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帥
阿克蘇在維語中意為“ 白水”,其地處新疆腹地,北靠天山山脈,南面塔克拉瑪干沙漠,東接庫車,西臨烏什,古屬溫宿國,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據(jù)清代史料記載,該地“土田廣沃,蜜圃充園,牛羊駝馬,所在群聚”,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
誕生在此地的阿克蘇局自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局鑄錢為始,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移至庫車為終,期間開開停停,運行時間共76載,鑄造了從乾隆到光緒等年號的紅錢,是新疆開鑄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鑄錢數(shù)量最多的錢局。
圖1 乾隆通寶背左右滿、維文阿克蘇“生”字隆
圖2 乾隆通寶背左右滿、維文阿克蘇“山”字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統(tǒng)一天山南北,設立伊犁將軍府。第二年,在原葉爾羌汗國都城葉爾羌(今莎車縣)設立錢局,開始發(fā)行第一種新疆紅錢——乾隆通寶背葉爾羌。該錢起到了回收原政府舊錢的作用,且利于促進和恢復南疆西四城(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田)的貿(mào)易和生產(chǎn)。鑒于此,時任阿克蘇參贊大臣的舒賀德奏請乾隆帝在阿克蘇設立錢局,利用周邊的銅礦資源鼓鑄紅錢,供南疆東四城(阿克蘇、庫車、烏什、喀喇沙爾)使用。乾隆帝批準了奏請,并降旨西安方面于1760年十二月指派8名熟諳鑄錢的工匠前往阿克蘇提供技術幫助。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阿克蘇局正式開鑄,成為新疆第二個鑄錢局。該局所鑄之錢選用純凈紅銅,色澤紅潤,郭深字俊,鑄造精良。其正面為漢字對讀“乾隆通寶”四字,背面穿左右分別為滿文、維文“阿克蘇”,表示鑄造地。該錢直徑約25毫米至26毫米間,厚度約1.5毫米至2毫米間。據(jù)史載,其重量與葉爾羌同為“二錢”(約為7.4克),但實際往往低于此者,總體在5.5克至8克間。該錢與制錢折算比例為“以一當五”,即一枚紅錢換五枚制錢。按照“隆”字底部位置區(qū)分,可分為“生”字?。▓D1)和“山”字?。▓D2)兩大類。
乾隆三十年(1765年),烏什維族人民為反抗當?shù)匕⑵婺静耍辖胤劫F族)及清朝貪腐官員的欺壓發(fā)動了起義。清政府鎮(zhèn)壓起義后,以烏什為南疆匯總之地,將喀什參贊大臣(總理南疆各事務)和阿克蘇駐防官兵遷往烏什。阿克蘇鑄錢局也被一同遷往。其在乾隆本朝開鑄不足5年,只得暫停。烏什局成為了新疆第三個鑄錢局。
圖3 乾隆通寶背維文阿克蘇“山”底隆
圖4 嘉慶通寶小吉嘉
圖5 嘉慶通寶大吉嘉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為紀念自己統(tǒng)一新疆的不朽功勛,立旨告誡后嗣帝王,對新疆的乾隆通寶“永遠恪尊,不必改毀另鑄”。也就是說,乾隆帝希望新疆永遠只通行乾隆通寶一種錢,即使后嗣帝王繼任也無需另鑄其他年號的紅錢。當然,其尚在人間時“美夢”無人敢違背。而在其駕崩后,嘉慶帝便降旨新疆“每年鑄乾隆通寶二成,嘉慶通寶八成”。如此一來,既保留了先帝的遺愿,又將新帝的恩惠遠播邊疆。此后,后嗣皇帝多效仿此舉,這便形成了后代帝王在新疆補鑄乾隆通寶的獨特景象,也為乾隆紅錢的斷代帶來了難度。
嘉慶四年(1799年),參贊大臣長齡奏請將烏什錢局移回阿克蘇。原因是阿克蘇地區(qū)的鑄錢資源,例如銅礦、燒炭、沙土、勞動力,遠比烏什更充足。在資源匱乏的烏什鑄錢不僅成本極大,也讓匠人和應差的百姓苦不堪言。嘉慶帝批準了奏報,并令戶部頒發(fā)乾隆、嘉慶通寶背阿克蘇祖母錢各一枚。阿克蘇局在停鑄30余年后,于嘉慶五年(1800年)正式復產(chǎn)。
