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在西口坐著。
或者,那人不是坐著,而是歪著。
離西口不遠(yuǎn)的地方,有五棵或者六棵小老楊,也歪著,那人一歪,也是一棵小老楊了。
西口是這地方最西的一個口,通向西口的是一條大路,所以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從西口出去或者進來的人,都是生意人??诶镉屑Z食,有鹽,有茶葉;口外有牛羊肉、馬匹,還有皮做的硬貨。生意人總是把口里的東西販到口外,再把口外的東西販回口里。出出進進,就都跟那人熟了。
“鍋三,在啊?”
那人也不說話,只就點點頭。那人點頭的樣子,很像一棵小老楊的樹枝樹葉動了動。
來人就走近了那人,從一個什么地方掏掏,掏出一顆豆子來,放進那人跟前的一個盆里。人們都是站著的,那豆子圓圓的硬硬的,扔進盆里,就敲出很響的聲音,且還會在盆里轉(zhuǎn)幾圈,如果扔得急了,還會從盆里蹦出去。那人的身子就更歪了,一直歪到已經(jīng)貼到了地上,直到把那顆豆子探回來。豆子是牲口的口糧,進出口外的人有的駕著馬車,有的拉著駱駝,馬和駱駝都吃豆子。
那人是什么時候坐在這里的,誰也不知道。然而那人坐在這里,人們就覺得他就應(yīng)該一直坐在這里的。有時候習(xí)慣就是一種秩序,比如一個人像一棵小老楊一樣歪在西口的樣子。
西口是個老口了,一堵墻把南北兩個世界分開,也就把兩邊的人分開了。
人都是為了一張嘴,人都是要過生活的,這西口來來往往到底接納了多少討生活的人,沒有人能說得上來。反正是,只要是晴朗的日子,那人就一準(zhǔn)坐在——不,是歪在那里。
是很早很早以前,某一天幾個人要過那西口,是那天第一批要過西口的人。就見到有人坐在路邊,腳邊放個盆,見他們駕了馬車或者是拉了駱駝,就說,給扔顆豆子吧。
扔就扔吧,也就一顆豆子,生活不容易,但扔一顆豆子,也影響不到什么。就摸索著解開褡褳口子,捏出一把豆子,“當(dāng)啷啷”扔到盆子里。那人看著蹦蹦跳跳的豆子,就說多了,多了,只要一顆。后來,這里坐著的就是那人了。許是立了規(guī)矩,許是人們這么多年習(xí)慣了,走過的時候,總會捏出一顆豆子,“當(dāng)啷”一聲扔進盆里,那人也不說啥,只就朝路過的人笑笑。
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在長城邊上,在離西口不遠(yuǎn)的地方,一大片一大片豆子苗長起來,到了夏天,紅的、藍(lán)的、黃的、白的……各色各樣的蠶豆、豌豆、扁豆、黃豆花們,艷艷地開著,把那古老的長墻都襯托艷了。
某一個冬天,下起了大雪,冷風(fēng)挾著堅硬的雪片,在天地間飛來蕩去。一天一夜的時間,雪就封住了大路。夜半時分,一戶人家的院門被人“嘭嘭嘭嘭”敲響,大門拉開一條縫,來人想要說啥,口還沒開,里邊的人看了看他身后的駱駝,就點了下頭,把門徹底打開,接過了韁繩。
坐在溫暖的火爐旁,從爐縫擁出來的光射到主人和客人的臉上。桌子上,有幾碗燉菜,還有一籠冒著騰騰熱氣的窩頭,一股豆面所特有的香氣在屋子里彌漫。
“世路艱難,在這大雪封路的冬日,能在此尋得一份溫暖,不易。讓我敬主家一杯?!笨腿伺e起酒杯,滿臉感激之意。飲罷,站起身子,給主人深深一拜。主人也慌忙站起身子,忙不迭地還禮,口里直說:“不敢,不敢?!?/p>
重又坐下之后,主人回敬了客人一杯,待酒下肚,便長出一口氣:“其實,是我該感謝你們客商。我家姓鍋,當(dāng)年我家祖宗鍋三漂泊無著落,承蒙南來北往的客商一顆一顆豆子接濟,才在此落腳生根。后來我鍋家每年在這長城邊上種下一片片豆子,也是為各位種的。出門在外的人,誰都會碰到大災(zāi)小難,這家是各位的,這家門也隨時為各位敞開著,我們一家只是在這里為各位守個門而已?!?/p>
說完了這話,那主人的耳朵里就響起了一顆一顆豆子扔進盆里的“當(dāng)啷”之聲。
聽了這話,那客人的眼里就出現(xiàn)了大片大片的豆子花,那花艷艷的,艷艷的,慢慢地就開滿了這寒冷的冬夜。
【作者簡介】侯建臣,中國作協(xié)會員,大同市文聯(lián)、作協(xié)副主席;魯迅文學(xué)院高研班學(xué)員。先后在《小說選刊》《新華文摘》《散文選刊》《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山西文學(xué)》《山東文學(xué)》《陽光》《佛山文藝》《黃河》《北方文學(xué)》《青年作家》《星火》《文藝報》等報刊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年選、排行榜等選入。有小說、散文集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