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受到出生年月的禁錮。青少年不再幫父母做生意或在家庭經(jīng)營的店鋪中做學徒,而是和同齡的朋友逛街或上網(wǎng)。老年人大多生活在養(yǎng)老院,交往對象也以同齡人為主。退休人員購買公寓也開始有了年齡要求,如加利福尼亞的太陽城和佛羅里達的國王點,如果沒有55歲以上的人陪同,來訪者不得入內。
在過去的30年里,美國人的“討論圈”——也就是我們愿意吐露心聲的對象——急劇縮小。
《美國社會學評論》的一項研究提出以下問題:你向他人敞開心扉嗎?你有朋友嗎?研究人員痛苦地發(fā)現(xiàn),做出肯定回答的人越來越少。回答“一個知己也沒有”的人近年來增加了3倍,約占當下美國人的1/4;那些自稱有朋友的人能夠說出的朋友數(shù)也僅為兩人,20年前平均為3人。另一項針對60歲以上美國人的研究顯示,在過去半年里,只有1/4的美國人與36歲以下的年輕人討論過“重要”問題。排除親屬,這一比例勉強達6%。
友誼的離去是真正的悲劇。
就連階層等級異常森嚴的國家也不會如此嚴格地將年輕人和長者分離開來,而我們的營銷人員和廣告商卻仍在為這一趨勢添柴加火。消費——包括消費對象和消費人群——對我們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最近我聽到一個十幾歲的女孩說:“我喜歡杰西卡,但我們不能做朋友,因為杰西卡已經(jīng)22歲了?!痹诰芙^其他年齡段或與不在同一家商店購物的人建立起有意義的關系前,要首先了解一下“朋友” 一詞的真正含義。
代際隔離影響著我們的社交和工作方式,可以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印上它的烙印。50年前,一家?guī)状私?jīng)常一起做禮拜,但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情況變得不一樣了。巨型教堂的興起,就像零售店的分類銷售一樣,改變了我們對社區(qū)的認識?!胺蚱薜辍焙汀班徖锍小弊兩沓闪顺笮唾徫镏行?,很多以特定人群為目標的專賣店集聚其中。今天,教堂也在提供類似購物中心的服務,服務對象被細化為高中生、大學生、“X一代”“嬰兒潮一代”,甚至還有“禮拜傳統(tǒng)派”(也許只有位于購物中心一角和教堂大廳的星巴克連鎖店打破了代際隔離)。根據(jù)音樂風格和音量大小,就能基本判斷出教堂服務的具體對象——做禮拜的人越年輕,音響聲音也會越高。
這不僅有損聽力,研究表明,代際隔離也會削弱宗教信仰。富勒青年研究所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階段參加全教會(也就是各年齡段都能參加的禮拜活動)會使高中生和大學生有更穩(wěn)定的信仰,這比參加任何其他形式的宗教活動更有助于增強一個人的宗教忠誠。如今,參加全教會的美國年輕人日漸減少,這不僅構成宗教困境,也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隨著社區(qū)人口的減少,長者已經(jīng)很難有機會和年輕人分享他們的智慧。
幾年前的一次晚宴上,我跟幾個朋友說,米德蘭大學的一些學生似乎永遠也長不大,這讓人頭疼,我問他們是怎樣理解“成熟”的。談話很快就演變成了性別問題。一位女士說:“判斷一個13歲的男孩是否成熟太容易了,讓他幫我?guī)б粋€半小時的孩子,一個半小時足夠長了,如果他會去給孩子換尿布,我會認為他比較成熟。”我從未有過這樣的考慮,但餐桌上幾乎每位女性都表示贊同。另一位母親補充說:“是的,13歲的女孩基本都會主動換尿布,如果有男孩也能做到,他就算比較成熟了?!边@種分類標準簡單實用,一時間,幾位媽媽都說,不少25歲的“男人”也還是個孩子。(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中間一個30歲出頭還沒有孩子的小伙子突然有些坐立不安。)在幾位女性朋友看來,換尿布體現(xiàn)了一位男性對他人需求的關注,表明他能跳出個人所需,為周圍人著想。
科學研究證明,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交友,能幫青少年獲得重要社交技能。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家愛麗絲·施萊格爾對186種前工業(yè)時代的文化進行對比研究后發(fā)現(xiàn),同齡文化與“反社會行為、好斗、攻擊”密切相關。如果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一起玩耍、活動,大孩子就能學會照顧他人,小孩子也能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懂得如何與人交往。
(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拒絕成年:美國年輕一代的自立危機》? 作者:[美] 本·薩斯 譯者:賈文娟)