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是我國著名學者,早年曾留學日本,獲法學學士學位?;貒?,陳望道積極倡導新文化運動,對修辭學、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頗深。1920年,他歷盡艱辛,依據英、日兩個版本相互對照翻譯了《共產黨宣言》。
1919年6月,留學日本的陳望道回國,到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任教,與劉大白、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推行國文教育改革,大力倡導白話文。
(1920年8月,國內第一部漢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問世,首譯本共計印行1000冊。由于排印疏忽,首版封面上的“共產黨宣言”被誤印成“共黨產宣言”。同年9月,該書糾正書名差錯并再版。至1926年5月,該書已相繼印行17次,累計發(fā)行數(shù)十萬冊。)
1919年,《星期評論》在上海創(chuàng)刊,以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而負盛名,編輯部很快將翻譯《共產黨宣言》全文的工作提上日程。1920年,著名報人《民國日報·覺悟》主編邵力子,力薦時年29歲的同鄉(xiāng)陳望道,提出“能承擔此任者,非杭州的陳望道莫屬”。
1920年早春,身在杭州的陳望道接到了邵力子的邀約信,既意外又興奮,很快復信表示同意。不久后,他收到了翻譯底本———從上海寄來的日文版《共產黨宣言》。
譯書需要一個清靜的地方。陳望道帶著家人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浙江義烏的分水塘村(今屬城西街道)。
陳望道的故鄉(xiāng)在義烏的分水塘村,因村中有方水塘,池水分為兩系,分別流向義烏和浦江,故名“分水塘”。這個位于大峰山腳下的小村落“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遠離塵囂,猶如世外桃源一般,乃譯書的絕佳去處。
春節(jié)臨近,分水塘村里逐漸熱鬧起來,家家戶戶忙著準備年貨,陳家亦然。可里里外外唯獨不見陳望道的身影。他去哪兒了呢?
此時的陳望道,正在距離陳宅五六十米的早已被用作柴屋的老宅里。他把一整塊木板架在兩條長板凳上,便在那里“安營扎寨”,孜孜不倦地翻譯《共產黨宣言》了。
早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山區(qū)里更添幾分寒意。陳望道那只握筆的手,常被凍得不聽使喚。他時常跺跺腳、搓搓手,還不住地往手心里哈氣,稍覺回暖,便繼續(xù)專心致志地譯書。
陳望道專注于《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吝嗇”到不肯在其他事情上浪費一分一秒,就連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陳母送入柴屋。
陳母見兒子為了譯書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人都瘦了一圈,心疼不已。一日,她特地包了幾個粽子,還裝了一碟溫補祛寒的紅糖一并送來,對兒子親切地說:“兒啊,粽子是剛出鍋的,蘸著紅糖,趕快趁熱吃吧!”
陳母為了不打擾兒子,放下吃食便轉身離去,此時的陳望道仍在專心譯書。
陳母聽陳望道只是“嗯”了一聲,不知他是否真的吃了,仍舊放心不下,在門外站了片刻,便又折回屋內,問兒子是否還要添些紅糖。陳望道心不在焉地回答:“夠了,夠甜的了?!?/p>
陳母以為兒子已經吃完了,趕忙收拾碟子,一抬頭見兒子嘴唇周圍烏黑一片,先是大吃一驚,再看緊挨著那碟紅糖的硯臺,她明白了一切,不由得“撲哧”笑出聲來。原來,陳望道太過專心,竟把墨汁當紅糖蘸著吃了。聽見母親的笑聲,陳望道抹了抹嘴巴,自己也笑了起來。
《共產黨宣言》譯文不足兩萬字,卻讓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終于在谷雨時節(jié),陳望道完成了這部曠世巨作的翻譯工作。
《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推出后,迅速在先進知識分子群體中掀起了一股閱讀熱潮,書很快再版。后來發(fā)行的第二版依然熱銷,許多讀者致信進步刊物《新青年》和主流報紙《民國日報》,詢問購書事宜,一時洛陽紙貴,好評如潮。
作為國內第一部漢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和黨的早期理論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最終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繁榮、富強、自由、平等的新中國?!豆伯a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產生的影響與作用,將永遠鐫刻在中國人心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