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
如果你曾經(jīng)去過德國的首都柏林,你就會明白為什么這座城市會被人們稱為“施普雷河上的雅典”——每一次行走在寧靜的河畔,風都會吹來令人心動的柏林氣息。這一次,我們將開啟一場柏林的“深度旅行”,帶你重新認識屬于這座城市的藝術(shù)名片。
愛扎堆兒的博物館
博物館島原本是施普雷河中間的一座小島,從1830年建成第一家博物館開始,到1930年佩伽蒙博物館落成,歷時一百年才“集結(jié)”完畢。
島上有五家博物館,它們分工明確、協(xié)同合作,像極了柏林人嚴謹求實的性格。每家博物館的收藏門類、時代、地域文化各不相同:老博物館里收藏著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傳奇雕塑;新博物館里則是神秘絢爛的古埃及藝術(shù);老國家藝術(shù)畫廊里陳列著各國各時期的繪畫杰作;博德博物館則以裝飾藝術(shù)和手工藝術(shù)品見長;佩伽蒙博物館雖然最“年輕”,但人氣最高。
島上最東端還有一座莊嚴而不失華美的柏林大教堂,每到日暮時分,大教堂的正立面恰好沐浴在夕陽里,那氣勢恢宏的巨大穹頂在陽光照耀下像綠松石一樣清潤、明凈。
大塊頭藏品過把癮
佩伽蒙博物館得名于德國考古學家在土耳其發(fā)掘的佩伽蒙王國遺址。
佩伽蒙王國于公元前281年獨立,在公元前133年成為羅馬的領地。這個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卻因為一座宙斯祭壇聲名大噪。
宙斯祭壇是供奉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宙斯并向他獻祭的地方。祭壇基座上的浮雕彰顯了宙斯率領奧林匹斯神迎戰(zhàn)泰坦神族的神威。
交戰(zhàn)雙方纏斗在一起,打得山崩地裂、地動山搖,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位置靠下的是泰坦神族,他們裸露著身體,動作極度夸張,像是在垂死掙扎;而宙斯率領的諸神則穿戴齊整、神態(tài)自若。誰勝誰負,一眼見分曉。
祭壇的浮雕長一百多米,雖然破損嚴重,但氣勢并沒有減損半分。像這樣的“大塊頭”藏品,佩伽蒙博物館還有很多,它們可能是來自伊斯蘭藝術(shù)中的一座塔基、巴比倫的街道和城門、古希臘的市場門廊……在這里你會有一種不斷穿越時空的錯覺,仿佛坐上了能隨時切換不同文明的“時光機”。
必須點名的“超級巨星”
雖說博物館島“眾星云集”,但有兩位“超級巨星”不容錯過,一位是老國家藝術(shù)畫廊里的國王,另一位則是新博物館里的王后。
國王是畫作《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的長笛演奏會上》的主角腓特烈大帝。畫面中,國王正與眾臣舉行音樂會。燭光下,國王神情投入地獨奏,右邊的小樂隊全神貫注地隨時準備與國王合奏,左邊是大臣和貴族,此刻他們都成了最忠實的聽眾。
據(jù)說畫中所有人都對應著現(xiàn)實中的人物原型,而無憂宮至今仍然保持著畫中的樣貌。
這位腓特烈大帝一生酷愛音樂,卻并未玩物喪志。在他的統(tǒng)治下,普魯士(德國的前身)在軍事、外交、政治、經(jīng)濟等許多領域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他戎馬一生,在戰(zhàn)場上屢建奇功,是歐洲著名的“鐵血帝王”。
而王后的名字叫奈費爾提蒂,她是埃及法老阿肯那頓的王后,更是美術(shù)史上最著名的“埃及艷后”。
奈費爾提蒂神情端莊、寧靜,很有王后的風范。她的頭發(fā)被齊額的亞麻布包裹在王冠里,這是典型的埃及裝束。王冠正中間有蛇的圖騰,象征著地位高貴的埃及王室。王后脖子上戴著多種顏色的寶石穿成的項鏈,這也是埃及王室貴族常見的配飾。她的眼部畫著濃而修長的眼線,黑曜石鑲嵌的瞳仁顯得清澈靈動。
這雕像實在太寫實、太生動,大家總覺得她像是在輕輕地說著什么,以至于參觀的人群在她面前只能輕輕呼吸、仔細聆聽,仿佛能聽見那古老歲月的低語。
請放肆吃肉吧
如果說博物館島像—間混搭風格的藝術(shù)餐廳,那么說到真正的柏林味道怎能不提德式香腸和招牌烤豬肘?不過,想要盡情享受大餐,你必須得有好胃口,一只烤豬肘的重量常常超過一公斤,再加上配著酸菜的各式香腸,沒有十足的戰(zhàn)斗力,你也只能“望肘興嘆”,拍幾張照片發(fā)發(fā)朋友圈啦!
廢墟上迎來新生
柏林是座不折不扣的歷史名城,但我們眼前的柏林卻是嶄新的模樣。因為現(xiàn)在的柏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廢墟上重建的。
戰(zhàn)爭中,承載著柏林歷史的古老建筑幾乎被摧毀殆盡,戰(zhàn)后重建時,只有極少數(shù)的建筑得以修復。不過柏林留下了一處既未被修復又未被鏟除的"廢墟",它就是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始建于十九世紀末,它的主鐘樓是當時柏林最高的建筑,也因此,它成了空襲時最顯眼的目標。戰(zhàn)火中,教堂的尖頂基本被炸斷,塔尖上的十字架早已不見蹤影,巨大的窗戶也只剩下窗欞,塔身更是千瘡百孔,每一個彈孔都承載著戰(zhàn)火紛飛的記憶。柏林人特意留下它,或許因為它既是過去的見證,又是未來的警鐘。
無比幸運的城門
比教堂運氣好一點兒的是勃蘭登堡門。這座大門由于沒有軍事價值,才得以在轟炸中幸免于難。
勃蘭登堡門建成于 1791 年,在當時是柏林的城門。門下面有五個門洞,正中間的略寬,專供皇帝和王室成員通行。門頂上高達五米的青銅雕塑充分渲染著這座大門的氣勢。
這是勝利女神尼基的雕像,女神展開巨大雙翼站在戰(zhàn)車上,手中的勝利之杖直指前方,杖頭上鑲一個花環(huán)?;ōh(huán)頂上還雕刻著一只頭戴皇冠的老鷹,它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
作為柏林的地標和德國的標志之一,勃蘭登堡門也見證著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柏林墻從勃蘭登堡門兩側(cè)延伸開去,把德國硬生生地切割成了壁壘森嚴的兩個部分,成了勃蘭登堡門的悲情記憶,直到 1990 年柏林墻被拆除,德國才重新統(tǒng)一。
不過,勃蘭登堡門也有歡騰的時刻,2014年世界杯足球賽場上,德國足球隊捧得大力神杯凱旋,民眾們便是在勃蘭登堡門前為他們的綠茵英雄舉行了最隆重的“加冕”儀式。
好了各位旅客,柏林之旅到這里已經(jīng)接近尾聲,希望下次你再跟爸爸媽媽出去游玩的時候,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柏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