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沫沂
美食是我的摯愛。有時候,為了找到好吃的東西,我會大街小巷地逛。就這樣,我走過了不少北京的胡同。今天,我就給小伙伴們介紹兩款我最喜歡的美食。
嘎嘣脆兒
走在北京街頭,時不時能聽到一聲吆喝,同時,一種氣味撲面而來:有面的谷香味兒、醬的咸鮮味兒、香菜獨特的辛香味兒,還有紅油的辣味兒……這些味道湊在一起,就能吸引你探頭望向那小窗口,然后,咽咽口水: “老板,來一套。”
你猜到了嗎?我說的是煎餅果子。也許你不信,它有百年的歷史呢。很多人誤以為煎餅果子就是煎餅。其實,兩者是近親,一個生于山東,一個長在天津。生于山東的煎餅是用豆類等粗糧磨成的粉攤成的薄餅,是山東人的主食。以前,很多山東人來天津打工,他們帶著煎餅當口糧充饑。慢慢地,天津人把煎餅和油條來了個組合,天津方言管油條叫果子,所以煎餅+油條=煎餅果子。還有人說,以前煎餅果子叫“煎餅裹著”,現(xiàn)在的讀音是演變而來的,這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以訛傳訛,我就不清楚了。
煎餅果子的做法很是有趣。它原本是把綠豆調(diào)成糊攤餅。隨著時代的進步,煎餅果子的主料也與時俱進,演繹成了紫米糊、全麥糊等各種雜糧糊。主料形式多樣化了,制作工藝卻不變:首先.攤煎餅的鍋好像我們平時炒菜鍋的鍋底兒,只不過鍋面又圓又平;往上面倒糊,用鏟子在鍋上畫個大圓圈,幾秒鐘后,一層薄薄的面餅就攤在鐵鍋上了;緊接著,打一個雞蛋,這雞蛋就神奇地鑲嵌在薄餅上了,金黃金黃的;再抹上各種醬料,撒上花生碎粒兒,潑上香菜或香蔥,愛吃辣的再涂上一層紅油;最后放上一根油條或一片薄脆;未了兒,麻利兒地將面皮左右對折,齊活兒!一套“嘎嘣脆兒”軟香咸辣的煎餅果子吃到了嘴里,好不美妙!
滋溜兒爽
夏天到了,小伙伴們都喜歡哪些“涼、冰、爽”的美食呢?其實,最符合這三個字的東西恐怕還要算是各色冰鎮(zhèn)飲料和冰激凌了。不過,這可不能多吃,否則就要聽到爸爸媽媽的嘮叨了:“你不要身體了,這東西對身體不好!”“太冰了!”“不想吃藥就給我……”大家都有這樣郁悶的經(jīng)歷吧!嘿嘿,今兒我偷偷告訴你一種既不會被說又能解暑的小吃——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里面可沒有豆腐,它只是因為顏色、外形和口感酷似豆腐才被起了這么個名字。不過,杏仁豆腐的制作靈感還真是來自豆腐呢。豆腐的工藝技術(shù)在于點鹵水的火候,也就是用鹵水把豆?jié){凝固成塊狀。正所謂觸類旁通,杏仁豆腐就是把杏仁粉與淀粉放在一起熬,放涼了凝固成塊狀,這是不是跟制作豆腐也挺像的?至于杏仁,它有潤肺、平喘、消食、美容的功效,翻開中醫(yī)藥典,經(jīng)常能看到杏仁的影子。正因如此,杏仁豆腐才能做到“涼”而不傷身,是夏天的好伙伴。
制作杏仁豆腐主要材料有杏仁兒、淀粉、牛奶。我曾經(jīng)試著做過一次,按照教程把杏仁放入破壁機打碎再加入牛奶,然后,加入泡軟的淀粉和糖,再小火熬,熬到水糖混在一起了,關(guān)火涼涼,最后放入冰箱冷藏幾小時。嘿,是冷藏幾小時,而不是冷凍幾小時呦!
時間一到,香甜美味的杏仁豆腐就做好了。吃時,加點喜歡的桂花蜜、山楂或果脯,鋪上幾片兒鮮花瓣兒,一幅“冬雪凝脂瓊漿”帶著詩意“滋溜滋溜”滑進肚子,周身清爽……偷偷告訴你喲,這個杏仁豆腐一年四季都能吃,冬天吃比夏天更爽!哈哈!
看得出來,這位小作者對北京美食情有獨鐘,歡迎大家有機合品嘗。對了,小作者用了很多老北京語言,大家都明白這些詞匯的意思嗎?比如“好這口兒”就是“喜歡這個味道”的意思。各位小讀者,你們“好哪口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