表現(xiàn)詩歌中描寫的情景,表達了對逝去情人的深情。伴奏部分是半音下行的樂句,基本上是跟著詩律變化。在這首歌曲中,沃爾夫采用了大量的經過性半音,營造出一種壓抑的、充滿無奈的內心感受。
(2)半音階
沃爾夫的一些描繪超自然現(xiàn)象的歌曲中多采用半音階手法表現(xiàn),構成不斷展開、連綿不斷的效果,給大眾帶來聽覺享受的同時,也烘托出詩詞所要表達的意境與內涵。例如在第16首《精靈之歌》、第44首《火焰騎士》、以及第47首《鬼湖幽靈》中都有采用半音階這一表現(xiàn)手法。
例3:
該片段節(jié)選自《莫里克歌曲》第16首《精靈之歌》1-9小節(jié),這是一首輕松愉快的歌曲,該曲沒有前奏,鋼琴與開始時歌聲以八度平行上行,隨后音樂變得輕巧、靈動,伴奏則以十六分音符交替出現(xiàn),調性也轉為降B大調,而這輕巧的十六分音符就是全曲的基本音色,沃爾夫采用半音階這一表現(xiàn)手法使得歌聲旋律輕松活潑,用來表達精靈活潑、可愛的樣子。
二、《莫里克歌曲集》半音化技法特征
沃爾夫賦予藝術歌曲新的藝術生命力。他追求音樂與詩歌的融合,強調鋼琴的詩性描繪,使藝術歌曲既具有可理解性又具有交響性,同時又表現(xiàn)出戲劇化的效果,這對我們來說更好的表達出詩歌的意境和情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沃爾夫在藝術歌曲方面的創(chuàng)新在于將傳統(tǒng)旋律的線條美轉化為詩歌的語調和語言主旋律的抒情旋律使藝術歌曲更接近原詩的“客觀抒情性”,從而更接近原詩詩意的魅力。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熱愛詩歌,對詩歌有獨特的把握,用音樂表達自己達的巧妙運用,創(chuàng)作出了豐富細膩的藝術歌曲,豐富了音樂內容,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視野。
1.在內容方面
由于沃爾夫所處的年代為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所以沃爾夫選取的題材內容豐富,涉及的范圍較廣,以歌詞內容將其分為九大類。大多數(shù)藝術作曲家選擇名詩作為作曲的歌詞。歌詞的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吸引了觀眾,詩意的歌詞激發(fā)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欲望,自然成為音樂表演的靈魂。對于歌曲中所表達的題材內容的不同,創(chuàng)作技法也不盡相同,利用半音化所呈現(xiàn)出的方式效果及刻畫出的音樂形象為其他作曲家作品中少見。沃爾夫在進行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同時,將詩歌內容、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用旋律曲調來表現(xiàn)詩詞的意境,通過對細節(jié)的描寫來呈現(xiàn)出不同的戲劇性。
例4:
2.在聲樂旋律與鋼琴伴奏方面
沃爾夫采取朗誦式的旋律特色,與鋼琴伴奏相結合形成交響性的音響效果。我們不光要注意旋律的簡潔,更要注意思想感情和語言音調的準確表達和提煉。沃爾夫的藝術歌曲是在原德國歌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一種歌唱節(jié)奏與歌詞的有機結合,要求演唱者在學會唱歌之前,必須能熟練地背誦歌曲歌詞,然后按照旋律唱,仿佛吟詩一般,歌曲自然從嘴里唱出來。他的歌不像舒伯特那樣依靠優(yōu)美的旋律,而是靠朗誦原詩的韻腳與旋律緊密結合,使詩更加和諧微妙的情感變化。聲樂旋律與鋼琴伴奏相輔相成,緊密相連。沃爾夫將鋼琴地位提升,喜歡在歌曲結束之后通過鋼琴伴奏來延長故事的結尾,音效非常生動有力,充滿樂趣。如《莫里克歌曲集》第6首《春來了》,這首歌曲的最大特色就是沃爾夫在歌曲的最后部分,通過長達20小節(jié)的后奏,讓我們再一次感受春天帶來的興奮和歡樂,也通過這一表現(xiàn)形式拓寬鋼琴在歌曲中的表現(xiàn)力。
3.在和聲與調性方面
沃爾夫在大小調和聲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半音化風格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通過不斷探索與風格變幻莫測的嘗試,來擺脫傳統(tǒng)大小調的思維模式。沃爾夫通過對半音化的廣泛運用,使傳統(tǒng)的和聲語匯變得復雜多樣,將調性擴張手法發(fā)展到極端化。變格功能的運用與發(fā)展;副調和聲功能的成熟與繁衍;不協(xié)和和弦的大量運用及調性的頻繁轉換,使和聲的緊張度與色彩性增強,充分發(fā)揮了樂曲的表現(xiàn)力,對樂思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使音樂在色彩與力度上產生出更多效果。沃爾夫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調性,含蓄而深刻的情感,這也是德國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莊重細膩,不局限于傳統(tǒng),繼承了同樣的浪漫抒情同時,它與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精神融為一體。
結語
通過半音化技法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在繼承浪漫主義抒情性的基礎上,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在曲調、情感和風格上都獨具一格,具有不同于古代的時代特征。音樂與文化始終密不可分,而浪漫主義文學始終對浪漫主義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在浪漫主義文學中,音樂總是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幻想精神,以及一種現(xiàn)實感。它是對人生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希望以文學的形式來表現(xiàn)美麗的畫面和風景出來。由于對大自然的敬仰和熱愛使沃爾夫完全陶醉在浪漫主義的文學詩中。從音樂創(chuàng)作者作品的內容來看可見他們對文學作品理想狀態(tài)的深刻思考。沃爾夫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知名作品。沃爾夫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依舊繼承德、奧藝術歌曲的傳統(tǒng)風格,但為之不同的是,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手法上較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來說,更加的奇思妙想與大膽。沃爾夫將歌詞與音樂相結合,重視詩歌本質的語言與內容。將鋼琴伴奏地位提升,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營造出與眾不同的情緒與意境。在半音化的運用與無調性處理手法上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個性風格。同時,深受瓦格納音樂思想的影響,吸收瓦格納戲劇音樂表現(xiàn)手法,追求藝術嚴謹,致力于豐富和發(fā)展傳統(tǒng)調式和聲,在實踐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個人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和特點。
注釋:
①D.Ossenkop:Hugo Wolf:A Guide to Reserach,Garland Pub.Ins.1988,導言xxi.
②桑桐.半音化的歷史演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③Herbert Westerby.“Chromaticism”in Harmony[C].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1900(1).
④劉誠.杰蘇阿爾多半音化和聲風格探微[J].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4).
參考文獻:
[1]席慕德.沃爾夫歌曲集“莫里克詩篇”之研究[M].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
[2]桑桐.半音化的歷史演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斯坦利·薩迪,約翰·泰瑞爾.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4]劉小令.沃爾夫藝術歌曲中音高組織關系之探析[J].樂府新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