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飛
迎著晨曦登上大山頂,極目遠眺,只見天際間云橫空壑,青峰隱隱;霧鎖深山,寒谷茫茫。長風一吹,旭日初現(xiàn),紅光四射,云蒸霞蔚,境界頓時豁然開朗起來,又見千山莽蕩,萬壑糾纏。這情景看似縱橫紛亂無序,實則一重重山巒都在向東南俯瞰,一條條溪水都在向東蜿蜒。這是自然孕育出的一方大境界,也是時空造就成的一種大趨勢,山水有情也有義,始終遵循著這天規(guī)地律,才使人間儀態(tài)紛呈,氣象萬千。
在山道上驅(qū)車疾馳,仿佛進入萬山圈子,一山放過一山攔,一山更比一山深。眼看著青嶂就要迎面撲來,情急之下卻又束腰聳肩,側(cè)身而過。目光掠過之處盡是郁郁蔥蔥的楊柳樹,像一朵一朵碩大的綠云,低低地飄浮在山坡上,因了剛剛的一場雨水滋潤,仿佛有一疙瘩一疙瘩的綠色從枝葉間翻涌出來。這讓我們處處領略著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意境,時時分享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山坡上野草與莊稼青翠相銜接,河谷中泥土與溪流碧綠互浸潤,仿佛山野是鋪展開來的一方方絲綢錦緞,各色山花在其上鑲嵌出美麗的圖案。如詩如畫的景象,惹人頓時生出無限的愛憐之意。
在響河谷底行走,河水越向前越清澈,河谷也越來越幽深,南北兩面鋪排而下的山坡,在接近山根的時候,居然陡峭起來,更有奇石突兀嶙峋。有的形態(tài)仿若龍頭龜首,讓人懷疑山底下有龍宮水族,這些石頭是居住在其中的神獸,一些想要從黃土中掙脫出來,引頸翹首,渴飲這一泓碧流;有的像一群青蛙金蟾蹲踞在那里,正在閉目養(yǎng)神或鼓腮鳴叫,那一個個惟妙惟肖的神態(tài),似乎只要輕輕一躍,就能跳入流水中。
最神奇的是響河和厙河交匯處,從北山披掛下來的山勢,在河底并沒有斂住奔涌的腳步,而是在響河又突然隆起,形成一個小山包。站在對面凝望,山包上裸露的青石,形如一頭爬動的老烏龜,后面的兩只腳還沒有從山體中走出來,而前面的兩只腳牢牢地抱定了這一小山包,兩眼圓睜,扭頸右望,龜首迎向河流,水從龜唇下流過,彎曲繚繞如銀蛇飛動的公路也涉水而過,龜蛇相遇,看似鎖住了蒼茫峽谷,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實際上新修的公路開辟出了新時代的康莊大道。
這一條兩山夾持的河道緊傍古時的中大路,雖不是絲綢之路的主道,但也像從絲綢上遺落的一根絲線,風來彈撥,雨來敲打,仿佛隱隱能聽見歷史的回音,也曾商賈往來,駝鈴回響,更有軍旅出入,戰(zhàn)馬嘶鳴。石龜背上有一掌平地,恰似一盤盤營,可容三五兵丁在其上巡營瞭哨,上可觀察西邊敵情,下能接收東面消息,還可排兵布陣,埋伏百萬雄兵于萬山叢中。最有意思的是前面下游不遠處,就有一個小村子叫做大戰(zhàn)場,可佐證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
當年紅軍長征時從華家?guī)X南來,在楊崖集鎮(zhèn)的隴西川村,毛主席站在樂樓慷概激昂演講時,曾深情地吟誦過自己寫的一首氣勢磅礴的七律詩《長征》,而后率領著這支鐵流穿越響河峽谷、踏過石龜向界石鋪而去,把紅色的火種播撒在了這片熱土上,使這片古老的黃土地又經(jīng)歷了一次開天辟地的巨變。如此說來,這石龜也算是一只瑞獸,也曾馱負過革命的重擔。現(xiàn)在看起來石龜背上空空如也,只有斑斑苔蘚,層層塵埃,春至花紅,秋去葉枯,實際上它一直馱載著人心雕刻出的一方民間口碑,融入自然,與山同體,因而風磨雨蝕總是永不凋落。
雖是半夏之季的三伏天氣,可天空中云朵密布,加上河道幽深,泥土潮潤,草木蔥蘢,感覺不到一絲炎熱的暑氣,反而有絲絲涼意迎面輕拂。我們沿著右岸邊的南山,順著一道叫魏王谷的水溝向上攀登。腳下茂密的花草,交織成一片翠綠的絨毯,把每一寸泥土都苫蔽得嚴嚴實實。從溝底向山頂仰望,芳草碧連天,一直沒入云端。草葉花瓣,明凈如洗,珠圓玉潤的香露,不染一絲風塵,讓人懷疑連這里的時光都是干凈圣潔的?;ú萆l(fā)出的濃郁香氣,被我們的腳步攪動了,迎風飄起,陣陣襲來,沁入心脾,醉人心神,使人欲把響河直接叫香河了。
