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佳
我的童年在祖父身邊長大。那是一個叫問津的小鎮(zhèn)。四周環(huán)繞著山河,小時候,山河在我心中,長大后,山河便鐫刻在我心間。
小時候,父母外出謀生,便把我寄養(yǎng)在祖父身邊。去田埂間勞作,雙腳踩在泥土上,四周是林隙透過的風,花生、麥子、玉米……如今,已經很難記全祖父都在地里耕種了些什么,只記得田地在一個高坡上,坡下有條河,坡地上種著芋頭。在楊樹上綁個秋千,摘一支荷葉,把我安頓好,祖父便牽著他喂養(yǎng)的牛去耕地了。炎熱的暑氣下,他的皮膚像熱風揉熟的谷子一樣,連皺紋的深處也被曬得黝黑,手上的疤,不知是滲透在皺紋里的污垢還是做工的舊傷痕,已經分辨不出來。我在樹下,一支荷葉掩面牙牙學語,祖父在烈日之下大汗淋漓地唱著土歌,一個老者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呻吟,夾在聒噪的蟬聲里顯得愈發(fā)沉悶。
祖父的人生,是悲苦的,就像是在孤獨的泥沙里陶冶孤獨,祖父用他的一生為我凝練出了一些終身不能忘卻的東西。祖父出生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生下他后就改嫁了。年幼的祖父便由鄉(xiāng)人收養(yǎng)了,祖父在念書方面格外用功,畢業(yè)后就被選為村里的支書,后又因一些事情辭去職務。那時家里已有五個孩子,祖父只能開始耕地放牛,養(yǎng)活家里。
我在祖父身邊時,祖父已經六十多歲。兒時最怕放學看到祖父站在門廊前喚我。他教我讀詩,用樹枝教我識字,在泥土上畫田字格,潮濕的土地被劃得滿是溝壑。
兒時念的小學在另一個村莊,有天放學回家時天色已經暗了。同伴帶我從麥子地里抄小路回家,可麥地的泥土又松又軟,遠沒有土路步子快,我倆愈走愈慢,天已經全黑,又累又渴,便摘了一個農人瓜地里的瓜來解渴。到家時已經近八點,祖父拄著棍在門前,只以為我是去瘋玩了。我那時并不知年邁的祖父獨自走了五里路去尋我,只記得他劈頭蓋臉的訓斥,不免生他的氣。他又察覺我上衣浸漬的西瓜汁,便詢問我西瓜的由來。第二天祖父便摘了點新鮮的果蔬,領我找瓜田的主人賠罪去了。祖父鄭重其事的行為著實讓鄉(xiāng)人十分靦腆,那靦腆都是沉在家長里短的問候里的,不知講什么話好,索性把僅有的家常一問再問,走時再塞上幾個新熟的瓜,如此原本氣嘟嘟的我也便開心了。祖父一生都學不會逢迎,卻恭謹?shù)貌豢隙嗾紕e人一絲一毫。
他一生算是長壽,去世是在八十八歲那年,起夜時跌了跤,引發(fā)腦溢血,平靜地離世。葬禮那天下了雨,但大半個鄉(xiāng)鎮(zhèn)的村民都來吊唁了。靈車前擠擠挨挨圍滿了人,我站在靈車后,祖父以前講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那些繁瑣的道理仿佛歷歷在耳似的。
后來離鄉(xiāng)求學,卻時時在夢中夢到祖父,夢到那片土地。那片埋葬祖父的土地,也養(yǎng)育了我的父輩和我,生靈與亡魂在那里重蹈著人生實苦的覆轍,祖父生澀微甘的目語,凝視我書寫自己無損宿葆的水木清華。
(作者系河南大學學生)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