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戴春林運用中醫(yī)炮制理論衍生出的“三染”“三法”美妝工藝,以米粉、豆粉、珍珠粉、茯苓粉、益母草粉、花粉,蛋清等天然藥食為原料進行研磨加工,賦予了傳統(tǒng)香粉更多的美容、護膚、芳香功能。粉的形態(tài)除了傳統(tǒng)散粉以外,開始出現(xiàn)了塊狀香粉餅、香件。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戴春林以自己的名字為店號,始立“戴春林”,開在揚州最繁華的埂子街。其中,“戴”含涂敷之意,抹上香妝可以護顏:“春”為四季之首,佩帶香件可葆春色;“林”喻琳瑯滿目,所產香件可任遴選。
“戴春林”的故事中,最為著名的產品就是明崇禎年間(公元1629年),崇禎皇帝的愛妃田秀英貴妃回揚州省親,“戴春林”為其專門定制的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塊粉餅的“鴨蛋香粉”(亦稱“鵝蛋香粉”)。
隨著時間的流逝,“戴春林”的產品成為皇室貴族階層的奢侈品。《揚州畫舫錄》《水窗春囈》《片玉山房花箋錄》《風月夢》等古代筆記小說有大量關于“戴春林”的記載,北京、上海等地方史料亦多有推許。李斗《揚州畫肪錄》載:“天下香料,莫如揚州。戴春林為上,張元書次之……水土所宜,遷地遂不能為良,人力莫能強也?!焙翢o疑問,戴春林用“三染”“三法”工藝開創(chuàng)了“千金五香”美妝文化,是揚州香粉文化的奠基者。
清朝的眾多古典小說中都對香貨進行了描述與記載。1784年《紅樓夢》成書時,“戴春林”已經是跨越明清兩個朝代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美妝老店,以特有的漢方美妝文化引領著中華美妝的潮流?!都t樓夢》中的香件描述就是以“戴春林”香粉香件為原型的。曹雪芹在書中描述,“平兒倒在掌上看時,果見這粉輕、白、紅、香四樣俱佳,拍在面上也容易勻凈、潤澤,不象別的粉那樣澀滯”“北靜王手腕上的18粒如蓮香珠”“寶釵玉膊上的香串”“襲人荷包里的兩個梅花香餅兒”。清嘉慶年間成書的《補紅樓夢》第22回中明確寫道:“花花公子薛蟠這一次路過揚州時又趕到埂子街戴春林家買了一大堆香貨帶回去以備送人之用……”
據(jù)記載,康熙6次南巡(1684—1707年),及乾隆6次南巡(1751—1784年)期間,揚州地方官員屢屢進貢的貢品中必有“戴春林”香粉、香件,隨從們將‘戴春林”香貨帶入宮中以后,深得后宮嬪妃喜愛。到了清末民初,隨著皇室貴族的落沒,“戴春林”香貨開始走向民間市場。
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遷,戴春林的后人從規(guī)?;a進入自產自銷模式,僅制作潤膚油、雪花膏、首烏桂花頭油、刨花水等最基本的品類,悄然傳承著先人的技藝。
直到2005年,政府開始啟動民間老字號的復興及非遺保護工作。不久,—次家庭閑聊,穆鴻駿年近九旬的母親不經意從自己的老衣柜里翻出幾個用衣物裹得嚴嚴實實的老“戴春林”鐵盒說:“別小看這幾只銹跡斑斑的鐵盒,這里面飽含我們祖上的榮光?!闭f來是閑聊,卻在穆鴻駿心中深深地埋下了_一顆復興“戴春林”老字號的種子。
在那之后的四年里,穆鴻駿除了通過母親收集整理了大量“戴春林”家傳的相關資料,還四處奔走揚州檔案館、圖書館、網上線下,翻閱古書古籍無數(shù),不明白的地方再請教文史專家。整整四年的時間里他都沉浸在“戴春林”的文化中不可自拔,深感這歷經四百年洗禮的三個字似乎和他有著前世今生的因緣。
自穆鴻駿正式向國家商標局提交了商標注冊申請后,他于2009年得到了正式批復,捧著這金光閃閃的三個字,他似乎看到了那封塵已久的“戴春林”招牌終于等到了重見光日的那一天。戴春林家族第十七代傳人穆鴻駿攜女兒穆青,帶著祖先的家訓,帶著祖先的文化,帶著一份振興中華文化的赤子之心,以獨創(chuàng)的“三染…‘三法”美妝工藝與“千金五香”文化為根基,成立揚州戴春林化妝品有限公司,走上了振興“戴春林”美妝文化之路。
“戴春林”第十六代傳人曾說:“戴春林品牌是祖上的榮光,你應繼承好……”第十七代傳人穆鴻駿表示:“‘戴春林是傳世的經典、民族的驕傲,我們未來的目標是:經典,傳承?!痹谧?、父兩代人的熏陶下,第十八代傳人穆青表示:“我們要用智慧和生命去守護這份祖先的文化,將我中華的美妝精髓永久地屹立于世界美妝之林?!?/p>
在國際進口品牌壟斷國內美妝市場的當今,揚州戴春林化妝品有限公司已經在中國、歐洲等多個區(qū)域開設了共五十余家分店?!按鞔毫帧本媲缶漠a品質量加上古典的包裝設計,很快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來自五湖四海的消費者在試用“戴春林”的產品后贊譽“質量不輸國際大牌”,紛紛對“戴春林”品牌表示充滿信心。這些消費者中有從商者將“戴春林”的品牌店鋪帶去了世界各地。
在歐洲,“戴春林”歐洲總部應邀接受了《ELLE》《VOGUE》兩本世界著名時尚雜志的記者采訪,其產品也被兩本雜志披露。此后,“戴春林”化妝品不僅遍布大陸,而且走向了世界,向世界展示了四百年中華美妝的魅力和中國制造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