這些野花野草中隱藏著珍貴的中藥材,我能辨識出的有《詩經(jīng)》中叫芣苢的車前草,已經(jīng)結(jié)出了一串串的籽實;也有叫敗醬草的苦苣,常常被當?shù)厝水斪饕环N美味的野菜;還有翠綠的蒲公英,花色金黃的柴胡,枝條細小卻有著竹節(jié)樣的麻黃;風從防風起,香自藿香來。最引人注目的是夾雜在芳草間開著碎小紫藍色花朵的一種植物,一叢一叢,格外醒目,當?shù)厝私械亟方?,有人?jīng)常把那絕妙的花朵和精致的枝葉采摘回來,鮮活時做熗漿水的調(diào)料,晾干時做荷包的香料。網(wǎng)上查得這地椒椒實際上叫百里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藥材。當下有人折取一枝閉著眼睛嗅吸,那神色,那情態(tài),仿佛已經(jīng)被濃郁的花香深深陶醉而不知身在何處了,風吹衣袂,有一種飄飄然的樣子。
山谷里青蒿與野艾共氣色,茵陳與白蒿同性味,春生秋謝,榮枯與共,根系清凈,枝葉素雅。這深山谷里生長著百十種藥材,花色明艷,暗香涌動,經(jīng)年累月的熏染和沉淀,泥土也浸透了芬芳,因而整個山體都散發(fā)著奇異的馨香,因此有人將這一條幽靜的山谷叫做藥谷。仿佛漫山遍野的草木被日月精華賦予了通靈的神性,每一株都成了一味大慈大悲的濟世良藥,具有賢臣良將的品德,能夠披肝瀝膽赴湯蹈火,香也去病,辛也棄疾。
黃岐賴黃芪,黨參憑黨生。在政策的感召下,在村兩委的組織下,在民企的帶動下,楊崖集鎮(zhèn)南山上圍繞著村莊種下了一坡一坡黃芪、一片一片黃芩、一塊一塊黃精,還有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黨參、柴胡,昔日的剪子岔變成了今朝的藥王山。自仲春至秋末,山坡上不斷變幻著色彩,處處枝葉碧綠,時時花色繽紛,醉了人心美了家園。更為可貴的是長征藥業(yè)公司在楊崖集鎮(zhèn)上建立了扶貧車間和中草藥材展館,收購加工,切片炮制,遠銷津門,強了產(chǎn)業(yè)富了鄉(xiāng)親。
楊崖集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一年四時雨水豐沛合節(jié),滋潤得每一寸土壤都像在流油,撒籽成苗,種樹成林,不論是野生的還是人工栽培的藥材,品質(zhì)極佳,品類頗多,因此每一座山都像一座天然的中草藥博物館,每一道谷都是一部藥學寶典,每一棵草都是活色生香的標本,密集噴發(fā)的枝葉如一支支揮動的墨筆,用生機蓬勃的翠綠瀟灑地書寫著出世的鮮活經(jīng)歷,次第綻放的花朵像一枚枚精致的獎章,用姹紫嫣紅的馨香深情地敘說著入世的靈動情節(jié)。
我心里暗想,把這青山綠水一頁頁裝訂起來,就是一部厚實的本草綱目,倘若再詳細地加以標注,還會翻譯成一部新版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在村頭田間遇見的那些荷鋤的老農(nóng),春種秋收,時時被草藥熏陶,最具山水精神草木情懷,個個慈目善眉,笑容可掬,人人神清氣朗,談吐不俗,讓人懷疑他們不是嘗盡百草的神農(nóng)氏,就是踏遍千山的李時珍。
魏王谷因何而得名,誰也說不上來。據(jù)明朝編撰的縣志記載:出城向東一百里許,有魏王谷,谷中有湫池,旁邊建有湫神廟,內(nèi)供炳靈之神。我們順谷而上,總是看到泥土里有水分慢慢徐徐滲出來,又悠悠緩緩浸入草木的根部,滋潤得滿山谷的野草青翠欲滴、野花妖艷欲燃。隨處起起落落飛舞的蝴蝶,彩羽翩躚,五色斑斕,仿佛清風從花朵上吹落的花瓣。漸漸地,山頂上的人家從綠樹端浮了出來,半遮半掩的紅磚綠瓦,又仿若仙宮從云端飄落到了人間,不見人影動,偶聞人語響。一時間,鳥語聲聲,花草離離,讓人懷疑我們不小心踏入了仙境,山風吹動,蕩滌心胸,使人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精神倍增。