圖6 咸豐通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當五”錢
圖7 咸豐通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當十”錢
嘉慶時期阿克蘇局鑄造的乾隆通寶為山底?。▓D3),錢體比乾隆本朝錢要輕薄不少,直徑一般在2 5毫米、厚度約1.1毫米,重量為4.4克左右。正面乾隆通寶四字的寫法較為規(guī)矩,與乾隆背烏什一脈相承。背面維文阿克蘇顯得寬短,起筆仍似“人”字,中部兩圈相互聚攏,尾巴較短。
圖8 咸豐重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當五十”錢
圖9 咸豐重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當百”錢
嘉慶通寶的尺寸、重量與同期乾隆通寶相同。按照“嘉”字上部的差異,分為大吉嘉和小吉嘉兩種版別。小吉嘉(圖4)系雙點通,與乾隆一致,且通寶二字的面文書寫也幾乎一樣。大吉嘉(圖5)系單點通,存世數(shù)量明顯多于小吉嘉版,且暫未發(fā)現(xiàn)面文與之匹配的乾隆阿克蘇。據(jù)此,筆者推測復開的阿克蘇局在短暫發(fā)行乾隆通寶和嘉慶小吉嘉后,就改版只發(fā)行嘉慶大吉嘉了。此舉是為了迎合新帝“唯我獨尊”的心態(tài),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咸豐初年,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江南富庶省份被占,導致帝國稅收吃緊,清政府軍費開支陡增,發(fā)往新疆的“協(xié)餉”更是不能按時派出。中央政府明確指示新疆:“若非設法變通,斷難經(jīng)久。”在此背景下,新疆各城也效仿內(nèi)地鑄造虛值大錢。其中,阿克蘇局就在咸豐通寶外增鑄了咸豐重寶、咸豐元寶。
咸豐通寶共有“當五”“當十”兩種,沒有小平?!爱斘濉卞X(圖6)直徑24.2毫米、厚約1.2毫米,重約4.2克,背穿左右分別為滿文、維文阿克蘇,表示鑄造地。上下為漢文“當五”二字,表明面值“以一當制錢五枚”,但實際在南疆作為“一文錢”使用,后貶值為“半文錢”。
“當十”錢(圖7)直徑26.2毫米、厚約1.8毫米,重約6,2克,文字與前者大體相同,唯穿上下“當十”二字有別,起到“折二”錢的作用。這時期,維文顯得寬短,中間兩圈緊鄰,尾部開始呈現(xiàn)彎折的特點。
圖10 同治通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當五”錢
咸豐重寶(圖8)直徑3 7. 3 毫米、厚度2.1毫米,重約為15.6克,正面文如其名。書寫的較為規(guī)矩,背面穿左右為滿文、維文阿克蘇,上下為漢文“當五十”,表示“以一當制錢五十枚”。咸豐元寶(圖9)直徑40.9毫米、厚約2.8毫米,重約23.2克,文字基本與重寶一致,唯穿上下漢文“當百”二字有別,以示“以一當制錢百枚”。
據(jù)史料記載,阿克蘇局于咸豐四年(1854年)始,以二成銅鑄咸豐元寶“當百”大錢,二成銅鑄咸豐重寶“當五十”大錢,其余六成鑄咸豐通寶錢。由于此類大錢遭到當?shù)匕傩盏牡种?,不但未能減輕經(jīng)濟壓力,反而容易激起民變。至咸豐九年(1859年),當局決定停鑄大錢,并將成品回收,改鑄“當十”錢。這即是現(xiàn)今新疆大錢較為罕見的原因。
圖11 同治通寶“當十”錢
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多地發(fā)生起義,形成了割據(jù)混戰(zhàn)的局面。臨近的浩罕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派阿古柏領兵,護送流亡當?shù)氐囊了固m教白山派領袖布素魯克(張格爾之子)入疆,企圖乘亂奪權。但阿古柏狼子野心,利用手中兵權將南疆各地義軍逐一擊破,再誅殺布素魯克自立為汗,建立“哲德莎爾汗國”(譯為“七城之國”),遙認土耳其為宗主國,自鑄貨幣,印有土耳其帕夏(最高統(tǒng)治者)“阿布都艾則孜汗”,并停止鑄造和使用清政府紅錢。
