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
孤獨同善良、勇敢、幽默等一切美好的品質一樣需要被人理解,只是因為它的氣味、色彩、質地與周遭環(huán)境有點兒格格不入,我們總在有意無意中疏離它,不愿意與它正面對話,害怕它黑暗的一面將我們的心靈吞噬。
然而,請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名為孤獨的、他人永遠也無法抵達的花園,真正的自由與美只能在那里綻放。藝術家們時常會到自己的花園里走一走,在那兒,他們喜歡保持沉默,以便被自己的心聽見。一旦花園的門被關上,請記得這句叮囑:
“你別赤腳在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園到處是星星的碎片?!?/p>
孤獨是什么味道?
甘草的苦與甜
因為孤獨,瑪麗撕下了電話簿中的一個號碼;因為孤獨,馬克思用老式打字機回復了瑪麗的每一封信。孤獨化身成飛鴿,連接了一位郁郁寡歡的老人和一個厄運纏身的女孩的喜怒哀樂,牽引出一段長達十年、跨越千里的友誼。
澳大利亞導演亞當·艾略特花了十二年制作出了黏土動畫片《瑪麗和馬克思》。這部電影有著甘草般苦中帶甜的氣息,把孤獨與愛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盡管畫面色彩暗淡,道具破舊不堪,角色也不討人喜歡,但導演想要傳達的核心卻簡單明了:每個人的一生都像是一條長長的人行道,有的道路很整潔,然而有的沿途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坦然地接受自己,勇敢地獨自走過。
暴風雨前的泥土味兒
陽光下,父親和兒子乘著一葉孤舟,漂浮在汪洋大海之中。暴風雨即將來臨,父親王心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他含辛茹苦地把患有孤獨癥的孩子大福撫養(yǎng)成人,自己卻查出了癌癥,萬念俱灰的他動了輕生的念頭。幸好從小在爸爸工作的海洋館長大的大福熟識水性,才救了父子倆一命。
導演薛曉璐在《海洋天堂》里設置了很多夢幻唯美的水中鏡頭,海洋浩瀚深沉,正如父親對兒子的愛。王心誠在大福的衣服上縫制了許多銘牌,還扮成烏龜讓大福相信自己會一直陪在他身邊。但在緊要關頭,大福用行動和愛打撈起了父親生活的希望,上岸后的父親終于明白了:也許“星星的孩子”比普通人更知道珍惜這一切,更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
夢想的書頁味兒
一個獨來獨往的男人馬締,選擇了一份注定要踽踽獨行的職業(yè)——編輯。他要用十五年的時間編一本“與時俱進”的辭典,這樣的堅守在速食時代顯得有些可笑。馬締像前輩那樣隨時在口袋里揣好一沓詞語采集卡,到哪里都留意著從未聽到的新詞。陪伴他的只有朝圣者般的孤獨,他臉上沒有微笑,心中卻少有悲苦。因為有夢想的人習慣性地接納孤獨,一個人的時間足夠讓他保持清醒,堅定前行。
辭典的名字叫《大渡海》,馬締也時常夢見海,甚至被漂浮在海上的詞語采集卡嚇醒。影片的最后,他面朝大海陷入沉思。或許縈繞在他腦海里的正是總編輯離世前在信中寫給他的話:“不知是否有其他字眼比‘感謝更能表達我的謝意,如果九泉之下存在這樣的詞語,我會在那里將它采集成例句。”
檸檬的清新香氣
古靈精怪的大眼睛女孩愛美麗從小就沒有玩伴,獨自一人生活,她只能自娛自樂:把插在十根手指上的樹莓一個個吃掉、把手插進谷物堆、打水漂兒時看著石頭在水面飛舞……獨自成長的經(jīng)歷,讓愛美麗有些“神經(jīng)質”,又保留著難得的率性與天真。她偶爾會把自己想象成“女佐羅”,用獨特的方式維護著世界和平。
都說生活是一顆小小檸檬,擠一擠就會流出或可口或酸澀的汁水。愛美麗私下默默地幫助蔬菜攤打工人、鄰居“玻璃人”和房東太太,就像完成一場場解謎游戲。在這樣的過程中,她也逐漸敲開了自己的生命之門,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沒有你,良辰美景,更與何人說”。
孤獨是什么顏色?