行至半山腰,遇見一方水池,水色清淺,碧綠透徹,像一個大缸口,直徑不足兩米,周邊被泥土和青草簇擁著,極盡天然之狀,毫無人工開鑿的痕跡,水面平整如鏡,映照藍天白云和碧樹青山。這就是所謂的湫池,池旁偏右的山坡上,有青磚箍成的兩個低矮的穹窟,人只有五體投地趴下來,才能看見其中刻在磚塊上的神牌,一個上寫有東岳大帝的字樣,一個上寫著炳靈神位的字樣。不知什么朝代,泰山神父子降臨到了這里,不嫌地方偏僻荒寂,不棄寺廟簡陋渺小。我想此神之所以能夠這樣,是他們把自己的整個身心融入了山川自然,把自己的所有威靈化作了水木清華,才使神靈英明比作日月,感同山河,慰藉人心。
大多泉水在山根下涌出,而湫池卻出現(xiàn)在半山腰,不得不讓人咋舌稱奇。我們正在七嘴八舌地大發(fā)感慨之際,山頂上有一村婦懷抱著小孫子,放牧著一群羊向這里走來。初始看見,我以為她從天上趕來了十幾朵白云,在山坡上放牧著鮮活的歲月和悠長的時光。她見了我們非常開心,熱情地告訴我們,這一池碧水沒有滴涌的泉眼,卻一年四季總是這樣,天再旱也不涸不枯,雨再多也不溢不漫,一副看破紅塵、處驚不變的樣子和大象無形、虛懷若谷的情狀。
村婦還告訴我們,有人在此求神問藥時,僅可吊下去一瓶,迎取一滴圣水,用紅布包裹住瓶口,不查不覺之間就會溢滿一瓶。她還無不虔誠地說,炳靈爺靈驗得很,神老人家不但保你身體安康,還護佑一方百姓平安,就像這周圍幾十里以外,動不動就有霈雨冰雹,毀田斷路的,而這里往往是惡風暴雨,自化空中,風調(diào)雨順,處在當境,可謂是天地人祥和的一方樂土。
這山谷當中藥草遍地,一年四季雨潤水浸,泉中已經(jīng)沁滿了藥性,當然就能夠化疾療傷治病救人了。人們把這自然造化認作了神仙示靈,顯得蒙昧而又可愛。實際上,山民們敬重神靈不就是在敬重自然嗎?這一種虔誠無污的心靈情懷也成就了這一方山水的古樸素凈,讓人們始終相信綠水青山就是永遠造福人類的金山銀山。
站在半山腰向下望去,有一片連為整體的青石,中間赫然豁開一道深槽,與河谷同向,仿佛人工開鑿出來的,卻不見刀斧嶒崚的痕跡,隱約有流水沖刷成的天然曲線。據(jù)當?shù)厝酥v,這是周赧王斬龍脈留下的痕跡,也有說是明朝劉伯溫斬龍脈形成的。不管是誰所為,都是遙遠的傳說,真?zhèn)坞y辨。人們不禁想到,自然化境,山水育人,難道這偏僻的荒野山谷,居然是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潛伏著能夠顛覆朝廷皇權的勢力?果真如此的話,泱泱華夏大地上,到處是龍盤虎踞的莽莽山巒、巍巍山峰、綿綿山梁、浩浩山嶺,那天設地造如龍蛇游走的山勢地貌,豈是人力能夠斬得盡的。
古代的一些帝王將相,不體恤天下蒼生、不惜疼黎明百姓,把穩(wěn)固江山的希望寄托在龍脈氣數(shù)上。不思人心向背、不重水舟關系,不謀大眾之福,才是導致朝廷更迭、江山易主、生靈涂炭的禍根,殊不知龍脈是在人心里一代代綿延的。當今新時代,國家致力于西部大開發(fā),主導鄉(xiāng)村振興,舉全力脫貧攻堅,率農(nóng)民齊奔小康,為這里引來洮河水,上千山入萬戶,治理生態(tài),大興產(chǎn)業(yè),保護環(huán)境,改天換地,為民富民。惜江山,就應該這樣更惜人心,這才是人間正道。
藥谷歸來,心有余香。在寫成此文之際,使人不禁有點感慨:人們常常向往遠處的名山大川,而對近在身邊的山水往往視若不見,如敝帚棄之。卻不知像響河幽谷這樣的無名小山小水也情意瀲滟,趣味盎然,具天地大美,藏人間奇珍。長相往來,尋幽探奇,足可悅性情,養(yǎng)精神;勤勉耕作,培根壯苗,亦可盈倉廩,富家道;誠如此,山河社稷有幸,天下蒼生有福。
散文責任編輯 趙劍云 王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