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夢雅
廣東省汕尾市人民醫(yī)院手術室,廣東汕尾 516600
臂叢神經麻醉主要用于整個上肢的麻醉治療,神經刺激儀引導下的神經阻滯麻醉能夠對神經實現(xiàn)精準定位,緩解患肢的血管痙攣[1],從而使得麻醉效果得到優(yōu)化。傳統(tǒng)的臂叢神經麻醉相比多為盲操作,不但阻滯成功率低,且并發(fā)癥明顯,患者在手術完畢后患側活動功能受限。而臂叢神經麻醉依照穿刺部位的不同,主要分為肌間溝法、腋路法和鎖骨上法,其對呼吸循環(huán)的影響較小。但在圍術期間由于各人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身體基礎情況不一,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對于手部肌腱斷裂等的移植治療術,若無法成功麻醉則對術后康復有嚴重不利影響。因此在麻醉過程中實施適宜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為此,該文以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0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為例,旨在探究其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120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35~69歲,平均(57.6±4.1)歲。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34~67歲,平均(58.1±4.3)歲。兩組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楚,無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意識障礙,能夠準確表述自身情況;年齡超過18周歲。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多發(fā)骨折傷,需予以多處手術處理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對已知藥物過敏者;具惡性腫瘤者;孕婦。該研究已經過倫理會批準,并取得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即對患者進行術前探視,準備好麻醉用具和藥品,向患者介紹麻醉相關知識和流程,嚴密監(jiān)測患者體征指標,術后護送患者回病房并做好交接等。
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循證護理小組。任科室護士長做組長,選擇擁有中、高級職稱并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護士共同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為組員培訓循證護理的相關知識內容,并將該次循證護理的標準、要求和注意事項等向護理人員仔細講解[2]。帶領全體組員對患者進行病房探視,同患者積極溝通,傾聽患者主訴、需求并了解其基本病況[3]。依照患者的病例資料,結合其所做手術和麻醉方式對相關流程所涉及的步驟進行資料收集和查詢,可應用數(shù)據(jù)庫對“神經阻滯”“神經刺激儀”等專業(yè)術語進行搜索,并加入關鍵詞“麻醉注意事項”“護理”等,選擇核心文獻查閱并整理知識內容,共同制定有針對性且科學的護理方案。對于手術中涉及的護理內容,護士長制定詳細計劃并分配至每位工作人員中。(2)循證應用與實踐。①根據(jù)探視時了解到的患者心理狀態(tài)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依照其文化程度和接受力為患者講解麻醉有關知識、肢體反應、體位、并發(fā)癥等,告知患者肢體有知覺并非一定代表疼痛,多數(shù)患者因有知覺而放大疼痛從而影響麻醉進程[4]。②做好同麻醉醫(yī)生的配合工作。護理者與入室患者親切打招呼以減緩其緊張感;核對患者信息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使患者取仰臥位,將術側肩背部墊高;后協(xié)助麻醉師配藥[5]。提前告知穿刺前患者可能有疼痛感且肢體會抽動[6]。遵麻醉師要求調節(jié)電流強度,保證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醉藥以避免藥物進入血管產生中毒反應;提前備好中毒藥物,嚴密觀測患者體征,保證呼吸道暢通。③不良事件預防與處理。護理者根據(jù)臨床經驗以及事先查閱的資料對麻醉術中的患者進行不良事件預估并采取相應預防措施。血腫:穿刺期間如將動脈刺傷須即刻拔出穿刺針,壓迫止血4 min左右再穿刺[7],注意勿頻繁穿刺。局麻中毒:麻醉可能需要較大藥量,因而即使回抽無血同樣需考慮大劑量麻藥吸收的可能。如血藥濃度過高,不但會產生中樞中毒,還可能出現(xiàn)心血管中毒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心率降低和血壓下降,對此應做好保護措施[8]。神經損傷:護理者需嚴密觀察患者的肌肉收縮情況,如發(fā)現(xiàn)低電流刺激但肌肉仍收縮明顯或藥物注射阻力加大時,應提醒麻醉師避免多次穿刺而造成神經損傷。
①記錄患者對麻醉效果的主觀評價,包含表情和言語疼痛。言語標準為:無疼痛記為0分,疼痛較輕記為1分,無法忍受記為2分。表情標準為:表情平和、呼吸順暢,配合度好記為0分;面露痛苦狀,但仍舊配合記為1分;表情痛苦、肌肉緊張,無法配合記2分[9]。②麻醉成功率標準:為患者注入麻醉藥物后20 min,以針刺方式觀測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以及前臂內測皮神經的痛覺感受。如未見疼痛,則阻滯完善;如稍有疼痛則阻滯有效;如疼痛無減輕則阻滯無效。③對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進行調研評估,共分為3等級,評分標準為:完全依從:分數(shù)高于85分;基本依從:分數(shù)在60~85間;不依從:分數(shù)低于60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表情疼痛 言語疼痛0.71±0.12 1.09±0.16 14.717<0.001 0.69±0.10 0.87±0.14 8.104<0.001
觀察組的麻醉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成功率對比
觀察組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依從性對比
臨床中,肘部、前臂、手指和手掌等上肢位的手術多使用神經臂叢阻滯,但傳統(tǒng)的神經臂叢盲穿刺的麻醉成功率低,術后并發(fā)癥出現(xiàn)率高,此現(xiàn)象直接致使手術進展不順利,預后較差[10]。通常情況下,神經阻滯需要依照局部解剖的部分體表標志、神經刺激器、針刺的感覺異常以及動脈的搏動等特征來實施定位探查,進而找尋神經。但如想準確地實施神經阻滯,需將麻藥均勻地擴散至神經周圍,并將導管放入以便使得術后有更好的鎮(zhèn)痛效果[11]。但麻醉類藥物能夠對人體的循環(huán)、呼吸系統(tǒng)、神經中樞的功能造成系列影響,導致麻醉無法順利進行而延誤治療。因而在麻醉過程匯中需予以患者全程護理,以確保阻滯效果[12-13]。
各醫(yī)院中手術室護士工作繁忙,在既往的術前探視中,與患者的溝通不到位,為結合其具體病況進行術前指導,護理內容泛化,進而導致患者配合度不高,護理效果不夠滿意[14];同時因患者的主觀心理因素,即便麻醉效果相同,其反饋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這是由于往往無法分開“疼痛”和“感覺”,認為有感覺便是疼痛[15],加之臂叢神經周圍的血管豐富,比較容易被刺破,若操作不當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痛苦[16]。循證護理作為實證型護理類型,是基于循證醫(yī)學而衍生,此護理方法主要是將護理理論同護理實踐共同結合,根據(jù)事先確立的循證問題以及查閱的資料對護理計劃進行制定。
該文通過對神經阻滯麻醉患者采取循證護理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疼痛評分(0.71±0.12)分、(0.69±0.10)分明顯低于對照組(1.09±0.16)分、(0.87±0.14)分,由此提示,在對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后,能有效改善其疼痛狀態(tài)。此結果與其相關文獻顯示的觀察組疼痛程度相同,觀察組語言及表情疼痛評分分別為 (0.54±0.13)分、(0.60±0.11)分,優(yōu)于對照組語言及表情疼痛評分為 (0.93±0.26)分、(1.04±0.10)分(P<0.05)[17]。此外,該文結果中顯示,觀察組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麻醉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循證護理能夠提升患者配合度進而提高效率,連續(xù)高效的質量改進能夠明顯提高神經刺激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綜上所述,對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提高其依從性,縮短阻滯進行神經,降低并發(fā)癥概率,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