因此,同治年間阿克蘇局鑄錢僅“當五”“當十”兩種,且數(shù)量稀少。正面均為“同治通寶”,背穿左右為滿文、維文阿克蘇?!爱斘濉卞X(圖10)直徑24.2毫米、厚約1.2毫米,重約3.5克,大多做工粗糙,文字晦暗,精品難尋。
“當十”錢(圖11)直徑25.5毫米、厚約1.3毫米,重約4.6克,相比“當五”錢而言,較為多見。其維文大多晦暗不清,起筆“人”形部分趨于平緩。
光緒二年(1876年),為了平息阿古柏作亂,65歲的陜甘總督左宗棠率軍歷經(jīng)兩載殲滅了阿古柏勢力,使得闊別13年之久的新疆大地重歸祖國懷抱。
圖12 光緒通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阿十”錢
在收復新疆后,清廷迅速回收阿古柏鑄幣,鑄造新錢,宣誓主權,恢復經(jīng)濟。光緒九年(1883年)始,阿克蘇錢局開鑄光緒通寶(圖12)。該品直徑24.9毫米、厚約1.3毫米,重約3.9克,背穿左右為滿文、維文“阿克蘇”,上下為漢文“阿十”,表示鑄地。
圖13 光緒通寶背左右維文、滿文阿克蘇“阿十”錢
該品還有一種滿文、維文位置互換,維左滿右,別有趣味(圖13)??v觀此時維文書寫,起筆“人”形結構已簡化為“一”,這是光緒以來的普遍特征規(guī)律,也能為該局補鑄的乾隆通寶斷代提供參考依據(jù)。
圖14 光緒通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喀十”錢
此外,還有一種光緒通寶背穿左右雖為滿文、維文“阿克蘇”,上下卻為漢文“喀十”(圖14)。這種民族文字與漢文不能相對應的情況學界多認為是“代鑄”現(xiàn)象,即一個地州局為另一個城市鑄造貨幣。但關于具體代鑄對象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阿克蘇局為喀什城鑄錢,二是認為喀什局為阿克蘇城鑄錢。究竟孰是孰非尚無定論,但大多學者偏向第一種觀點。
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阿克蘇局恢復生產(chǎn),根據(jù)乾隆帝當年“永遠恪尊”乾隆通寶的旨意,首先補鑄乾隆紅錢(圖15)。該幣直徑25.4毫米、厚約1.3毫米,重約4.9克,正面文字不如前朝張弛,顯得較為局促,背僅穿左右為滿、維文“阿克蘇”。維文起筆為一橫,五個點偏向右側,系典型的光緒時期錢文風格。
圖15 乾隆通寶背左右滿文、維文阿克蘇光緒版
另一種在背穿上部增加“〇”形標記,有大、中、小三等,系官方鑄造大量發(fā)行的記號貨幣(圖16)。筆者認為,此圓圈應象征“太陽”。有趣的是,同期復產(chǎn)的庫車局在鑄錢相同位置添加“彎月”,與之遙相呼應,形成日月同輝、陰陽合璧的特殊現(xiàn)象。此舉并非偶然,應有頂層的設計和謀劃。
圖16 乾隆通寶背維文光緒上太陽版
還有一種背逆90度的乾隆通寶阿克蘇(圖17)。向來學界多認為此是由于制作疏忽而導致。然而,通過大量觀察發(fā)現(xiàn),該維文都為順時針90度背逆,未發(fā)現(xiàn)逆時針90度背逆的情況。這與維吾爾文自右至左、橫向閱讀的方式吻合。因此,筆者推測這可能是人為刻意為之的背逆效果,目的是讓當?shù)厣贁?shù)民族人觀看維文更方便。
圖17 乾隆通寶背維文90度光緒版
光緒十八年(1892年),新疆巡撫陶模以阿克蘇“設爐數(shù)年,木材砍燒殆盡”為由,將該局及工匠整體遷往庫車。阿克蘇局此后再無復開,結束了其精彩的一生。近年來,阿克蘇紅錢由于數(shù)量大、種類多、品相好,廣受藏友歡迎,成為了泉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