烘焙過度的咖啡豆棕
我們了解德加與他的芭蕾組畫常常是從印象派的視角出發(fā),可他卻始終想撕掉自己身上的“印象派”標簽。雖說出身高貴、家世顯赫,但芭蕾舞者、賽馬者、咖啡廳里的落寞女人、洗衣工人都是他繪畫的對象。他作品中高雅、莊嚴的構圖和配色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古典繪畫傳統(tǒng),特別是與凡·高、莫奈那些明亮熾熱的藝術作品進行對比的時候。
看看油畫中那凝結的咖啡色吧!德加希望觀者透過表面的繁華,向生命更深處的荒涼和孤寂看去。離群索居直到五十歲的他也不免憂愁地感嘆:“就算我這顆心也會矯揉造作,這些芭蕾舞者將我的心縫進粉紅緞子做的袋子里,像她們的舞鞋一樣慢慢褪了顏色?!?/p>
干枯玫瑰的灰調
“莫蘭迪色”流行于服飾配色和家居設計中,那是一種低飽和度的配色方案。即使是在畫原本五彩繽紛的花朵或花瓶時,莫蘭迪也會在各色顏料里加入一定比例的灰色,降低明度的同時又不會讓整個畫面過于暗淡。一切正如莫蘭迪淡泊、隱遁的生活:“由于藝術與性情的理由,我傾向孤獨,這種傾向不是出于無謂的驕傲,也非出于和所有與我共有信念的人缺乏聯(lián)系?!痹诋嫾已壑?,靜物畫能超越時間達成永恒的美,他只是選擇沉思其間,用孤獨的姿態(tài)描繪它、表達它。
郁金香從盛開到凋謝的過程
兩三個色彩絕妙、邊緣模糊的方塊懸浮在大幅的畫布上,如果置身于羅斯科的色域畫前,你也許搞不懂畫家想表達什么,但你不得不屏住呼吸,以防被一種巨大的漩渦卷進畫中。
從喜歡用大紅塊、大橙塊、大黃塊,到使用深紅塊、褐紫塊,再到使用純灰色塊和純黑色塊,羅斯科的“色域畫”變得越來越簡潔抽象的同時,也越來越深沉。他年輕時踏上了沒有藝廊、收藏家、評論家,也沒有金錢的孤獨的藝術之路??烧驗橐粺o所有,他反而可以肆無忌憚地追求理想。他比別人更迫切地需要一方寂靜的空間來扎根、成長。這種主動選擇的孤獨驅散了內心哀愁,顯露出一種堅忍的意志。
繽紛奪目的彩虹色
以強大的社交能力而聞名的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似乎與“孤獨”二字毫無關系。從他的代表作“花系列”就能看出端倪,每幅絲網(wǎng)印刷的畫作都被四朵芙蓉花填滿了,花開得明艷又熱烈,我們不由得相信藝術家本身也是一個熱情開朗的人。
可誰能想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一種諷刺,一次次的復制本身就是在有意識地消除“個性”與“感情”,印證了他那句名言:“我想成為一臺機器?!蔽只魻柦K其一生都在表現(xiàn)隔絕與依戀,就像很多有收集癖的孤獨者一樣,他喜歡創(chuàng)造出各式物品,仿佛置身其中就能暫時遺忘空虛、疏離,不再因孤獨而戰(zhàn)栗。
孤獨是什么質地?
誰這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里爾克《秋日》
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
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
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xiàn)實,
唯有孤獨永恒。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此火為大,開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海子《祖國(或以夢為馬)》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王維《終南別業(yè)》
孤獨在奧地利詩人里爾克那里,有著能發(fā)出脆響的落葉的干燥質地:“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游蕩,當著落葉紛飛。”漫游于歐洲各國的里爾克一生書寫的主題都與孤獨有關。他總覺得如果自己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家園,那就是對故鄉(xiāng)的不忠誠,因此他不能擁有小屋,更不能定居他鄉(xiāng)。這種正視結局的勇氣,為很多異鄉(xiāng)人帶去了精神的慰藉。
孤獨在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那里,如發(fā)絲般柔韌,每個人都不得不被裹挾其中。借由馬孔多小鎮(zhèn)和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史,《百年孤獨》一層層揭開了女性的孤獨、權力的孤獨、民族的孤獨,甚至世界的孤獨。“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唯有孤獨永恒”,這著名的論述看似消極悲觀,卻恰是如何直面孤獨、如何尊重孤獨、如何完成孤獨的真諦。
孤獨在海子這里,是茫茫黑夜,無形卻無所不在。“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边@位被命運碾壓的詩人,即使選擇獨行,也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逐,甚至能在傷口開出花來。
孤獨在王維這里,擁有一種能夠穿透時空的安靜、質樸的美。走到無路可走,人們會傷心沮喪,但那也許只是因為眼睛看得不夠遠。這時不妨“坐看云起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繼而潛入自己的內心,開啟發(fā)現(xiàn)自己、享受孤獨的旅程。
如果你此刻正感到孤獨,那么不必太過擔心,守護好自己心中那座以此為名的花園,等秋風刮過,樹上結出飽滿的果實,你會嘗到沁人心脾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